精彩留白 魅力课堂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语的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语文老师都知道,导语是很重要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语,犹如磁铁,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神,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在我听过的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总能聆听到让人如沐春风、如临仙境的教学导语,让听者的心情顿时为之一振,成为整堂课无可挑剔的凤头。殊不知,在这样完美的设计中,学生也仅仅成了这一风景中的装饰,毫无主动性可言。我对导语的设计重在“导”,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情感交流,以情动人。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离不开感情,引语“不是无情物”,我们可用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比如我在上《背影》的时候,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连两三岁的孩子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么父亲的爱伟大吗?说一说你们生活中的父亲?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父亲喜欢喝酒,喝醉了就会打人。有的说,父亲每天工作都很忙,晚上自己都上床睡觉了才回家。有的说,父亲没有正式的工作,只能靠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有的说,自己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遥远的地方打工,有时甚至春节都不能回家……说着说着,有的学生就已经泣不成声了。因为在说的过程中他们就逐渐明白:不完美的父亲,沉默的父亲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因为承受了太多的生活重担,把这份爱埋在心里罢了。就这样,《背影》这篇课文还没讲,学生的情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二、朗读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这个浅显的道理我们教师都懂,也都深有体会。然而,在很多公开课上,我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刚让学生读书还不到两分钟就开始提问,以至于朗读这一环节就形同虚设了。试想,此时有的学生正在诗书的境界中徜徉,有的或许才刚刚入文,怎么可能做到深入思考你提出的问题呢?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无从体现了。说实话,很多学生之所以能谈吐不凡、笔下生花大概不是得益于你课上的条分缕析,而是得益于平常“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积累。所以,不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章,还要在阅读后给时间让他们感悟、品味。在教学中教师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的情感体验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适当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进入情境,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
  三、难点的留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备课时都会制定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这些目标不一定都能实现,我们往往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方向引导,有时甚至就直接把要讲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和作者感情的共鸣,同时也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那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留白,就有可能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四、体验的留白——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部作品问世,对作品的解读便留给了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或想象对文本进行一番新的补充、加工和改造,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处进行“留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想象创新的空间。学生的发言也许不是标准答案上有的,但他们思想的朵朵小花,必然形成情感体验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五、作业上的留白——触类旁通能应用
  肖川博士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为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去。”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是必要的,但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与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适应,因此,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在作业中“留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语文教育本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素养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利用“留白”技巧去激发、启迪学生,使学生在填充“空白”时快乐参与并有所收获。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提高自身的教学技巧,恰当运用“留白”技巧,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期刊
古代诗词作品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充分的抒情性的特点,语言凝练而富音乐美。那么,初中生应该怎样进行快捷而轻松的诗歌赏析呢?  一、了解作者 调动激情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只有走进作者,揣摩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燃烧自己的情感,感悟文章的真谛。如学习《陋室铭》就要对刘禹锡有这
期刊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主张采用“读、悟、赏、想、拓”五字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成就感,让他们愉快地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  一、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学生都参与进来,力求形成书声朗朗的天地。但“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营造愉快的读书氛围,多点鼓励学生,让他们乐于开口;其次是要求学生把握好诗
期刊
语文的想象美体现在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古代的陶渊明想象出淳朴和谐的“桃花源”,表达他对安宁祥和、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周敦颐眼中的莲,被喻为花中君子,赋予了人的品性,以此昭示自己洁身自好的做人原则;曹操把自己比喻成大海,显示自己要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现代的刘成章把安塞腰鼓激越的鼓点、恢弘的气势想象成黄土高原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敢的进取精神;宗璞将紫藤萝花想象成人的遭遇,体会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期刊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语感教学也应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感?  我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的本质特征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感受的主体是人。第二,感受的直接客体或对象是语言文字。它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既可是形式的,也可是内容的,更多的则既有形式的也有
期刊
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做学习的主人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好“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逐
期刊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但如果滥用,效果则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运用的尺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期刊
导入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在语文课堂教学开讲的时候发挥导入艺术的功能,服务于教学,带来整堂课的教学成功呢?几年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概述如下:  一、引用故事成语导入  1.故事导入中学
期刊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有两个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爱学习记叙性的文章,而厌学说明性的文章;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怎么才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呢?  我认为要培养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首先得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学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重点在于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
期刊
从事班主任工作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他在管班方面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在管理班级方面很注意一种“人性化”管理,而且自认为有一套适合学生管理的“新”方法。现我将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点滴讲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作为优秀班主任,综合素质要高  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压力,那么这就要求老师专业水平高。面对挑剔的学生,老师只有把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