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面对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本文在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继续探讨了如何改善干群关系,提出群众文化的涵义,特点和功能来分析群众文化建设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并且针对如何深化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干群关系;群众文化;密切联系群众;桥梁,
现阶段,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非常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干群关系,党中央已经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1)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4)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5)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6)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7)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8)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1]
以上的八项规定,对于解决干群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更好的拉近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为融洽干群关系锦上添花,我个人认为还需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让群众文化的发展能更快更好的改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密切的干群关系,实现真正的密切联系群众。
一、群众文化的涵义
一提起群众文化大多数人理解是广场文化和公园文化,包括大秧歌、公园舞蹈、健美操、各种戏剧团体等等,其实这些活动都不能准确的解释群众文化的内涵,它们只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形式。那究竟什么是群众文化?
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群众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广义上,群众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她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
在狭义上,顾名思义,群众文化也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掌握文化、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等功能,体现着启迪、教育人民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文化出现了新的形式、新的挑战和新的转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更新,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着富而思乐的迫切愿望,渴望文化生活更加活跃,积极参与的意识浓厚。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的时候说过:“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例如,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现在有人批评理想主义。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可取,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万万不能丢。”[2]
二、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1、群众文化的特点
第一、通俗易懂,群众文化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活动,其本质淳朴,厚实,内容丰富多彩,它贴近生活,面向生活,具有最容易让人们理解和产生共鸣的特点。
第二、内容广泛,群众文化主要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它是全民性的,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从群众文化的当代文化格局来看,它处于中间位置,即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它具有双方的特点,又不拘谨于任何一方,能天马行空又不失根源,这使群众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意识与人民群众互动的中介。
第三、容易传播,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群众,客体是活动,因此它能够在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传播。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全国各地均能得到发展。且群众问文化主要是通过娱乐活动来开展,在娱乐的气氛中来实现自身的意义。
第四、强烈的传承性,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
第五、亲和性,群众文化具备主流文化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亲和性”,这种亲和性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交流,由于智慧的交锋和情感的传递,使得人民群众之间鱼水相容。
2、群众文化的功能
第一、宣传教育功能,群众文化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优良媒介和载体,能在参与者之间传播思想、信息和观念,而且还具有教育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智,积累经验,得到发展。
第二、陶冶性情的功能,群众文化通过活动和作品对参与者的性格、思想、情操、修养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规范行为的功能,群众文化由于是群体参与性质,在参与活动中对参与者的品德行为能够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社会准则的规范和约束。
第四、普及知识的功能,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的承载体,它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的社会教育性,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得到终身获取教育的机会
第五、精神调剂的功能,群众文化能够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能够使群众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并调剂精神。并且能够宣泄情感和激发人们认识美好,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第六、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群众文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交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所有这些文化的和谐,便构成了社会大文化的和谐,进而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而全社会的和谐,自然也就构成了和谐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同义语。群众文化的神髓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因此,从群众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中,我们不难看出群众文化是我们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手段和桥梁,是深入了解群众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最好方式之一。同时,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关键渠道和方法,并且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服务意识、心态和思想的一种锻炼和学习。因此,如何深化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重大问题。
三、深化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掌握好群众的观点,指导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它体现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是包括我们党在内的一切无产阶级性质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制定基本方针、政策和路线最重要的依据。“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这是刘少奇在 1945 年 5 月党的七大会议上作出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的。
我们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制定政策方针和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依据,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前进。清楚了解群众的观点和需求才能做好用群众的观点来指导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让党员干部真正走向群众,把握群众内心需求,贴近群众生活中去。
第二、融合与荟萃,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是实际行动的前提,是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基,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首先要对群众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文化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文化政策法规和措施, 鼓励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群众文化这个很好的媒介,进行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教育,植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融入民族大团结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树立能更好的提升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因此,广大党员及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要养成群众所需是工作目标更是事业追求的行为自觉,就要真抓实干,化 “人民至上” 的认识为情感、为意志和行动,切实从认识走向实践,发挥“人民至上” 观念的真正实效。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把群众放在心上,在实践中为民谋利。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作风建设,一切以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为基础。提高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接触和沟通能力,提高党员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积极运用通信平台和信息媒介,广泛使用移动电视、手机报、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联系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直接通道。
完善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保障群众文化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对文化产业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基层文化管理机制。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人员的培训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拓宽思路、创造新的方式。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街道、社区的管理干部是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组织、 策划和管理群众文化,要稳定个壮大群众文化队伍应该能从群众中善于发现、挖掘和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建立一支年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等各方面都合理的社区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促进管理人员对群众人员进行更好的交流,保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首先,街道、社区管理干部可以从群众的生活待遇入手,保证群众的收入与当地的生活物质水平向一致,群众只有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的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而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过渡。其次,管理人员应该给群众营造和提供良好的文化工作氛围,以便他们能愉悦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天赋,以繁荣和丰富社区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第四、提升社会基层的群众文化水平
社会基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提升社会基层的群众文化水平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广泛的提高,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使各项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使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不同文化需求。国家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总之,深化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在思想上将干群关系联结起来,另一方面也使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的疏通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堵塞,能够加快密切联系群众,最终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好的得到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定发.2012年12月05日
[2]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
[3] 胡歆:浅析群众文化的特点、作用及其开展[J].大众文艺.24100
[4] 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09 年 18 期
[5] 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年10月刊
关键词:干群关系;群众文化;密切联系群众;桥梁,
现阶段,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非常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干群关系,党中央已经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1)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4)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5)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6)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7)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8)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1]
以上的八项规定,对于解决干群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此基础上,为了能更好的拉近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为融洽干群关系锦上添花,我个人认为还需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让群众文化的发展能更快更好的改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密切的干群关系,实现真正的密切联系群众。
一、群众文化的涵义
一提起群众文化大多数人理解是广场文化和公园文化,包括大秧歌、公园舞蹈、健美操、各种戏剧团体等等,其实这些活动都不能准确的解释群众文化的内涵,它们只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形式。那究竟什么是群众文化?
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群众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广义上,群众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她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
在狭义上,顾名思义,群众文化也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掌握文化、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等功能,体现着启迪、教育人民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文化出现了新的形式、新的挑战和新的转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更新,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着富而思乐的迫切愿望,渴望文化生活更加活跃,积极参与的意识浓厚。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的时候说过:“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例如,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现在有人批评理想主义。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可取,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万万不能丢。”[2]
二、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1、群众文化的特点
第一、通俗易懂,群众文化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文化活动,其本质淳朴,厚实,内容丰富多彩,它贴近生活,面向生活,具有最容易让人们理解和产生共鸣的特点。
第二、内容广泛,群众文化主要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它是全民性的,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从群众文化的当代文化格局来看,它处于中间位置,即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它具有双方的特点,又不拘谨于任何一方,能天马行空又不失根源,这使群众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意识与人民群众互动的中介。
第三、容易传播,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群众,客体是活动,因此它能够在社会各个阶层进行传播。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全国各地均能得到发展。且群众问文化主要是通过娱乐活动来开展,在娱乐的气氛中来实现自身的意义。
第四、强烈的传承性,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
第五、亲和性,群众文化具备主流文化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亲和性”,这种亲和性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交流,由于智慧的交锋和情感的传递,使得人民群众之间鱼水相容。
2、群众文化的功能
第一、宣传教育功能,群众文化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优良媒介和载体,能在参与者之间传播思想、信息和观念,而且还具有教育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智,积累经验,得到发展。
第二、陶冶性情的功能,群众文化通过活动和作品对参与者的性格、思想、情操、修养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规范行为的功能,群众文化由于是群体参与性质,在参与活动中对参与者的品德行为能够自觉与不自觉的接受社会准则的规范和约束。
第四、普及知识的功能,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的承载体,它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的社会教育性,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得到终身获取教育的机会
第五、精神调剂的功能,群众文化能够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能够使群众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并调剂精神。并且能够宣泄情感和激发人们认识美好,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第六、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群众文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交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所有这些文化的和谐,便构成了社会大文化的和谐,进而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而全社会的和谐,自然也就构成了和谐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同义语。群众文化的神髓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因此,从群众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中,我们不难看出群众文化是我们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手段和桥梁,是深入了解群众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最好方式之一。同时,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关键渠道和方法,并且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服务意识、心态和思想的一种锻炼和学习。因此,如何深化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重大问题。
三、深化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掌握好群众的观点,指导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它体现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是包括我们党在内的一切无产阶级性质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制定基本方针、政策和路线最重要的依据。“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这是刘少奇在 1945 年 5 月党的七大会议上作出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的。
我们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制定政策方针和开展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依据,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前进。清楚了解群众的观点和需求才能做好用群众的观点来指导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让党员干部真正走向群众,把握群众内心需求,贴近群众生活中去。
第二、融合与荟萃,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是实际行动的前提,是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基,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首先要对群众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文化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文化政策法规和措施, 鼓励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群众文化这个很好的媒介,进行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教育,植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融入民族大团结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树立能更好的提升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因此,广大党员及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要养成群众所需是工作目标更是事业追求的行为自觉,就要真抓实干,化 “人民至上” 的认识为情感、为意志和行动,切实从认识走向实践,发挥“人民至上” 观念的真正实效。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把群众放在心上,在实践中为民谋利。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作风建设,一切以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为基础。提高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接触和沟通能力,提高党员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积极运用通信平台和信息媒介,广泛使用移动电视、手机报、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联系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直接通道。
完善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保障群众文化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对文化产业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基层文化管理机制。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人员的培训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拓宽思路、创造新的方式。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街道、社区的管理干部是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力量,他们组织、 策划和管理群众文化,要稳定个壮大群众文化队伍应该能从群众中善于发现、挖掘和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建立一支年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等各方面都合理的社区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促进管理人员对群众人员进行更好的交流,保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首先,街道、社区管理干部可以从群众的生活待遇入手,保证群众的收入与当地的生活物质水平向一致,群众只有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的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而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过渡。其次,管理人员应该给群众营造和提供良好的文化工作氛围,以便他们能愉悦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天赋,以繁荣和丰富社区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第四、提升社会基层的群众文化水平
社会基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提升社会基层的群众文化水平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广泛的提高,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和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使各项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使基层群众文化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切实提高社区居民不同文化需求。国家文化部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总之,深化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在思想上将干群关系联结起来,另一方面也使群众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的疏通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堵塞,能够加快密切联系群众,最终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好的得到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定发.2012年12月05日
[2]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
[3] 胡歆:浅析群众文化的特点、作用及其开展[J].大众文艺.24100
[4] 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09 年 18 期
[5] 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