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认识的经验,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的乐趣。怎样才能做到小学数学生活化呢?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的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四是教材中的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 3支12元,菊花4支20 元,百合花5支49元, ”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 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来时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只是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五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 ”时,我计了这样的例子。饭店,专卖店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知道它的含义,会正确用、熟练用,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参加过这样优惠活动的学生举例说说八折的意思,老师反复问一些学生类似的问题,某专卖店节日时八折优惠,一件衣服定价500元钱,买这件衣服你该花多少钱?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所以,要遵循这个理念,上课一开始,让班长说说自己的具体位置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数学知识,揭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怎样确定小朋友在教室中的位置呢?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介绍班长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第几组第几个”,这时我就适时地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引导学生说清,第几组就是从学生的方向看从右往左数、第几个就是按组从前往后地数。接着请学生看看并说说自己以及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学生也有可能会说,“我在第几排第几个。”“我在第几行第几个。”同样也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并说说你自己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确定位置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回归生活空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发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1.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盖子美观等。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个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2.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四、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的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四是教材中的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 3支12元,菊花4支20 元,百合花5支49元, ”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 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来时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只是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五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 ”时,我计了这样的例子。饭店,专卖店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知道它的含义,会正确用、熟练用,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参加过这样优惠活动的学生举例说说八折的意思,老师反复问一些学生类似的问题,某专卖店节日时八折优惠,一件衣服定价500元钱,买这件衣服你该花多少钱?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所以,要遵循这个理念,上课一开始,让班长说说自己的具体位置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数学知识,揭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怎样确定小朋友在教室中的位置呢?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介绍班长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第几组第几个”,这时我就适时地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引导学生说清,第几组就是从学生的方向看从右往左数、第几个就是按组从前往后地数。接着请学生看看并说说自己以及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学生也有可能会说,“我在第几排第几个。”“我在第几行第几个。”同样也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并说说你自己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确定位置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回归生活空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发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1.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的呢?”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盖子美观等。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掉下去”这个结论。经常这样指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2.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四、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