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才少女》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本是波士顿大学哲学助理教授的弗兰克按照姐姐黛安的遗愿,将外甥女玛丽带到弗罗里达中部的一个小镇居住,那里的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艰难,却能让玛丽享受到常规的生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带来的快乐,如照顾流浪独眼猫、乘船出海、在海边看矶鹬觅食与飞翔、在夕阳下追逐玩乐。
然而,二人平静的生活被玛丽外祖母伊芙琳的突然探访打破了,原来,伊芙琳得知自己的外孙女玛丽拥有绝世聪明的大脑,并且遗传了女儿黛安的数学天赋,她希望玛丽接受更专业、更有挑战力的教育,例如去专门教育天才儿童的橡树学校就读。但是弗兰克坚决反对,因为他的姐姐就是由于强势母亲伊芙琳的高压管控导致生活陷入乏味、压抑、绝望与混乱之中,最后选择自杀,因此弗兰克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女重蹈姐姐的覆辙,不愿玛丽失去同龄人所应该有的纯真的童年。弗兰克和伊芙琳这场母子争论引发了一场关于玛丽抚养权问题的法律官司,伊芙琳动用各种手段或明或暗地争夺玛丽,但最终,得知真相的弗兰克决定从寄养家庭里带走玛丽,让她过上充实又快乐的童年生活。
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说道:“放映电影就像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家长和教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天才少女》所反映的教育主题引人思考,即成年人如何教育孩子。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剧情,主要从舅舅弗兰克的角度分析该电影所带来的教育启示,顺带谈谈教师邦妮与外祖母伊芙琳的教育行为。
舅舅弗兰克懂得鼓励孩子学会面对和承担,影片开头,玛丽对上学一事有所排斥,弗兰克首先选择理解她的不安情绪,或许是玛丽从小就跟成年人生活在一起,她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历,而且玛丽身份特殊、心智早熟,头脑又很聪明,她认为自己去上学实在是浪费时间。但是,弗兰克并没有因为玛丽找各种理由逃避上学而生气,他只是让玛丽换好衣服、吃完早餐,陪她去路边等校車,并在她上车时叮嘱。其实,面对第一天上学的玛丽,弗兰克的心情也是忐忑的,但他更知道孩子必须有一个正常的生活轨迹,只有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玛丽才可能拥有一个更完整、健康的人生。
而当玛丽在学校由于知识简单出现烦躁情绪甚至顶撞教师时,弗兰克没有严厉训斥外甥女,而选择以幽默和比喻来间接批评,比如他说“我谷歌了对校长嚷嚷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你肯定不敢相信有多少个这样的孩子……”玛丽问她有多少个,弗兰克回答:“一个也没有。”这样玛丽就知道自己行为的不恰当。没过多久,弗兰克知道玛丽对同学不够友善,但了解到她非常怀念自己的妈妈黛安,对独眼猫也疼爱有加,于是,在海边,弗兰克借猫与矶鹬的例子,猜测黛安的想法来教育玛丽要对他人有同情心,这些言语使得交谈氛围轻松愉快,而平等沟通之下的教育接受效果自然更理想。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明白让孩子身临其境胜过父母、教师的万千说教,当弗兰克和伊芙琳为玛丽的抚养权打官司时,小女孩知道原来父亲也在这个城市,但是亲生父亲从没有想过要去看她,玛丽对此非常伤心,完全拒绝任何人的安慰。这时,弗兰克知道任何言语都没有说服力,他决定带玛丽去医院,让她亲眼看到产房外人们焦急又耐心的等待和庆祝新生命降临的喜悦。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很值得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孩子亲自经历得来的印象一定会比大人们的言语深刻很多,所以,当玛丽亲身感受这种喜悦心情时,她明白:虽然自己缺乏亲生父亲的关心,但有那么多人一直在照顾她、疼爱她,小女孩伤心自然消失了。
教师邦妮对孩子的尊重和因材施教也值得肯定,面对玛丽的反常行为,邦妮并没有在课堂直接训斥,而是在放学后对家长沟通,当她了解到这个小女孩的数学天赋后,邦妮会在课堂为玛丽多准备一份试卷,这份特殊试卷的题目难度更大,玛丽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于是,师生关系融洽不少。而玛丽外祖母伊芙琳的行为值得反思,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大人的附属品,对于弗兰克和黛安来说,伊芙琳不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虽然有很高的学历,毕业于剑桥大学,但是在教育儿女的理念上却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她把研究数学的愿望强加给女儿黛安,很少带女儿去看棒球比赛,也不支持她参加舞会、夏令营、女童子军等活动,由此,黛安缺少一个完整美好的童年。后来,为了让女儿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数学上,伊芙琳甚至通过报警、起诉的方式亲自斩断女儿与其男友的初恋关系。父母的爱,孩子会牢记在心里,但父母带来的伤害也能让孩子陷入痛苦。最终,黛安虽然成功证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但她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学会理性去爱孩子,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功利熏心,让孩子变成盲目无知的学习机器,因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然而,二人平静的生活被玛丽外祖母伊芙琳的突然探访打破了,原来,伊芙琳得知自己的外孙女玛丽拥有绝世聪明的大脑,并且遗传了女儿黛安的数学天赋,她希望玛丽接受更专业、更有挑战力的教育,例如去专门教育天才儿童的橡树学校就读。但是弗兰克坚决反对,因为他的姐姐就是由于强势母亲伊芙琳的高压管控导致生活陷入乏味、压抑、绝望与混乱之中,最后选择自杀,因此弗兰克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女重蹈姐姐的覆辙,不愿玛丽失去同龄人所应该有的纯真的童年。弗兰克和伊芙琳这场母子争论引发了一场关于玛丽抚养权问题的法律官司,伊芙琳动用各种手段或明或暗地争夺玛丽,但最终,得知真相的弗兰克决定从寄养家庭里带走玛丽,让她过上充实又快乐的童年生活。
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说道:“放映电影就像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家长和教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天才少女》所反映的教育主题引人思考,即成年人如何教育孩子。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剧情,主要从舅舅弗兰克的角度分析该电影所带来的教育启示,顺带谈谈教师邦妮与外祖母伊芙琳的教育行为。
舅舅弗兰克懂得鼓励孩子学会面对和承担,影片开头,玛丽对上学一事有所排斥,弗兰克首先选择理解她的不安情绪,或许是玛丽从小就跟成年人生活在一起,她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历,而且玛丽身份特殊、心智早熟,头脑又很聪明,她认为自己去上学实在是浪费时间。但是,弗兰克并没有因为玛丽找各种理由逃避上学而生气,他只是让玛丽换好衣服、吃完早餐,陪她去路边等校車,并在她上车时叮嘱。其实,面对第一天上学的玛丽,弗兰克的心情也是忐忑的,但他更知道孩子必须有一个正常的生活轨迹,只有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玛丽才可能拥有一个更完整、健康的人生。
而当玛丽在学校由于知识简单出现烦躁情绪甚至顶撞教师时,弗兰克没有严厉训斥外甥女,而选择以幽默和比喻来间接批评,比如他说“我谷歌了对校长嚷嚷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你肯定不敢相信有多少个这样的孩子……”玛丽问她有多少个,弗兰克回答:“一个也没有。”这样玛丽就知道自己行为的不恰当。没过多久,弗兰克知道玛丽对同学不够友善,但了解到她非常怀念自己的妈妈黛安,对独眼猫也疼爱有加,于是,在海边,弗兰克借猫与矶鹬的例子,猜测黛安的想法来教育玛丽要对他人有同情心,这些言语使得交谈氛围轻松愉快,而平等沟通之下的教育接受效果自然更理想。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明白让孩子身临其境胜过父母、教师的万千说教,当弗兰克和伊芙琳为玛丽的抚养权打官司时,小女孩知道原来父亲也在这个城市,但是亲生父亲从没有想过要去看她,玛丽对此非常伤心,完全拒绝任何人的安慰。这时,弗兰克知道任何言语都没有说服力,他决定带玛丽去医院,让她亲眼看到产房外人们焦急又耐心的等待和庆祝新生命降临的喜悦。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很值得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让孩子亲自经历得来的印象一定会比大人们的言语深刻很多,所以,当玛丽亲身感受这种喜悦心情时,她明白:虽然自己缺乏亲生父亲的关心,但有那么多人一直在照顾她、疼爱她,小女孩伤心自然消失了。
教师邦妮对孩子的尊重和因材施教也值得肯定,面对玛丽的反常行为,邦妮并没有在课堂直接训斥,而是在放学后对家长沟通,当她了解到这个小女孩的数学天赋后,邦妮会在课堂为玛丽多准备一份试卷,这份特殊试卷的题目难度更大,玛丽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于是,师生关系融洽不少。而玛丽外祖母伊芙琳的行为值得反思,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大人的附属品,对于弗兰克和黛安来说,伊芙琳不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她虽然有很高的学历,毕业于剑桥大学,但是在教育儿女的理念上却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她把研究数学的愿望强加给女儿黛安,很少带女儿去看棒球比赛,也不支持她参加舞会、夏令营、女童子军等活动,由此,黛安缺少一个完整美好的童年。后来,为了让女儿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数学上,伊芙琳甚至通过报警、起诉的方式亲自斩断女儿与其男友的初恋关系。父母的爱,孩子会牢记在心里,但父母带来的伤害也能让孩子陷入痛苦。最终,黛安虽然成功证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但她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学会理性去爱孩子,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不要功利熏心,让孩子变成盲目无知的学习机器,因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