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软基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比较常见,软基处理的方法也很多,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路基的基础承载力,是保证道路建成后安全及高效运营的关键。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其主要表现在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得到应用和普及。所以,对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要。
【关键词】深基技术;软土地基;市政道路施工
1.现有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能因地制宜选用合理、有效地处理方法,在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例如,对饱和软粘土地基不宜采用振密、挤密法加固技术。我们要依据地基加固原理和工程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合理、有效地处理方法尤其重要。另外,我们对技术上的可行性方案比较和优化不够。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较好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虽然工程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1.2未能正确评价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
每种地基处理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每当我们在工程施工时遇到具体的问题就盲目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所以,对这种情况施工单位更要特别注意。
1.3地基处理理论落后于实践
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角度来看,实践先于理论是一般性规律,对土木工程更是如此。倘若我们只重视理论研究,而缺乏对各种地基处理技术实践也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1.4许多处理方法缺乏完善的质量检验
完善的质量检验手段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不少处理方法缺乏完善的质量检验手段。
2.常见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1表层处理法
表层处理的厚度要根据软土物理力学性质而定,一般规定为30~60cm,处理过薄效果差,过厚又不经济。压实与养生是表层处理法的两个重要环节,用熟石灰、水泥以及离子稳固剂稳定软土,需要处理的土应在最后一次搅拌后立即压实;用生石灰稳定土,必须在拌和时初进行碾压处理,待生石灰水解结束后再次碾压处理。压实后如果能有足够的强度,就不必进行专门的养生,由于施工条件与土质不同,处理土的强度增长也不均衡,所以应做好一周时间的养生。
2.2强夯法
强夯法是提高地基的强度以及降低压缩性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将重锤(一般为10-40t)提到一定高处使其自由落下(一般落距为10-40m)去夯击地基来实现。它具有加固效果好、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土类广、施工期短、节约材料、节省劳力、施工费用低和施工文明等优点。
2.3换填法
换填法是挖去基础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然后材料分层充填强度较高、性能稳定、质地坚硬、且具有抗侵蚀性的碎石、砂、素土、卵石、灰土、矿渣、煤渣等,同时以人工或者机械施工方法分层夯、压、振动,使之满足要求的密实度标准,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
2.4静力排水固结法
静力排水固结法是指在地基中设置砂井竖向排水体,并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分级逐渐加载,或在建筑物建造以前,先在场地进行加载预压,使土的孔隙水充分排出,进而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逐步提高强度的方法。
3.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
3.1地基状况
(1)土质、砂性土:对那种易发生液化的砂性土采用振动压实法或挤实砂桩法进行改善。对于粘性土质:可采用除了压实法外的其他方法。但所采取的方法对处理土基的扰动必须尽量小。
(2)地基构成。对于浅而薄的软土层,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表层处理法。构造物基础采用开挖换填法。如果软土层较厚,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表层处理法配合使用。对夹有砂层且厚度较薄(3~4m)的软土层,常常采用表层处理法或荷载压重法等,即便是有5cm 的砂层也应定位是有效排水层。
3.2道路性质
(1)道路等级越高,平整度就越重要,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沉降处理措施。如果道路等级较低时,可先铺简易路面,等待沉降结束后,再铺正式路面用以节约资金。
(2)道路形状。路堤设计高度和宽度是选择处理方法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如果采用换填法,对于宽而低的路堤容易发生局部性破坏;反之,窄而高的路堤,下面易被换填。对于设计高度大而稳定有危险的路堤,压重法将受到限制采用。还有路堤越宽越高,地基产生的压力球的根部越深而引起深处粘土层的沉降。
(3)道路所在地段。对于一般地段,剩余沉降即使大到一定的程度,只要沉降不大,路面基本上不会丧失平整度。但遇到与构造物相连的地段,剩余沉降将造成错台和路面形成对行等非常危险的情况发生。如果路基稳定性不够,桥台将受到大的土压力作用而引起侧向位移的事故发生。所以,构造物邻接地段的处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3.3施工条件
不同的施工条件要选用的不同的处理方法,经济性也不一样。主要影响因素有工期、材料以及机械的作业条件等。
3.4周围环境
(1)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噪音、振动地基以及地下水变化和排出的泥水等等,在选择施工的方法时必须考虑进去。
(2)在地基特别软弱的情况下,附近地基经常发生大的沉降或隆起。这样,在路堤坡脚附近有民房或重要构造物时,应考虑控制剪切变形且减小总沉降量的方法为主要技术措施。
4.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4.1某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方法
应根据软土、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质,埋层深度,路堤高度,材料条件,市政道路等级等因素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淤泥层厚度较小的路段:土工格栅+山皮石+土工格栅+改良土的方法。
淤泥上有50~80cm 亚粘性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淤泥厚度在1~2 米之间,地面积水较易排除,因此采用土工格栅+山皮土+改良土的措施。由于地下水位高,该市政道路沿线的软土水稳性差,浸水时承载力很低,土工格栅和山皮土配合可以提高路基填料的水稳性,还可减弱地下水的毛细作用对路基产生不良影响。
(2)地处盐池中,池中淤泥较厚,且水位较高路段:抛石挤淤+土工格栅+改良土。
淤泥厚在2~3 米之间,排水困难,也无法清淤,采用措施是抛石挤淤+土工格栅+改良土,同时加宽水面线以下的路堤宽度,这样处理可以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并有效控制路基沉降。
4.2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施工工艺
(1)淤泥层厚度较小的路段。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排水→清淤→铺筑第一层土工格栅→山皮土填筑→铺筑第二层土工格栅→填筑第一层改良土→铺筑第三层土工格栅→填筑第二层改良土。
(2)盐池,池中淤泥较厚,且水位较高路段。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抛石挤淤→碾压→铺筑土工格栅→填改良土→碾压→检查验收。
4.3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
4.3.1排水清淤
积水较少地段直接采取抽水措施将积水抽排干(下转第296页)(上接第210页)净,待水抽干后,用挖掘机配合湿地推土机清除底部淤泥,清至出现原状土为止。淤泥清除后放至指定地点,清淤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按设计规定材料进行回填。
4.3.2片石填筑
(1)材料。
片石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Mpa,片石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
(2)试验段。
正式施工前,在现场选取200m 路段作为试验段先行施工,以检验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配置组合、石料回填时机及厚度、碾压遍数等技术指标。施工完毕报监理批准后,再依照试验段经验展开大面积施工。
5.结论
随着市政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市政道路路基穿过软土带的情况。因此,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基已不可避免。市政道路软土地基的成功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的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彰明.软土地基加固的理论、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关键词】深基技术;软土地基;市政道路施工
1.现有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能因地制宜选用合理、有效地处理方法,在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例如,对饱和软粘土地基不宜采用振密、挤密法加固技术。我们要依据地基加固原理和工程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合理、有效地处理方法尤其重要。另外,我们对技术上的可行性方案比较和优化不够。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较好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方法。虽然工程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1.2未能正确评价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性
每种地基处理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每当我们在工程施工时遇到具体的问题就盲目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所以,对这种情况施工单位更要特别注意。
1.3地基处理理论落后于实践
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角度来看,实践先于理论是一般性规律,对土木工程更是如此。倘若我们只重视理论研究,而缺乏对各种地基处理技术实践也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1.4许多处理方法缺乏完善的质量检验
完善的质量检验手段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不少处理方法缺乏完善的质量检验手段。
2.常见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1表层处理法
表层处理的厚度要根据软土物理力学性质而定,一般规定为30~60cm,处理过薄效果差,过厚又不经济。压实与养生是表层处理法的两个重要环节,用熟石灰、水泥以及离子稳固剂稳定软土,需要处理的土应在最后一次搅拌后立即压实;用生石灰稳定土,必须在拌和时初进行碾压处理,待生石灰水解结束后再次碾压处理。压实后如果能有足够的强度,就不必进行专门的养生,由于施工条件与土质不同,处理土的强度增长也不均衡,所以应做好一周时间的养生。
2.2强夯法
强夯法是提高地基的强度以及降低压缩性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将重锤(一般为10-40t)提到一定高处使其自由落下(一般落距为10-40m)去夯击地基来实现。它具有加固效果好、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土类广、施工期短、节约材料、节省劳力、施工费用低和施工文明等优点。
2.3换填法
换填法是挖去基础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然后材料分层充填强度较高、性能稳定、质地坚硬、且具有抗侵蚀性的碎石、砂、素土、卵石、灰土、矿渣、煤渣等,同时以人工或者机械施工方法分层夯、压、振动,使之满足要求的密实度标准,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
2.4静力排水固结法
静力排水固结法是指在地基中设置砂井竖向排水体,并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分级逐渐加载,或在建筑物建造以前,先在场地进行加载预压,使土的孔隙水充分排出,进而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逐步提高强度的方法。
3.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
3.1地基状况
(1)土质、砂性土:对那种易发生液化的砂性土采用振动压实法或挤实砂桩法进行改善。对于粘性土质:可采用除了压实法外的其他方法。但所采取的方法对处理土基的扰动必须尽量小。
(2)地基构成。对于浅而薄的软土层,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表层处理法。构造物基础采用开挖换填法。如果软土层较厚,应采用其他方法与表层处理法配合使用。对夹有砂层且厚度较薄(3~4m)的软土层,常常采用表层处理法或荷载压重法等,即便是有5cm 的砂层也应定位是有效排水层。
3.2道路性质
(1)道路等级越高,平整度就越重要,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沉降处理措施。如果道路等级较低时,可先铺简易路面,等待沉降结束后,再铺正式路面用以节约资金。
(2)道路形状。路堤设计高度和宽度是选择处理方法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如果采用换填法,对于宽而低的路堤容易发生局部性破坏;反之,窄而高的路堤,下面易被换填。对于设计高度大而稳定有危险的路堤,压重法将受到限制采用。还有路堤越宽越高,地基产生的压力球的根部越深而引起深处粘土层的沉降。
(3)道路所在地段。对于一般地段,剩余沉降即使大到一定的程度,只要沉降不大,路面基本上不会丧失平整度。但遇到与构造物相连的地段,剩余沉降将造成错台和路面形成对行等非常危险的情况发生。如果路基稳定性不够,桥台将受到大的土压力作用而引起侧向位移的事故发生。所以,构造物邻接地段的处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3.3施工条件
不同的施工条件要选用的不同的处理方法,经济性也不一样。主要影响因素有工期、材料以及机械的作业条件等。
3.4周围环境
(1)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噪音、振动地基以及地下水变化和排出的泥水等等,在选择施工的方法时必须考虑进去。
(2)在地基特别软弱的情况下,附近地基经常发生大的沉降或隆起。这样,在路堤坡脚附近有民房或重要构造物时,应考虑控制剪切变形且减小总沉降量的方法为主要技术措施。
4.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4.1某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方法
应根据软土、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质,埋层深度,路堤高度,材料条件,市政道路等级等因素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淤泥层厚度较小的路段:土工格栅+山皮石+土工格栅+改良土的方法。
淤泥上有50~80cm 亚粘性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淤泥厚度在1~2 米之间,地面积水较易排除,因此采用土工格栅+山皮土+改良土的措施。由于地下水位高,该市政道路沿线的软土水稳性差,浸水时承载力很低,土工格栅和山皮土配合可以提高路基填料的水稳性,还可减弱地下水的毛细作用对路基产生不良影响。
(2)地处盐池中,池中淤泥较厚,且水位较高路段:抛石挤淤+土工格栅+改良土。
淤泥厚在2~3 米之间,排水困难,也无法清淤,采用措施是抛石挤淤+土工格栅+改良土,同时加宽水面线以下的路堤宽度,这样处理可以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并有效控制路基沉降。
4.2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施工工艺
(1)淤泥层厚度较小的路段。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排水→清淤→铺筑第一层土工格栅→山皮土填筑→铺筑第二层土工格栅→填筑第一层改良土→铺筑第三层土工格栅→填筑第二层改良土。
(2)盐池,池中淤泥较厚,且水位较高路段。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抛石挤淤→碾压→铺筑土工格栅→填改良土→碾压→检查验收。
4.3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施工组织设计
4.3.1排水清淤
积水较少地段直接采取抽水措施将积水抽排干(下转第296页)(上接第210页)净,待水抽干后,用挖掘机配合湿地推土机清除底部淤泥,清至出现原状土为止。淤泥清除后放至指定地点,清淤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后,按设计规定材料进行回填。
4.3.2片石填筑
(1)材料。
片石抗压强度不应低于30Mpa,片石中部厚度不应小于15cm。
(2)试验段。
正式施工前,在现场选取200m 路段作为试验段先行施工,以检验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施工机械的配置组合、石料回填时机及厚度、碾压遍数等技术指标。施工完毕报监理批准后,再依照试验段经验展开大面积施工。
5.结论
随着市政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市政道路路基穿过软土带的情况。因此,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基已不可避免。市政道路软土地基的成功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的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彰明.软土地基加固的理论、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