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8-02
通过在山东省即墨市二十八中的学习培训和观摩课堂实操,并且阅读了关于该模式改革的一些相关书籍,感觉受到思想的再一次启迪,对于“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深层次认识,现介绍如下:
一、统一思想,卸掉包袱,积极响应教学模式改革。
自古以来,无论哪个领域,一提到改革,都会有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逢改必反。其原因最常见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观念落后保守,理解方面跟不上,惰性强,只要是未涉及过的事情或让自己做出改变的事,在自己不清楚、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报以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二是自己能力水平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还害怕别人改成功自己显得落后,只能经常说些泄气话以打消别人的积极性,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各种非议抱有定力,看到问题的实质。可见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各学校、各教师之间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坚信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别人能摸索成功,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在课改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只做“门外汉”。
有些教师对于教改有顾虑其实是不了解教改所造成的,只要我们弄清教改的来龙去脉,相信大家就会真正理解到教改的意义和内涵。教改实际上是从8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其核心“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当时也是这样的内涵,只不过是当时只有部分教师结合国内外教育理论在实践研究,最后都因为成绩突出而个人成为了明星楷模,学校整体上由于未实施而受益者较少,但是这些个别教师的特色亮点却我们指出了方向。后来全国各地思想前卫的学校开始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并进行尝试探索,像2000年左右的“洋思中学”、后来的“杜郎口经验”、“衡水中学”等,现在全国各地教改成功的学校比比皆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也在不自觉中践行着教改,我们每学期提出的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优秀教师授课经验,不也就是教改的一个小方面吗?相信没有教师与自己10年前的授课方式一模一样,如果真有一样的,好像也真的有点不太正常。想一想我們上学时老师的教法和我们现在一样吗?我们刚上班时采用的教法和现在一样吗?我们的学生在改变,社会环境在改变,评价方式和考查方式在改变,我们也肯定随之在改变,只不过没有自我认识到而已,其实这就是没有系统化的教改,教改的实质就是“常规教学系统化”,由原先单纯关注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教转变为我们从学习者角度去考虑怎样学才能效果更佳,也就更有了针对性。由此可见教改是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没有统一形式与名称罢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个人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体的“联合作战”。
二、脚踏实地,稳步进取,见证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客观地说,大家在课改上不要走极端,追求短时间见效益,想着只要一改马上学生就怎么怎么样,而且也不是实行了所有学生就马上都会好,总会有各种各样一些不如意的情況和现象需要解决,只要和以前相比学生整体表现更好就是成功,即墨二十八中也是历经三任校长和部分骨干教师探索了7年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另外,我们在进行课改时最容易问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学生能适应吗?”那么如果我们不实际去做一下,又怎么知道适不适合呢?看别人游泳却不亲自去游,又怎么知道能不能学会游泳呢?一种泳姿学不会,另一种泳姿可能就会学会,终有一款会适合我们,所以才需要实践反馈。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确保教学模式改革成功。
不管改革不改革,大家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参加各类培训,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国民有很大的认识和实践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求全民学习、全民读书和终身学习的原因。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先学习,后实践,“通透”理念与过程后再升华,“蹄疾而步稳”,避免因个人认知原因导致不理想状况的出现。在这方面我也有过一定的体会:2008年我在红梅镇学校教初三时,下学期4月份文曲星公司有个中考考前学科培训,当时我只教一个快班,如果去参加就得耽误7节课上不了。当时有好心的老教师对我说:别去了,本来学生的英语成绩就不好,这么关键的时候耽误7节课还了得,一个培训怎么能比得上7节课的效果?我犹豫了,但是在张校长的支持和鼓励下还是去了。正是这次培训,通过命题组成员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对中考的复习方法和考点预测有了一个进一步的全新认识。尽管以前在双泉中学时对中考规律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与认识,但是教了5届初三,最高分也就达到118分,而08年一年我所教的学生就有2人达到满点、7人达到119分,而且还将邢宝权老师的儿子邢闯同学从平时的七八十分提高到中考的117分;09年中考更是将党雪同学从平时的四五十分提高到中考的113分,帮助其顺利考取五中统招生。
除了教学知识外,教师都还应该重点加强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更是所有人的事,李元昌在承担培训工作时就曾经介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哲学》这本书。只有人人都具备有效教育学生的能力并且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是很难起到作用的,所以必须多方面进行学习。
通过在山东省即墨市二十八中的学习培训和观摩课堂实操,并且阅读了关于该模式改革的一些相关书籍,感觉受到思想的再一次启迪,对于“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深层次认识,现介绍如下:
一、统一思想,卸掉包袱,积极响应教学模式改革。
自古以来,无论哪个领域,一提到改革,都会有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逢改必反。其原因最常见的不外乎有两种:一是观念落后保守,理解方面跟不上,惰性强,只要是未涉及过的事情或让自己做出改变的事,在自己不清楚、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报以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二是自己能力水平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还害怕别人改成功自己显得落后,只能经常说些泄气话以打消别人的积极性,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各种非议抱有定力,看到问题的实质。可见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各学校、各教师之间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坚信我们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别人能摸索成功,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在课改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只做“门外汉”。
有些教师对于教改有顾虑其实是不了解教改所造成的,只要我们弄清教改的来龙去脉,相信大家就会真正理解到教改的意义和内涵。教改实际上是从8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其核心“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当时也是这样的内涵,只不过是当时只有部分教师结合国内外教育理论在实践研究,最后都因为成绩突出而个人成为了明星楷模,学校整体上由于未实施而受益者较少,但是这些个别教师的特色亮点却我们指出了方向。后来全国各地思想前卫的学校开始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并进行尝试探索,像2000年左右的“洋思中学”、后来的“杜郎口经验”、“衡水中学”等,现在全国各地教改成功的学校比比皆是。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教师也在不自觉中践行着教改,我们每学期提出的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优秀教师授课经验,不也就是教改的一个小方面吗?相信没有教师与自己10年前的授课方式一模一样,如果真有一样的,好像也真的有点不太正常。想一想我們上学时老师的教法和我们现在一样吗?我们刚上班时采用的教法和现在一样吗?我们的学生在改变,社会环境在改变,评价方式和考查方式在改变,我们也肯定随之在改变,只不过没有自我认识到而已,其实这就是没有系统化的教改,教改的实质就是“常规教学系统化”,由原先单纯关注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教转变为我们从学习者角度去考虑怎样学才能效果更佳,也就更有了针对性。由此可见教改是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没有统一形式与名称罢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个人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集体的“联合作战”。
二、脚踏实地,稳步进取,见证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客观地说,大家在课改上不要走极端,追求短时间见效益,想着只要一改马上学生就怎么怎么样,而且也不是实行了所有学生就马上都会好,总会有各种各样一些不如意的情況和现象需要解决,只要和以前相比学生整体表现更好就是成功,即墨二十八中也是历经三任校长和部分骨干教师探索了7年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另外,我们在进行课改时最容易问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学生能适应吗?”那么如果我们不实际去做一下,又怎么知道适不适合呢?看别人游泳却不亲自去游,又怎么知道能不能学会游泳呢?一种泳姿学不会,另一种泳姿可能就会学会,终有一款会适合我们,所以才需要实践反馈。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确保教学模式改革成功。
不管改革不改革,大家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参加各类培训,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国民有很大的认识和实践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求全民学习、全民读书和终身学习的原因。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先学习,后实践,“通透”理念与过程后再升华,“蹄疾而步稳”,避免因个人认知原因导致不理想状况的出现。在这方面我也有过一定的体会:2008年我在红梅镇学校教初三时,下学期4月份文曲星公司有个中考考前学科培训,当时我只教一个快班,如果去参加就得耽误7节课上不了。当时有好心的老教师对我说:别去了,本来学生的英语成绩就不好,这么关键的时候耽误7节课还了得,一个培训怎么能比得上7节课的效果?我犹豫了,但是在张校长的支持和鼓励下还是去了。正是这次培训,通过命题组成员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对中考的复习方法和考点预测有了一个进一步的全新认识。尽管以前在双泉中学时对中考规律也有自己的一些研究与认识,但是教了5届初三,最高分也就达到118分,而08年一年我所教的学生就有2人达到满点、7人达到119分,而且还将邢宝权老师的儿子邢闯同学从平时的七八十分提高到中考的117分;09年中考更是将党雪同学从平时的四五十分提高到中考的113分,帮助其顺利考取五中统招生。
除了教学知识外,教师都还应该重点加强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更是所有人的事,李元昌在承担培训工作时就曾经介绍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哲学》这本书。只有人人都具备有效教育学生的能力并且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是很难起到作用的,所以必须多方面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