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处细节,悟共有伤痛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后
  在本文的第7、9两个自然段,作者不吝笔墨地反复写到住在自己附近的小孩叫嚷着要杀狗。在文章第7段中是这样描述的:“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在第9段中当红卫兵抄住在作者隔壁的年老的工商业者的时候,作者又一次写到小孩对待狗的态度:“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两处叙述语言看似寻常,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
  依据常识来看,孩子行为的发生大致有两种原因:外在环境的诱导(对成人的模仿,受成人的教唆)或发自内心的好奇。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要杀小狗,这种行为的发生都是令作者感到悲哀与痛苦的。在文革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疑、攻击、争斗,公开场合的批斗行为屡见不鲜。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现象极为普遍。这样扭曲的家庭关系、近乎变态的社会风气势必会影响到小孩。当孩子在这个家庭和社会中感受不到或很少能感到温暖时,他的内心就会慢慢滋生出对生命的冷漠态度。所以,一群弱小的生命才会不停地叫喊着要杀小狗。可是小孩要杀狗,罪在孩子吗?显然不是。因此在叙写小孩要杀狗的背后作者批判的矛头应该是指向那个时代的,是文革造成的不良风气在孩子们心目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如果这种杀狗行为是出于孩子内心的好奇,那么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看到文革时期教育对孩子的戕害。当时学校停课,这样就让孩子过早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经常看到批斗挨整的場面,经常听到狂热猜疑的言论,从而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它让孩子内心充满崇尚暴力的好奇心,进而变得麻木。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善待生命,失去了爱心,长大如何去爱人?一个小孩子竟然以这样的行为为快乐,怎能不让被誉为“社会的良心”的巴金先生心寒和绝望?其实早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在其《狂人日记》的最后就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而事过40多年,我们看到、听到的是我们的孩子嚣张地打门叫嚷着要杀狗。而这一切也是因为“文革”,它毁灭了美好人性,它摧残了人们的良知,“小孩要杀狗”的背后正体现出它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满园的创伤”的背后
  《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散文,在第11段写道:“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作者花了一定的笔墨来描写环境。尤其是“满园的创伤”到底指代什么,细读之后才发现深意。
  首先,伤自然景物的变化。昔日用来养包弟的草地变成“一片 衰草”;原来院子里的葡萄架被虫蛀后已经坍塌,而且葡萄藤也被挖走;院子少掉了几株花,多了几颗不开花的树,总之一切的景物都失去了活力变得衰败萧条。“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景物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场灾难给作者带来了持久的伤害。因此“满园的创伤”背后是作者悲伤的心灵。
  其次,伤周围人物的变化。十三年来作者居住地点未变,但身边的人却发生了变化。“隔壁的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的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由周围的“高高的墙壁”再加上自己院子的“竹篱笆”换成“无缝的墙”。这两个特殊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生活环境的压抑。这两堵墙分明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可逾越的壁障,人心似乎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改善,反而越来越疏远。再加上在周围的人物中,巴金先生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失去了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妻子萧珊女士。此刻熟悉的环境中再没有了熟悉的身影。而夺走妻子萧珊生命的是那个疯狂时代。因此“满园的创伤”背后是对心爱的妻子的无尽的思念和对时代的控诉。
  再次,伤可爱的包弟不在了。十三年前,作者一家和小狗包弟曾经在这个院子里和这片草地上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保全家人和自己,作者把可爱、无辜的包弟送上了解剖台。小狗包弟就这样牺牲了,但后来,作者的家庭并没有因为包弟的死免受其害,可爱的包弟因为自己的自私而白白牺牲了。因此十三年后当面对破败的家园时,巴金先生自然而然生出对包弟的思念和忏悔。“满园的创伤”背后也包含着对自己良知的拷问和对包弟的深沉歉疚。
其他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師要基于创新视角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内容安排、问题设计、文本理解、教学内容等多个因素,并不是单纯的教学论,也不是纯粹的课程论,而是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结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新课改要求不断进行创新。下面笔者以《桃花源记
期刊
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和老师、学习伙伴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会话,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古典诗词“言不尽意”的特点对学生准确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由教师预设,学生自主提出和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构成课堂主线,针对问题建构课堂会话,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而实现认知上的“去蔽”,拥有真切的获得感。  中国古典诗词
期刊
读写同步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内、课外的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积累词汇和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逐步增强学生谋篇布局和词汇运用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以便让学生在读写同步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精读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过程
期刊
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方法之一的阅读,它按深度分为不同层次:浅层叫做“见而识”,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深层称为“悟后思”,领会作者精神意图后推及己身,引之为用。深度阅读是读者对作品所处时代文化盛宴的跨时空参与,这是实用阅读、功利阅读无法提供的享受。因此,高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以深度阅读为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高中生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级阶段,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
期刊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又是不容忽视的“重头戏”和“基础项”。在高考体制大变革的今天,“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教育现象越发地凸显出来。时至今日,“语文阅读”成为一项受高度重视并备受关注的时新课题,并已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教育体制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紧要关头,教师只有瞄准“传统与时代”这一有机结合点,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才能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
期刊
现行教育應该积极回应21世纪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改变,强制性学习的传统学校日渐衰落。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实施“互联网+”的经典篇目的阅读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生命的成长呢?  一、实施背景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学生由以前的被
期刊
《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明确,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认清事物的表象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那又如何使议论文论述深刻呢?正如徐志摩所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现在有些作文题偏重于形象化的表达,多用比喻来表述,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呢?——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势必困扰着一大批有志于高中语文课改的一线教师。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定学被奉为圭臬,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师生深受煎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