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几乎在各版本各册中都有编排,有的甚至以主题单元板块的形式出现。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这些课文有经典名著的节选,有千古传诵的故事,有个性鲜明的剧本……尽管体裁不同,但都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触摸历史的脉搏,去领略古代或近代神州大地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一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懂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和历史责任感的时代意蕴,对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时空的限制,历史性题材的课文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相差甚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会有不少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在历史中真切地走一个来回,从而接受文化熏陶、得到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索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历史性题材教学的一些浅见。
1 文以载道,找准历史性题材的“魂”
有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学生的阅历、现实社会的舆论导向等因素,导致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产生理解的偏差。如教学《祁黄羊》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话朗读,理解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站起来回答的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课文的“魂”之所在:祁黄羊的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是否都深入学生的心田呢?果然,在小练笔:“当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时,他们能理解祁黄羊吗?他们分别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交流时,多数学生讲到了解狐和祁午对祁黄羊的理解、感谢,表明要像祁黄羊一样胸怀宽广,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效力。但有一位学生说:“解狐想,你推荐我这是一个陷阱,好让悼公信任你,你再推荐自己的儿子。”显然这位学生对祁黄羊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偏差。这时,如果教师一味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不置可否,势必削弱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品格的形成。于是我说:“祁黄羊真是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课文中祁黄羊的话,体会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我把幻灯片回放到“主公让我推荐……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我压根儿就没去想……”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在进一步的朗读思考后,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祁黄羊申辩。这时,认为推荐解狐是“陷阱”的学生又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现在明白了,祁黄羊是觉得解狐最有军事才能才推荐的,他这是出以公心的。”在反复地诵读品味、思辨明理中,学生又找回了这个历史故事的“魂”。
2 语文姓语,把握历史性题材的“度"
要把握好语言文字训练和解读人文内涵的“度”,让历史性题材的课文也充满“语文味”。《三顾茅庐》是根据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但基于故事情节的阅读只是了解这篇历史小说“写什么”,语文教学还应关注“怎么写”的问题。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三个精妙的比喻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领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这些关键词句、细节描写,更凸显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虔诚;对隆中秀丽景色的描写,运用“来到……只见……”的精妙句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读来朗朗上口,既是学生片段练笔的优秀范例,又巧妙地烘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关键词句的品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点,而感悟人物形象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主线。通过读故事、品语言、悟形象,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挖掘人文内涵有效统整,使这一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丰满起来。
3 感同身受,巧设历史性题材的“境”
3.1 媒体辅助,架设桥梁对接历史。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于一身的教学载体,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其形象性、交互性与实时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因年代久远,有些人、事、物,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借助现代媒体,援引例证,丰富内容,创设情境,就可以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问的距离,增强人物的感染力。如教学《三顾茅庐》前,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发现由于地处农村,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知识、资料都接触得比较少,看过电视剧的学生也不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布置学生预习时去搜集有关三国的故事,并在第一课时伊始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雄浑有力的歌声拉开了悠悠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战旗飘扬;当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出现于屏幕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低声呼唤着。生动的场景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下子把学生带进遥远的三国时期,为学生架设了通往历史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角色体验,移情入境升华认识。“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其实就是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可能是文中人物、也可能是隐含着的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因其情节生动、故事性强,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很自如地进入课文,在积极的思维和合理的想像中进行角色品味,设身处地去想、去说、去做。这样的角色体验,对把握文本内涵、感悟人物形象具有拨云见日的功效。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独幕剧,可以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把人物的性格放在整体剧情的发展中去进一步理解。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小组“排戏”,然后请“导演”“说戏”,接着让学生上台“演戏”,最后由“观众”“评戏”。在整个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演员、导演、观众等多个角色的转换,他们兴致盎然、乐哉悠哉,演得绘声绘色。一个又一个角色体验,是对文本一次又一次认识的升华。
4 主题拓展,串起历史性题材的“链”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要求。历史性题材的文章,尤其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的内容,如果只局限于一个小故事,就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主题拓展,去了解更多和本故事有关的背景,注重阅读积累,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串起一个历史知识的链、历史文化的链。在本单元主题备课时,我发现练习3的“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板块正是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语文拓展性练习。于是,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完《三顾茅庐》后,随即设计了“走进‘三国’”的语文兴趣活动:一是读读三国精彩片段《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感受原著的语言魅力;二是举行一次“三国”故事会,这既是对三国故事的交流积累.又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好时机;三是读背八个成语,能结合“三国”人物事件评述诸葛亮的一生,构建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四是课外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进行展评。这样的主题拓展活动,将学生带进了文学名著的殿堂,既是对文本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历史性题材的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徜徉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1 文以载道,找准历史性题材的“魂”
有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由于时代背景、学生的阅历、现实社会的舆论导向等因素,导致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产生理解的偏差。如教学《祁黄羊》一课时,学生通过对话朗读,理解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的意思。站起来回答的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课文的“魂”之所在:祁黄羊的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是否都深入学生的心田呢?果然,在小练笔:“当解狐和祁午听到祁黄羊的举荐时,他们能理解祁黄羊吗?他们分别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交流时,多数学生讲到了解狐和祁午对祁黄羊的理解、感谢,表明要像祁黄羊一样胸怀宽广,一心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效力。但有一位学生说:“解狐想,你推荐我这是一个陷阱,好让悼公信任你,你再推荐自己的儿子。”显然这位学生对祁黄羊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偏差。这时,如果教师一味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不置可否,势必削弱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品格的形成。于是我说:“祁黄羊真是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课文中祁黄羊的话,体会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我把幻灯片回放到“主公让我推荐……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我压根儿就没去想……”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在进一步的朗读思考后,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祁黄羊申辩。这时,认为推荐解狐是“陷阱”的学生又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现在明白了,祁黄羊是觉得解狐最有军事才能才推荐的,他这是出以公心的。”在反复地诵读品味、思辨明理中,学生又找回了这个历史故事的“魂”。
2 语文姓语,把握历史性题材的“度"
要把握好语言文字训练和解读人文内涵的“度”,让历史性题材的课文也充满“语文味”。《三顾茅庐》是根据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但基于故事情节的阅读只是了解这篇历史小说“写什么”,语文教学还应关注“怎么写”的问题。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三个精妙的比喻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领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这些关键词句、细节描写,更凸显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虔诚;对隆中秀丽景色的描写,运用“来到……只见……”的精妙句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读来朗朗上口,既是学生片段练笔的优秀范例,又巧妙地烘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关键词句的品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点,而感悟人物形象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主线。通过读故事、品语言、悟形象,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挖掘人文内涵有效统整,使这一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丰满起来。
3 感同身受,巧设历史性题材的“境”
3.1 媒体辅助,架设桥梁对接历史。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于一身的教学载体,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其形象性、交互性与实时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因年代久远,有些人、事、物,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借助现代媒体,援引例证,丰富内容,创设情境,就可以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问的距离,增强人物的感染力。如教学《三顾茅庐》前,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发现由于地处农村,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知识、资料都接触得比较少,看过电视剧的学生也不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布置学生预习时去搜集有关三国的故事,并在第一课时伊始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雄浑有力的歌声拉开了悠悠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战旗飘扬;当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出现于屏幕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低声呼唤着。生动的场景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下子把学生带进遥远的三国时期,为学生架设了通往历史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角色体验,移情入境升华认识。“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其实就是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可能是文中人物、也可能是隐含着的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因其情节生动、故事性强,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很自如地进入课文,在积极的思维和合理的想像中进行角色品味,设身处地去想、去说、去做。这样的角色体验,对把握文本内涵、感悟人物形象具有拨云见日的功效。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独幕剧,可以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把人物的性格放在整体剧情的发展中去进一步理解。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小组“排戏”,然后请“导演”“说戏”,接着让学生上台“演戏”,最后由“观众”“评戏”。在整个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演员、导演、观众等多个角色的转换,他们兴致盎然、乐哉悠哉,演得绘声绘色。一个又一个角色体验,是对文本一次又一次认识的升华。
4 主题拓展,串起历史性题材的“链”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要求。历史性题材的文章,尤其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的内容,如果只局限于一个小故事,就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主题拓展,去了解更多和本故事有关的背景,注重阅读积累,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串起一个历史知识的链、历史文化的链。在本单元主题备课时,我发现练习3的“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板块正是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语文拓展性练习。于是,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在学完《三顾茅庐》后,随即设计了“走进‘三国’”的语文兴趣活动:一是读读三国精彩片段《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感受原著的语言魅力;二是举行一次“三国”故事会,这既是对三国故事的交流积累.又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好时机;三是读背八个成语,能结合“三国”人物事件评述诸葛亮的一生,构建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四是课外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进行展评。这样的主题拓展活动,将学生带进了文学名著的殿堂,既是对文本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历史性题材的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徜徉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