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爱是一种发乎人内心的情感,世间爱分为很多种,只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无私的、最真诚的、持久的、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
(2)教师的爱是阳光是雨露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源泉。
(3)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关键词】博爱 亲近 理解 希望
现代教育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里有一个问题学要明确,一些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不能管得太多,管得太严,否则就不人性化了,就不以人为本了。其实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这种对比性的“有我无你”“非此即彼”的排他论并不能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和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对待。怎么样才能实现现代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现真正的教育“爱”几乎是唯一的力量。
爱是一种发乎人内心的情感,世间爱分为很多种,只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无私的、最真诚的、持久的、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这种爱是人世间一种极具魅力的特殊的爱,与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大有不同:它既不是基于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出于任何形式的个人要求,而是体现着社会发展寄予教师的重托。人类社会要得到延续和发展,上一代就要对下一代人寄予希望。这种人世间最为博大的情感,最终必然通过教师的劳动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出来。
1、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
很多老师都不自觉的心系学生,无论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在家里,老师们谈论的话题永远都离不开学生,同学生在一起总是很愉快,离开学生就会有失落的感觉。上海建平中学的原校长冯恩洪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教这么多年,每天第一个这块我熟悉的校园,但是一直到今天,我没有觉得这是一个老的校园。只要在这个校园里,一接触到我的学生,我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冲动。我不是没有其他机会,我可以到外贸公司当总经理,到政府机关当局长,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使我真正产生激情的,是我的工作对象,一旦失去了我的工作对象,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自己也不敢想象。”
2、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谈到,“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我们如同雕刻家雕琢大理石那样在塑造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因此,教师除了在认知发展上给予学生支持、鼓励与指导外,还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学生关怀,让学生明白你乐于助人而且关心他人的疾苦,你能够给予他人心理关心和帮助,也就是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经常理解他们的人,被人理解是学生在发展中的基本需求。如果能满足学生这些基本需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韧性、自尊和承受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应该包含接纳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让学生有安全感四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一些接纳的信息。如应该多抽一些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了解并关心他们的生活。
可以因人而异参与如下各种不同的活动:主持讨论、制订课堂活动计划、关心课堂设备的更新、帮教师去教那些不太熟练的同学、帮助挑选书籍、为校报撰写文章、做班级视听设备的管理者、做计算机顾问、制作海报和宣传广告等等。教师尽量为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找到一项工作,如果教师想不到可供选择的工作,那么就发动全班同学群策群力想出一些需要完成的工作。放手让学生完成,即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机会去证明他们的能力。
3、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希望
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心将康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时刻准被用自己心中的火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生命之火;即使是各方面还有不足的,比较落后的学生也绝不轻言放弃,也从不放弃。
当我们老师遇到这样的同学时,往往未教育前已经在心中为他定了“不可救药”、“问题学生”等一系列的身份。在这样的前提下,以一种人格的优越者,高高在上的面对学生进行说教,我们的受教育者又怎能接受呢?其实我们面对的“既不是野兽,也不是天使。”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当他们遇到道德上的疑惑时,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体谅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有限,以充分的宽容与信任去激励学生追求道德真理。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此时受教育者不再是俯首听命,也不再是口服心不服。
4、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心甘情愿的为学生的成长铺路奠基
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教师都会心甘情愿,义无反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青春和年华。教师的劳动很难计算却又往往与财富、权利、名声无缘,但是却在无怨无悔的培养学生。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写道:“话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茵的。”这美好的诗句,也是对教师宽广胸怀的真实写照。
其次要用博爱之心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它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的。“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在于教师的合作、信任、尊严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获得成就感,就会激发自己努力地维系这种良好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学习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诲,不仅能促进学生行为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个性、价值取向都极为有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效率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爱这种关系牢固连接的点,是开启学生心灵
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教育的渠道才会畅通无阻。再次用博爱之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能转化成学生 学习的内因和动力.为了实现学生的德志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同时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在感情上接近学生,昂学生感觉到这个老师很爱他们,学生自然会很虚幻这个老师和她教授的学科,成绩也就自然的提高了。由此可见老师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教育活动正如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2] 《中学教育学》陈新宇藤鲁阳,主编,重庆出版
[3]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著,新世界出版社
[4]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蔡慧琴,饶玲,叶存洪,重庆大学出版社
[5] 《教育学》,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学校管理心理学》李永鑫,李艺敏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
[7] 《守望教育》刘铁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师风师德建设征文选登》牛莉萍
(2)教师的爱是阳光是雨露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源泉。
(3)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关键词】博爱 亲近 理解 希望
现代教育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里有一个问题学要明确,一些人以为“以人为本”就是不能管得太多,管得太严,否则就不人性化了,就不以人为本了。其实我们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这种对比性的“有我无你”“非此即彼”的排他论并不能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和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对待。怎么样才能实现现代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现真正的教育“爱”几乎是唯一的力量。
爱是一种发乎人内心的情感,世间爱分为很多种,只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无私的、最真诚的、持久的、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这种爱是人世间一种极具魅力的特殊的爱,与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大有不同:它既不是基于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出于任何形式的个人要求,而是体现着社会发展寄予教师的重托。人类社会要得到延续和发展,上一代就要对下一代人寄予希望。这种人世间最为博大的情感,最终必然通过教师的劳动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出来。
1、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
很多老师都不自觉的心系学生,无论是在学校里面还是在家里,老师们谈论的话题永远都离不开学生,同学生在一起总是很愉快,离开学生就会有失落的感觉。上海建平中学的原校长冯恩洪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教这么多年,每天第一个这块我熟悉的校园,但是一直到今天,我没有觉得这是一个老的校园。只要在这个校园里,一接触到我的学生,我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内心深处的感情冲动。我不是没有其他机会,我可以到外贸公司当总经理,到政府机关当局长,但是我拒绝了。因为我觉得,使我真正产生激情的,是我的工作对象,一旦失去了我的工作对象,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自己也不敢想象。”
2、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谈到,“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人。我们如同雕刻家雕琢大理石那样在塑造人。……只有相信人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因此,教师除了在认知发展上给予学生支持、鼓励与指导外,还应该在情感上给予学生关怀,让学生明白你乐于助人而且关心他人的疾苦,你能够给予他人心理关心和帮助,也就是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经常理解他们的人,被人理解是学生在发展中的基本需求。如果能满足学生这些基本需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韧性、自尊和承受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应该包含接纳学生、重视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让学生有安全感四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一些接纳的信息。如应该多抽一些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了解并关心他们的生活。
可以因人而异参与如下各种不同的活动:主持讨论、制订课堂活动计划、关心课堂设备的更新、帮教师去教那些不太熟练的同学、帮助挑选书籍、为校报撰写文章、做班级视听设备的管理者、做计算机顾问、制作海报和宣传广告等等。教师尽量为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找到一项工作,如果教师想不到可供选择的工作,那么就发动全班同学群策群力想出一些需要完成的工作。放手让学生完成,即使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机会去证明他们的能力。
3、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希望
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心将康等方面的点滴进步,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的,时刻准被用自己心中的火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生命之火;即使是各方面还有不足的,比较落后的学生也绝不轻言放弃,也从不放弃。
当我们老师遇到这样的同学时,往往未教育前已经在心中为他定了“不可救药”、“问题学生”等一系列的身份。在这样的前提下,以一种人格的优越者,高高在上的面对学生进行说教,我们的受教育者又怎能接受呢?其实我们面对的“既不是野兽,也不是天使。”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当他们遇到道德上的疑惑时,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体谅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有限,以充分的宽容与信任去激励学生追求道德真理。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此时受教育者不再是俯首听命,也不再是口服心不服。
4、这种爱表现为教师心甘情愿的为学生的成长铺路奠基
只要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教师都会心甘情愿,义无反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青春和年华。教师的劳动很难计算却又往往与财富、权利、名声无缘,但是却在无怨无悔的培养学生。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写道:“话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茵的。”这美好的诗句,也是对教师宽广胸怀的真实写照。
其次要用博爱之心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它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的。“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在于教师的合作、信任、尊严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获得成就感,就会激发自己努力地维系这种良好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学习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诲,不仅能促进学生行为的习惯的养成,而且对学生个性、价值取向都极为有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效率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爱这种关系牢固连接的点,是开启学生心灵
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教育的渠道才会畅通无阻。再次用博爱之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能转化成学生 学习的内因和动力.为了实现学生的德志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同时要求老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说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在感情上接近学生,昂学生感觉到这个老师很爱他们,学生自然会很虚幻这个老师和她教授的学科,成绩也就自然的提高了。由此可见老师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教育活动正如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2] 《中学教育学》陈新宇藤鲁阳,主编,重庆出版
[3]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著,新世界出版社
[4]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蔡慧琴,饶玲,叶存洪,重庆大学出版社
[5] 《教育学》,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学校管理心理学》李永鑫,李艺敏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
[7] 《守望教育》刘铁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师风师德建设征文选登》牛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