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hd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源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要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思政价值和元素,更要利用课堂教学、文化实践和网络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完善,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
  一、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意义
  中国民族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文化不断积累传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历经千年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的文藝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传统文化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都是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有利于塑造高尚情操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可以让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为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政育人”的同步结合,高校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有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多方位挖掘思政元素,将其与思政理论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浸润和文化熏陶,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达到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目标。
  二、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政价值分析
  (一)文化自信的树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支柱。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传统文化课程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借助其中的文化理论和文学资源可以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国古代文学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命脉,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宽广的领域,先秦的诗经、楚辞、诸子散文,汉代的汉赋、汉乐府,六朝的文赋,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元杂剧、明清小说等等,这些都为后人提供了思想上、艺术上用之不绝的文化遗产和创作源泉,至今仍给我们以滋润、慰藉和启迪。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自信的合力,进而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去喜爱和弘扬。文化自信可以说是传统文化课程蕴含的最重要的思政元素。
  (二)家国情怀的涵养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屈原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救国壮志,范仲淹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忧国之心,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浩然正气,凝聚着中国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与责任意识的,正是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这些饱含爱国之心和家国情怀的诗文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人民维护民族独立与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启迪着青年一代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奋发进取。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要用深入挖掘其中的家国意识,利用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道德品质的培养
  经过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价值追求都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珍贵的资源。传统文化课程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以此引领青年学生见贤思齐,涵养人文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仅如此,我们如今提倡的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勤奋节俭等美德,都可以从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者儒者贤人中找到渊源。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们要从中汲取那些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思想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当然,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思政价值远不止以上三点,更多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待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和运用。
  三、课程思政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
  (一)集中引领,以课堂为主阵地
  要让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从文化理论方面让学生进行总体认知,也要尽可能全方位覆盖各时期各类别的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还要注重思政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度,选择那些能体现美好人格力量,彰显民族精神,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内容和作品,从源头上确保思政元素的契合度。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引领性,充分利用讲授、讨论、问答、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方法,以课本、课件、视音频和网络资源等多种课堂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展开中,要选择一些简单深刻又贴近生活的实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强化教学效果。如讲授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时,可运用“梯田”“沙尘暴”等图片或视频资料,插入讨论环节,让学生联系现实探讨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把知识构建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做到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受熏陶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这也是让课程思政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文化学习与文化实践融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置身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加入社会实践教育,以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为依托,通过参观宣讲的形式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知,在接受新知的同时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在课堂之外,也可开展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经典作品诵读、国画艺术鉴赏、书法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开辟第二课堂。
  课程思政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一项系统而持续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实践方法和形式,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思政元素,促成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教育的开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在课内课外的双向结合中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叠加,实现文化熏陶和文化践行的全覆盖,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搭建平台,以网络来促实效
  网络教学的形式在当下日渐流行,尤其是疫情以来,线上教学手段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传统文化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创新教法并整合优化资源,在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辅助学生积极开展线上学习,最终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QQ、微信、微博等平台应用非常广泛,在课下,要巧妙运用各种手机媒体工具做好教学引导。例如,可以多利用校园公众号向学生推送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以此搭建课下的师生及生生的文化交流平台。此外,“学习强国”里的每日新闻、讲座视频及文化知识也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素材,将传统文化的课后学习结合这类软件平台,既激发了学生的课下学习热情,又能将思政教育理论用于实际,有利于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双效传播。
  总而言之,在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程优势,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深入了解的同时,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學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
  [2]龚红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探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12).
  [3]王秀花 徐旻.论课程思政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大学语文建设,2020(16).
  [4]韩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兼谈课程思政[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8).
其他文献
摘 要:《机械设计》是机械类本科生教学的技术基础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沿用《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两门课程的教学。为适应高等院校大专业的要求实施规划建设,根据教育部有关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各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机械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希望为研究机械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机械设计;精品课建
期刊
摘 要: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许多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学前教育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缺乏实践性,教师缺乏理解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的能力。因此,结合这一特点,通过促进教材与培养目标的协调,实施案例教学法,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并且在课后组织实践作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基础教学;实践能力  一、 引言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更加迅速。在此背景下,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能向教師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使教师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并加以补足和改善。由此,文章基于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的视角,提出英语教学课堂如何制定科学性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评价  引言: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四个部分,分别
期刊
摘 要: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兴趣和读题习惯,在阅读中训练方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培养  我从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多年,深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一些需要理解性的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实际操作中的孩子,其中包括对数学习题的题意分析、题意理解、阅读题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对每名学子而言都是学习的重点及难点,如何帮助学困生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是目前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并且对学困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进一步利用微课的优势,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难的处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学困生;积极影响;对策  一、初中阶段,数学微课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更
期刊
摘 要:学生能否学好语文,与文字有着很大的联系,实际教学中,对于识字教学,老师应当提高重视程度。以以往的识字课堂来分析,多数老师往往实施灌输式教学方式,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失去了主动的地位,不易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难以确保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进行了如下探究,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策略  引言:在识字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我爱学”的良好气氛,有助于
期刊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要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无法离开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只有学校与家庭建立默契而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才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与技术认知,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因此,文章以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作用为入手点,从几个方面研究了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  前言:劳动与
期刊
摘 要: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与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怎样紧跟时代潮流改革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其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一、高职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分析  新时期下,伴随着高考扩招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期刊
摘 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课程,该学科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欣赏课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要认真落实好欣赏课的开展,了解当前低年级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欣赏从而提高 学生的审美能
期刊
摘 要: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帮助幼儿的身心得到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它具有浓厚趣味性和强烈情感性,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的一种艺术形式。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尝试以儿歌、故事、绘本教学结合绘画、手工制作等创新元素为切入点,帮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感受语言与美术有效融合所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语言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