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和文化导入理论为指导,以面向意大利中学生中国文化教学的经历为背景,探讨针对意大利中学生的跨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意大利文化背景;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于2017年1月-3月赴意大利波代诺内省sacile当地的一所中学参与EDUCHANGE---Human Rights and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项目,担任学校的英文教师,向意大利的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由于该校无中文教师,作者也非意大利语专业学生,因此授课语言为英文。
赵贤州(1992)在《文化导入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跨文化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要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文化导入必须纳入语言教学体系;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导入应先后有序,由浅入深;文化导入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基本一致,要适应语言教学的要求;教给学生的知识是中国共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作者运用文化导入的理论,在该中学3个年级,22个班级的实验教学后,得到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成果。
一、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策略
(一)首先,注重中意文化异同的比较,从相同点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引领学生发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防止学生因自己的母语文化产生文化负迁移和母语负迁移。
(二)联系相关文化背景,在教学中对相关词汇通过视频和图文对文化背景加以阐述(如自然环境,节日习俗等),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三)文化导入和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利用导入的文化因素,适当加入英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以及个别的核心中文词汇辅助,还原地道的中国风味和中国文化。
(四)注重交际实践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自己的交际实践总结知识,并以此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二、意大利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反映,思想的表达。同时文化对语言又有制约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迁移和母语迁移。为了避免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和母语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以上提到的四个策略:
(一)注重中意文化的比较。
比如中国和意大利在时间的表述上都有公历和农历,我们按照公历工作和生活,然而中国的新年和意大利的复活节日期都是根据农历而变化。而说到节日的日期,汉语对日期的表达方式是年/月/日,而意大利语和英语的日期顺序是日/月/年,中意在表达时间的语序上存在的差异明显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异,作者在硕士论文中英时间隐喻对比一文中,曾对该现象做出说明: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的表达定式是从整体到个体,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而英语的表达习惯则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语言的差异反应出的是思考方式的差异,我们存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但同时由于个体体验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通过文化的比较,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兴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误解。
(二)联系相关文化背景。
意大利和中国都是比较重视美食的国家,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意大利语和中文都有相当大比例的词汇是和饮食相关的,比如介绍中国茶的种类可以联系到意大利咖啡的种类,中国的面条可以联系到意大利的spaghetti,中国的饺子可以联系到意大利的tortellini,中国的餐具和意大利餐具的用法等等,中国的肢体语言和意大利的肢体语言,一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和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如龙在中国文化象征权威,吉祥和好运,而在西方文化被看成是邪恶的象征等等。在导入的时候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视频,增强感官体验,便于学生理解。
(三)与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
文化因素导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课件的内容多为简单词汇,适合于11-14岁中学生的英文水平,并且通过学生英文教材中对中国文化介绍的课文,YouTube短视频以及纪录片《China from Above》、《Secrets of China》、《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等试听内容的导入,练习学生运用关键词汇造句,对名词进行描述,连词成段,看图说话,口头复述和写短文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得到训练。此外,意大利的学生在体育、美术和音乐方面受熏陶很丰富,中国竞技体育、歌曲、乐器、绘画的展示都可以作为语言训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也发现,对文化问题比较感兴趣的学生通常口语和写作水平也较高,并在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对涉及到的中文词汇也能很好的掌握,甚至可以模仿很标准的中文发音。
(四)交际实践。
根据教学的内容,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在跨文化的场景模拟中依靠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完成交际行为,达成交际目的。如意大利人见面打招呼一般说“come va”或者“come stai”(最近怎么样?)而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表达是根据场景和时间来变化的,如果刚好在午饭时间遇到熟人,可以问“吃了吗”,在门口遇见朋友,可以问“去哪儿?”但是回答 “干什么去?”这样的问题,中国人一般不会详细告诉别人自己要去的地方,而经常说“出去一下”“出去办点事”,而同样属于西方文化的英语见面表达方式就和意大利语相近很多,如“how’s it going?”,“how are you doing”。通过这样的交际实践进行文化导入,最大的优势是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学习中。
三、总结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在跨文化的教学中,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加强本國文化的修养,然后要加强对意大利文化的认识。教学中作者发现不同国籍的学生对和本国相似的文化习俗的导入有更好的学习和记忆成果,这也印证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现实主义,在人类对语义的认知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理基础、经验体验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跨文化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感官体验和交际模拟,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理解、接受、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以上策略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自己的母语文化内容而产生文化负迁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意大利文化背景;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作者于2017年1月-3月赴意大利波代诺内省sacile当地的一所中学参与EDUCHANGE---Human Rights and 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项目,担任学校的英文教师,向意大利的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由于该校无中文教师,作者也非意大利语专业学生,因此授课语言为英文。
赵贤州(1992)在《文化导入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跨文化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要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文化导入必须纳入语言教学体系;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导入应先后有序,由浅入深;文化导入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基本一致,要适应语言教学的要求;教给学生的知识是中国共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作者运用文化导入的理论,在该中学3个年级,22个班级的实验教学后,得到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成果。
一、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策略
(一)首先,注重中意文化异同的比较,从相同点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引领学生发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防止学生因自己的母语文化产生文化负迁移和母语负迁移。
(二)联系相关文化背景,在教学中对相关词汇通过视频和图文对文化背景加以阐述(如自然环境,节日习俗等),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三)文化导入和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利用导入的文化因素,适当加入英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以及个别的核心中文词汇辅助,还原地道的中国风味和中国文化。
(四)注重交际实践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自己的交际实践总结知识,并以此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二、意大利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教学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反映,思想的表达。同时文化对语言又有制约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迁移和母语迁移。为了避免言语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和母语负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以上提到的四个策略:
(一)注重中意文化的比较。
比如中国和意大利在时间的表述上都有公历和农历,我们按照公历工作和生活,然而中国的新年和意大利的复活节日期都是根据农历而变化。而说到节日的日期,汉语对日期的表达方式是年/月/日,而意大利语和英语的日期顺序是日/月/年,中意在表达时间的语序上存在的差异明显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异,作者在硕士论文中英时间隐喻对比一文中,曾对该现象做出说明: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的表达定式是从整体到个体,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而英语的表达习惯则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语言的差异反应出的是思考方式的差异,我们存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但同时由于个体体验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通过文化的比较,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兴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误解。
(二)联系相关文化背景。
意大利和中国都是比较重视美食的国家,由于词汇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意大利语和中文都有相当大比例的词汇是和饮食相关的,比如介绍中国茶的种类可以联系到意大利咖啡的种类,中国的面条可以联系到意大利的spaghetti,中国的饺子可以联系到意大利的tortellini,中国的餐具和意大利餐具的用法等等,中国的肢体语言和意大利的肢体语言,一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和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如龙在中国文化象征权威,吉祥和好运,而在西方文化被看成是邪恶的象征等等。在导入的时候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视频,增强感官体验,便于学生理解。
(三)与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
文化因素导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课件的内容多为简单词汇,适合于11-14岁中学生的英文水平,并且通过学生英文教材中对中国文化介绍的课文,YouTube短视频以及纪录片《China from Above》、《Secrets of China》、《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等试听内容的导入,练习学生运用关键词汇造句,对名词进行描述,连词成段,看图说话,口头复述和写短文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得到训练。此外,意大利的学生在体育、美术和音乐方面受熏陶很丰富,中国竞技体育、歌曲、乐器、绘画的展示都可以作为语言训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也发现,对文化问题比较感兴趣的学生通常口语和写作水平也较高,并在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对涉及到的中文词汇也能很好的掌握,甚至可以模仿很标准的中文发音。
(四)交际实践。
根据教学的内容,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在跨文化的场景模拟中依靠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完成交际行为,达成交际目的。如意大利人见面打招呼一般说“come va”或者“come stai”(最近怎么样?)而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表达是根据场景和时间来变化的,如果刚好在午饭时间遇到熟人,可以问“吃了吗”,在门口遇见朋友,可以问“去哪儿?”但是回答 “干什么去?”这样的问题,中国人一般不会详细告诉别人自己要去的地方,而经常说“出去一下”“出去办点事”,而同样属于西方文化的英语见面表达方式就和意大利语相近很多,如“how’s it going?”,“how are you doing”。通过这样的交际实践进行文化导入,最大的优势是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学习中。
三、总结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在跨文化的教学中,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加强本國文化的修养,然后要加强对意大利文化的认识。教学中作者发现不同国籍的学生对和本国相似的文化习俗的导入有更好的学习和记忆成果,这也印证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现实主义,在人类对语义的认知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生理基础、经验体验在意义的构建和理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跨文化的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感官体验和交际模拟,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理解、接受、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以上策略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自己的母语文化内容而产生文化负迁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