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aixi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生活并以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来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这一课程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简单的文字描述远不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究中提高的效果显著。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又存在着几个弊端:1.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所以,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
  一、更新教学理念, 寻求回归生活的教学切入点
  回归生活作为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师都应烂熟于心的。但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虽然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简单呈现在课堂上,而是要做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关注学生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书上的图片范例为指引,再引入本地真实的、与时俱进的素材,这样才能保证品德教学反映出学生生活的真实。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冬天来了”中的一个小主题《健康安全过冬天》,书上的图片案例都是选自北方的生活背景,而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则体会不到书上描述的各种活动体验。关注到这个学情,怎样寻求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成了笔者思考的重点。当时正值甲流病毒肆虐时期,于是在上《健康安全过冬天》时,笔者引导学生学完书上内容后,把重点放在如何预防甲流上,采用看视频了解甲流知识、现场学习科学洗手六步法、结合生活实际预防甲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如何安全地渡过这个冬天。这样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就充分体现了真正把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入课堂中。
  二、结合学生实际,确立生活化活动主题
  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源泉,它包括生活世界中所有对学生有影响、有意义的素材。要想这门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主动地“用教材教”,甚至是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确立生活化的活动主题来展开教学。如何确立合适的生活化活动主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1.关注学情需求。关注学情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诠释实施的课程内容,在充分了解儿童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生活化主题活动,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爱我生活的地方”这个单元的教学实施中,可通过谈话、问卷等多形式的学情调查,了解班级学生来自哪里、家庭情况、对于将要学习的这个单元存在哪些问题和兴奋点。这样,教师以此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就能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身边生活的地方。
  2.挖掘教材空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大部分只是图例,配上几句关键句。这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实施课程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必须二次开发教材中的空白点来丰富课堂。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爱我的身体”这个单元的《保护耳朵》主题中,教材只有两面图例,如何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呢?于是,笔者设计了一项探究性活动:了解“耳朵构造”和“目前全国耳病患者情况”。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观看视频、交流讨论,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引导,就会自发地在生活中保护好耳朵,并减少自身发出的噪音。
  3.结合学校主题教育。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学校定期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如环保教育、爱国教育,还有众多的节日庆祝活动等都是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途径。而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也有相关的学习内容,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会事半功倍地使这门课程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能。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祖国的生日”单元可与爱国教育相结合,“我爱我的家”这个单元可结合重阳节进行尊老教育,二年级上册“水和我们的生活”、二年下册“纸和环保”单元可与环保教育结合开展活动,利用课程与学校教育资源的交集来确定生活化的活动主题,让“理想的课程”成为“现实的课程”,能使品德教学更具生活意义。
  4.进行学科整合。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具有整体性的,每个学科也不是彼此孤立的,现在很多品德课教师同时兼任语文学科的教学,若将品德课与语文学科巧妙地整合起来,会使品德课程更有内涵。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课程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安排的学习主题与第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内容十分相近,于是笔者将之整合,在品德课堂中开展了“寻找春天”“和春风一起玩”等活动,再在语文课中体验文字描述的春天的美,学生通过与春天的亲密接触,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迸发出活跃的思维。
  三、关注学生特点,选用积极方式引导发展
  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和生理、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儿童眼中的生活世界和成人眼中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要让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对儿童来说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关注儿童,避免生硬地要求学生用成人的方式、眼光去认识世界。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中的第二个主题《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怎样一改以往地纯说教方式,让爱惜粮食的教育观落到学生的心坎上,化为自觉的行为呢?在学生看来,米不是超市里随便都能买到的吗?吃不完、不喜欢吃就倒掉,有什么可惜的呢?米到底是怎么来的?若仅仅让学生看着书上的几幅图去体会,就如同在岸上教学生游泳一样。于是,笔者决定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改变认知:组织学生到同安区某学农基地参与稻子的收获过程。学生们跟在农民伯伯身边接割下来的稻子并送到辗谷机那里辗谷,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反复机械地弯腰、走路让学生苦不堪言……他们发现,农民伯伯原来是这么的了不起,粮食得来原来是这么的不容易啊!从活动后学生们在校、在家的表现可以看出,爱惜粮食的意识已深入他们的头脑、行动中。当学生的思想认识真正来自自我的感悟和体验时,品德教学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命历程。
  四、拓展学习时空,融入真实课外生活
  品德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活动必须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教学场所也不必仅仅局限于课堂中,可以拓展延伸到学生的一切生活空间,深入到学生生活世界的所有领域里。笔者一直认为,课堂之外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不只是德育课堂的延伸,更是德育课堂本身。在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懂礼仪 有礼貌》这个主题中,笔者让学生在模拟情景表演中知道了在家中要做到的一些礼仪,但上完课后却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觉得应该把这节课再放到课外大课堂中去扩展补充,于是《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这个活动应运而生。笔者和家长联系,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分组走进大超市、图书馆、电影院、公园景点等蕴藏着教育契机的地方,采用摄像、拍照、录音、实地采访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在一边调查一边与家长、教师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知道了很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如看完电影应慢慢起立,不让椅面一下子“啪”地靠到椅背上;在书店看完书要换一本时应该放回原来的位置才有利于工作人员的整理等等。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上还进行了一次精彩纷呈的活动汇报展示。当学生带着活动中、课堂中的收获再走进生活时,就会觉得品德课堂学习是有用的、有效的,进而将自己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自律规范,很好地完成了课堂向生活延续的过程。让课内和课外有机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扩充了教学空间和时间,真正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综上所述,儿童的道德情操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可以完成的,教学的终点也不是在下课的那一瞬间。把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真正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生命里,印刻在他们的生命轨迹和成长道路上,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里。”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绩效方案,实施了奖惩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益。可在这成绩背后,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系列的措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巨大转变,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要知道,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承载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又肩负着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各种人才的任务。在这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个人知识的建构是基于它原有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图式,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将新知识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笔者以为,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世界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以及通过课堂获得的一些知识是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中的节日文化反映了
“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个个小小学习共同体”是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为此,我们就一节科学课,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观察。  课的内容:《点亮小灯泡》  课堂中安排的小组合作活动场景:  第一次,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导线、电池、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前提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均离不开输入文字这一基本技能。在不久前的一次信息技术与作文课程整合的公开课上,学生按照上课老师的要求,于规定时间内在留言板上发表一段文字。他们欲欲跃试,但是键盘操作的不熟练让他们陷入了窘境,难以发挥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可见,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项技能,更没能将它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键盘操作的基本技能,笔者在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进入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并没有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指导,表面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热闹,有时却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纯粹是在开展小组 “会议”。那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更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呢?  一、合作学习内容优化策略  1.教材的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提问的内容角度也应以正确、深度适中为宜。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读知识,能把他们的思维空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地方,一所学校一至两年内的发展可以靠激情,三至五年的发展可以靠机制,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必须靠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积淀。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理念是前提,培养人才是根本,提高质量是核心,科研创新是动力,发展教师是关键,强化管理是策略,打造名校是途径。  “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绿色教育是我们环江县第一小学的理想和追求。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绿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诚信的价值》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诚
一、背景与引言  (一)背景  几位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碰在一起,总是感慨:  “这门课太难上了!”  “大多数课10分钟就解决了,剩下的真不知道怎么打发!”  “是呀,又没有作业什么的,内容上好了,还有什么事能做?”  “上完10分钟,内容‘上完’就只能‘放羊’呗!”  ……  每次听到这些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话中能看出我们的教师的理念还没有转变,对综合实践的了解还不够。对于我们这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验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呢?随着课程的改革,科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接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以兴趣促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