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习惯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学习策略,更能使学生受益于终生,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 良好;习惯;培养;学生
习惯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和反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具备良好习惯的人,做事井井有条,遇事从容不迫,处事运筹得当,待人彬彬有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良好的习惯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往成长之路的垫脚石。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把教育博大精神的内涵精辟地概括为一句话——“养成好习惯”。所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起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皆懂,但从何时起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就是每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不仅会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所以,从小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要突出抓好良好的品德行为教育。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点,对孩子继续学习甚至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都至关重要。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就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大处着眼把他们培养为“四有”新人,小处着手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低、自我约束力不强等原因,总是出现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就应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如教育他们不说谎话,可以讲讲《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他们说谎的坏处;教育他们说话要算数,给他们讲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讲话不算数会让别人看不起。而不管何时何地,教师要做好表率,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谦虚、有礼貌的习惯。教师应从简单的坐和站的正确姿势教起,教他们: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后发言;接长辈的东西或递东西给长辈要双手;和长辈交谈要有礼貌;平时说话要轻言细语,但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要宏亮;遇事多问为什么,知道的不能骄傲,还要帮助他人而不轻视他人,不知道的虚心请教;对别人的表扬不能沾沾自喜,要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别人的批评要勇于接受,虚心改正。
第三,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就是不讲究吃的卫生容易生病,另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讲卫生的好处及不讲卫生的坏处。从细节处培养学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的习惯;从大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让他们成为环保小卫士。第四,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习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具有安全防范意识的人才能更好的去做其他事。学生安全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问题,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教师就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走路要靠右行或路边行;横穿马路要左右看;不能擅自到河、沟、池塘里捉鱼摸虾和游泳:不能带火种进入校园、山林,不玩易燃易爆物品等等。只有学生自己学会保护、照顾自己,才能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
二、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时有的学生专心致志,耳听心想,有的则东张西望,坐立不安;做作业时有的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的则粗枝大叶、马虎潦草。这就是学习习惯。由于每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终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养成好的习惯就终生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就一辈子吃亏。所以学生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后天的产物,是教育培养和长期训练的结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听课习惯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静得下来,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听得入耳入心,会边听边思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学会倾听,听懂别人说的话,听自己需要的东西等。要这样,必须从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抓起,严格要求和训练,还要加强教学的生动性、故事性、形象性、趣味性,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制性。
2、 读书习惯
古人有许多强调读书重要性的话语,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也有学问,法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学会阅读,会边读边想。课本是无声的先生,读书习惯也应该从低年级抓起,加以引导,如帯读、慢读、快读、轻声读、默读、边读边想、齐读、诵读等。通过读,使学生产生读的兴趣,才会自觉去读课文和其他书籍,从读中去发现真理和积累知识,自己去钻研,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融会贯通。
3、 思考习惯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一种刻苦钻研、肯动脑筋、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表现。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遇事多思考、多分析的习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发问,使他们主动探求科学结论,养成不懂就问,寻根究底的思考习惯。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学生把良好习惯当作自己的需要,那么“教”与“学”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4、做事习惯
凡是做事前要认真思考。如写作文前要认真审题,抓住题意,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做数学题也要认真审题,从而找到解题方法、步骤,否则指鹿为马、混淆是非。做作业要细心认真,独立完成。另外,不管做什么事,完成了以后并非万事大吉,还要检查。概括起来做事就要做前思考,做时细心,做后检查。要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必须从小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凝成时雨催桃李,化作春泥更护花。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们普遍的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老师帮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良好习惯。”如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就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教师要坚持常抓不懈的原则。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良好的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有些教师比较性急,总想三下五除二就想解决题,其实高压之下,学生暂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那也只能称之为行为,不能算习惯。如果我们想起来就管管,想不起来就算了,习惯是养不成的。“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教师的培养工作更需要时间,需要常抓不懈,我们的工作也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不怕反复,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教师要坚持贯穿始终的原则。
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摇篮。培养良好的习惯重在“培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同阶段都要贯穿始终的去培养。如在教学中,从简单的听、说、读、写去要求,从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中去努力。另外在家访中,和家长也应讲清楚“对孩子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的道理,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学校、家长的共同督促下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教师要坚持表率的原则。
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既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修养、人格、言谈举止,在学生面前做表率。“身教重于言传”,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师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他们“务实求真,学做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说: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们,必须牢记这段话,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良好;习惯;培养;学生
习惯是一个人的素质的体现和反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具备良好习惯的人,做事井井有条,遇事从容不迫,处事运筹得当,待人彬彬有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良好的习惯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往成长之路的垫脚石。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把教育博大精神的内涵精辟地概括为一句话——“养成好习惯”。所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会做人的起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人人皆懂,但从何时起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就是每个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不仅会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所以,从小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要突出抓好良好的品德行为教育。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点,对孩子继续学习甚至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都至关重要。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就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大处着眼把他们培养为“四有”新人,小处着手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习惯。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低、自我约束力不强等原因,总是出现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就应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如教育他们不说谎话,可以讲讲《狼来了》的故事,告诉他们说谎的坏处;教育他们说话要算数,给他们讲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讲话不算数会让别人看不起。而不管何时何地,教师要做好表率,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谦虚、有礼貌的习惯。教师应从简单的坐和站的正确姿势教起,教他们: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后发言;接长辈的东西或递东西给长辈要双手;和长辈交谈要有礼貌;平时说话要轻言细语,但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要宏亮;遇事多问为什么,知道的不能骄傲,还要帮助他人而不轻视他人,不知道的虚心请教;对别人的表扬不能沾沾自喜,要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别人的批评要勇于接受,虚心改正。
第三,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就是不讲究吃的卫生容易生病,另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讲卫生的好处及不讲卫生的坏处。从细节处培养学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的习惯;从大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让他们成为环保小卫士。第四,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习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具有安全防范意识的人才能更好的去做其他事。学生安全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问题,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教师就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走路要靠右行或路边行;横穿马路要左右看;不能擅自到河、沟、池塘里捉鱼摸虾和游泳:不能带火种进入校园、山林,不玩易燃易爆物品等等。只有学生自己学会保护、照顾自己,才能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
二、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时有的学生专心致志,耳听心想,有的则东张西望,坐立不安;做作业时有的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有的则粗枝大叶、马虎潦草。这就是学习习惯。由于每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终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养成好的习惯就终生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就一辈子吃亏。所以学生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后天的产物,是教育培养和长期训练的结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听课习惯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静得下来,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听得入耳入心,会边听边思考,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学会倾听,听懂别人说的话,听自己需要的东西等。要这样,必须从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抓起,严格要求和训练,还要加强教学的生动性、故事性、形象性、趣味性,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制性。
2、 读书习惯
古人有许多强调读书重要性的话语,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也有学问,法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学会阅读,会边读边想。课本是无声的先生,读书习惯也应该从低年级抓起,加以引导,如帯读、慢读、快读、轻声读、默读、边读边想、齐读、诵读等。通过读,使学生产生读的兴趣,才会自觉去读课文和其他书籍,从读中去发现真理和积累知识,自己去钻研,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融会贯通。
3、 思考习惯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一种刻苦钻研、肯动脑筋、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表现。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遇事多思考、多分析的习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发问,使他们主动探求科学结论,养成不懂就问,寻根究底的思考习惯。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直接的动力。如果学生把良好习惯当作自己的需要,那么“教”与“学”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4、做事习惯
凡是做事前要认真思考。如写作文前要认真审题,抓住题意,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做数学题也要认真审题,从而找到解题方法、步骤,否则指鹿为马、混淆是非。做作业要细心认真,独立完成。另外,不管做什么事,完成了以后并非万事大吉,还要检查。概括起来做事就要做前思考,做时细心,做后检查。要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必须从小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凝成时雨催桃李,化作春泥更护花。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点。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们普遍的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老师帮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良好习惯。”如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就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教师要坚持常抓不懈的原则。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良好的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有些教师比较性急,总想三下五除二就想解决题,其实高压之下,学生暂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那也只能称之为行为,不能算习惯。如果我们想起来就管管,想不起来就算了,习惯是养不成的。“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教师的培养工作更需要时间,需要常抓不懈,我们的工作也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不怕反复,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二,教师要坚持贯穿始终的原则。
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摇篮。培养良好的习惯重在“培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同阶段都要贯穿始终的去培养。如在教学中,从简单的听、说、读、写去要求,从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中去努力。另外在家访中,和家长也应讲清楚“对孩子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的道理,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学校、家长的共同督促下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教师要坚持表率的原则。
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既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修养、人格、言谈举止,在学生面前做表率。“身教重于言传”,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师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他们“务实求真,学做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说: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们,必须牢记这段话,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