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建构主义,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经历过程中学习新知,采用延时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效地开展教学.
关键词:创设情景;探索发现;延时评价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国培”培训中,我有幸在温建红教授的课堂上观看了李欧.李奥尼的建构主义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这则童话讲述的是有一条鱼和一只小蝌蚪从小生活在水中,后来小蝌蚪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青蛙,离开了水中到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又回来了,给鱼讲了陆地上见到的飞鸟、奶牛、人[1].青蛙生动地讲解着,鱼根据青蛙的描述把鸟想像成长着翅膀的鱼,把奶牛想像成有乳房的鱼,把人想像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小故事却包含着很深的教育哲理,用温教授的话说这是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最为直接的表达和形象的注解.学生就是学生,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解读,他的学习理解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在反思我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总认为已经讲得很透彻很清楚了而学生却似懂非懂,关键就是忽略了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总是根据教师的讲解在自己的认识上建构自己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建构主义,有效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因为鱼就是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2].《数学课程标准(2011)》也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对小学生来说,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建构学生熟悉的情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鱼就是鱼”.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玩具——认识数字1—5》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我根据小孩子都爱玩玩具的特点,上课时准备了他们喜欢的积木、小汽车、皮球、飞机、机器人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数一数每种玩具各有几个,因为这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学生很容易就数了出来[3].机器人有1个、飞机有2架、皮球有3个、小汽车有4辆、积木有5个,形成了对所学数字初步的认识.后又让他们用小棒摆出这些数量,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指表示出这些数字.在学生对数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还让他们找找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也是1、2、3、4、5,谁能用这些数字说一句话等,在这样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不再是那样的抽象难懂,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探索发现,经历过程,为了“鱼就是鱼”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因此《数学课程标准(2011)》也强调“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自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鱼就是鱼”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要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知道“1元=10角”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是基础参差不齐,那些生活比较独立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较深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孩子对人民币认识不多,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换零钱”的情境.说:“教师这儿有1元钱,想换成角币.谁愿意帮忙?”后让同桌两人在课桌上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看谁摆的方法最多,然后把自己的摆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后组织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让学生边摆边说一共是几角?学生的摆法很多:有的拿2张5角、有的拿5张2角、有的拿2张2角,1张1角和1张5角、有的拿10张1角……我把学生不同的摆法一一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让他们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这时就有学生说:“他们拿出来的都是1元,也就是10角.”由此得出“1元=10角”,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还在活动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解决问题、应用策略
师:小朋友在文化用品超市还看到了三摞字典,大家一起来看看.
1.出示字典图
发现信息挺多的,你们能用表格整理这些信息吗?
(1)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填写表格,然后交流表格的填写.说说条件之间的联系.
(2)根据填写的表格,认真解答,然后结合表格介绍解题思路.
(3)说说两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求出一本字典的厚度.)
总结过渡:当条件比较多的时候,列表整理有利于我们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那么让我们再到体育用品柜台上看看.
2.出示购球情境图
(1)同样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借助表格整理信息.然后交流表格的整理,结合表格,说说题目意思.
(2)提问:为什么这个表格整足球、篮球、排球单价的时候,要写“每个”这个词,能不能不写?(让学生明白不写的话,会弄不清这里的钱数是单价还是总价.)
(3)根据表格里条件之间的关系,独立解题.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吕世虎,陈清容,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创设情景;探索发现;延时评价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国培”培训中,我有幸在温建红教授的课堂上观看了李欧.李奥尼的建构主义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这则童话讲述的是有一条鱼和一只小蝌蚪从小生活在水中,后来小蝌蚪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青蛙,离开了水中到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又回来了,给鱼讲了陆地上见到的飞鸟、奶牛、人[1].青蛙生动地讲解着,鱼根据青蛙的描述把鸟想像成长着翅膀的鱼,把奶牛想像成有乳房的鱼,把人想像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小故事却包含着很深的教育哲理,用温教授的话说这是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最为直接的表达和形象的注解.学生就是学生,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解读,他的学习理解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在反思我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总认为已经讲得很透彻很清楚了而学生却似懂非懂,关键就是忽略了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总是根据教师的讲解在自己的认识上建构自己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建构主义,有效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因为鱼就是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2].《数学课程标准(2011)》也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对小学生来说,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建构学生熟悉的情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鱼就是鱼”.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玩具——认识数字1—5》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我根据小孩子都爱玩玩具的特点,上课时准备了他们喜欢的积木、小汽车、皮球、飞机、机器人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数一数每种玩具各有几个,因为这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学生很容易就数了出来[3].机器人有1个、飞机有2架、皮球有3个、小汽车有4辆、积木有5个,形成了对所学数字初步的认识.后又让他们用小棒摆出这些数量,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指表示出这些数字.在学生对数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还让他们找找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也是1、2、3、4、5,谁能用这些数字说一句话等,在这样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不再是那样的抽象难懂,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探索发现,经历过程,为了“鱼就是鱼”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因此《数学课程标准(2011)》也强调“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自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鱼就是鱼”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要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知道“1元=10角”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但是基础参差不齐,那些生活比较独立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较深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孩子对人民币认识不多,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换零钱”的情境.说:“教师这儿有1元钱,想换成角币.谁愿意帮忙?”后让同桌两人在课桌上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看谁摆的方法最多,然后把自己的摆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后组织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让学生边摆边说一共是几角?学生的摆法很多:有的拿2张5角、有的拿5张2角、有的拿2张2角,1张1角和1张5角、有的拿10张1角……我把学生不同的摆法一一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让他们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这时就有学生说:“他们拿出来的都是1元,也就是10角.”由此得出“1元=10角”,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还在活动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解决问题、应用策略
师:小朋友在文化用品超市还看到了三摞字典,大家一起来看看.
1.出示字典图
发现信息挺多的,你们能用表格整理这些信息吗?
(1)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填写表格,然后交流表格的填写.说说条件之间的联系.
(2)根据填写的表格,认真解答,然后结合表格介绍解题思路.
(3)说说两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求出一本字典的厚度.)
总结过渡:当条件比较多的时候,列表整理有利于我们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那么让我们再到体育用品柜台上看看.
2.出示购球情境图
(1)同样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借助表格整理信息.然后交流表格的整理,结合表格,说说题目意思.
(2)提问:为什么这个表格整足球、篮球、排球单价的时候,要写“每个”这个词,能不能不写?(让学生明白不写的话,会弄不清这里的钱数是单价还是总价.)
(3)根据表格里条件之间的关系,独立解题.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吕世虎,陈清容,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