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素质及促进学生发展为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对学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学科融合;学生发展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三观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德育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果出了问题,即便其他方面素质再高,也难成大器。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应体现德育“三全性”,既覆盖的全面性、参与的全员性、过程的全程性。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寓德育于学科融合的教学中,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高效性与长效性。如果各学科融合的教学能找准德育结合点,将“德言、德行、德风”全面覆盖于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如何通过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对学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安全习惯等多个方面。《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空间。大德育的内涵就是要做到学科融合,让每位教师都有“全科老师”的理念,体现“人人都是德育老师,处处应做育人工作”的德育观。学科融合就是要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多彩的,课堂是有趣的,知识是可以融合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做人的规范、做事的习惯、生活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健体和审美意识……将德育内化于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学科融合教育给了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视角,更容易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学科融合教育,发展学生良好的素质
  素质=品质 精神 能力,具体应该包括自尊自爱、勇于担当、勇敢热情、宽容自信、坚定包容、感恩平等、勤奋创新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心素养。学科融合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播之外,还兼有多种教育功能:一是学科融合教育对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价值;二是学科融合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三是学科融合教育的审美育人价值。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认同“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素质”的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呢?
  学科融合的课堂是相关学科间产生最大交集的地方,是有效地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的地方。学生通过学科融合的课堂,进行各种观察、实验、交流、研讨等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文化素质、身心素养、个人品质。学科融合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是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是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
  “十根手指有长短”,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特长有所不同,擅长的方面就会不同,而学科融合教育有利于激发所有学生施展自己的特长,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差异性,使学生都获得成功,让学生都品尝到喜悦。德育同样也应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原则,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各科教师应巧妙地进行学科融合,挖掘各学科融合的契合点,既让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又为学生身心发展配置精神食粮,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能全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优秀的品质,从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形成学生个人的核心素养,最终完成个人良好素质的提升。
  三、开展学科融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为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广泛的国际化的知识;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可见学科的发展从“合”到“分”,现在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合”。两个“合”的含义迥然不同,前者是混沌不分的含义;后者是学科融合的含义,即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学科融合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整合资源,容易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突破。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80多项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增加理解力,扩大视野与思路。思想交融,利于综合性地解决全球性问题。三是创新方式,促进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利用、取长补短,学科交叉的优势能促进学生发展为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教育以人为本,学科融合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套餐。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发展、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学科融合的结果。中小学教育以德育为先,德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就有如建筑物夯實、厚重的基础结构,将是学生建造未来人生大厦的基石。所以,在中小学进行学科融合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最近发展区”概念是苏联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首先确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概念强调着眼于该理论的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儿童目前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以便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支架。  【关键词
[摘 要]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好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提高幼儿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能够促进幼儿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和调整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各方面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采取新奇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消除幼儿分心的根源。分析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引导和鼓励幼儿集中注意力,为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都尽力追求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给学生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能力就有多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前置作业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前置作业  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注重感悟”,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我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了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文段写作水平参层不齐。通过分析原因,指导学生善用教材提供的单元话题素材,并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指导,培养学生英文思维,养成规范的英文表达,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写作训练;单元核心话题;英语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理解和运用有关下列话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个人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转变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每个学科共同面对的课题。小学数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广为存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新课程标准也是相悖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呢?本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拓展,后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换言之,课外阅读俨然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将针对课外阅读兴趣激发着手,从九年级学生教学出发提出几点实践经验,以期提升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
【摘要】习性教育是现阶段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探索。习性教育阶段目标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不断完善学生的性格,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成为健康文明、智慧高雅的人。这些鲜明的品质正是社会良好公民的人生起步所需要的。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习性教育在教育中应作为长期目标来贯彻落实,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性,促成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良好习性的养成,需要教师
【摘要】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到学校课堂当中,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表现,同时也是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表现。农村初中教学受到环境、条件和遗留问题的影响,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以各学科课堂为载体积极融入,认真落实。本文主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及英语课堂的几个课例着手,探究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
【摘要】小学新课标改革加速语文的改革步伐,语文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素养,加强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喜爱,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审美,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气氛,以促使学生焕发对语文的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参与课堂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整体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进而提出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营造
【摘要】提升音乐教学,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初步了解初中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实践;思乡曲;意境;文化音乐  新课标给我们上好音乐课明确了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音乐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