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提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操作 情境 体验 反思 思维能力 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由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中的“烙饼问题”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情境中酝酿,为教学作铺垫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指教学环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又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等。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
  如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学案是由老师一个人发快,还是由每排的第一个同学向后发快?”学生都知道由每排的第一个同学向后发快,因为几个人在同一时间工作远比一个人干要快得多。在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我出示统筹和优化的概念,并进行讲解:“统筹就是从整体去考虑,创造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就是从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本节课要学习的‘烙饼问题’,就用到了统筹和优化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操作中体验,由生活到数学
  小学生知识的获得大多来源于动手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感悟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如在引入课题后,我出示例题并提问:“‘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3分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我用手作饼、课本作锅,演示烙1张饼、2张饼的方法,使学生在演示中轻松地理解了题意。我接着提问:“那么,要烙3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学生用手中印有正反面的3张纸片分别代表3张饼来进行分组操作,有的组得出需要12分钟,有的组得出需要9分钟。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发现,需要用12分钟的第3次烙饼时锅只用了一半地方,而需要用9分钟的烙饼每次都能保证锅内有2张饼,这样既没有浪费资源,又最节省时间,由此出现了2种烙法,即“同时”与“交替”。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尝试烙4张饼、5张饼并完成表格(如下)。
  学生在完成烙4张饼、5张饼的探究后,面对烙更多饼的问题时不需要再进行操作也可以得出方法,即“烙饼数为双数时,分成几个2张同时烙;烙饼数为单张时,分成几个2和1个3交替烙”,从而将学习内容上升到数学思维的层面。
  三、总结中反思,提高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一个个具体现象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现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如在学生积累了烙饼的探究经验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总结,得出“烙饼问题”的计算公式:第一步求出饼的面数,即饼数×2;第二步求出烙饼的次数,即面数÷每锅一次可烙饼的数量;第三步求出时间,即次数×烙每面饼的时间。由于一张饼不可能同时烙两面,所以只能作为特殊情况,故公式中的饼数需大于1。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分步公式进行合并,从而得出:烙饼总时间=饼数×2÷每锅一次可烙饼的数量×烙每面饼的时间。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每次烙2张饼,而且适合每次烙3张、4张饼或更多的饼,但需注意次数要取整数。在提炼出公式后,让学生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使本节课的学习实现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实现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一堂好课不是偶然的,需要教师执著地追求与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创造性地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善用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
[摘 要]教学是“开窗”,不是“围墙”。如何让教学能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扇窗户,其根本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演绎。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基于教材从“文本之中”学,延拓教材到“文本之外”寻,超越教材向“文本之上”引。  [关键词]数学学习 文本之中 文本之外 开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0
[摘 要]教学素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媒介。不同的素材,或是相同素材呈现方式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教学效果。重新解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素材选择和处理过于简单、素材利用率低等问题,结合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素材的分析,探索有效选择和应用教学素材的方法和对策,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让我们先看一则“射线”教学片断。  一、案例点击:冗长的教学语言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水渠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它的一个切面,它有两个闸门,把水蓄在中间。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渠的两个闸门就像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蓄在中间的水就像是线段中间的那条直直的线。那么,两个闸门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看成是线段的什么呢?  生:线段的长。(课件演示:抽象出一条线段,并闪烁)  师:现在如果我们把线段的
[摘 要]对学生来说,体积单位的换算比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更为抽象和难懂。通过三次教学,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操作活动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推测,找到体积单位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观感知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体积单位;换算;操作;想象;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18-02  【教学思考】  单位换算的学习
[摘 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创造的有力支撑点。  [关键词]问题 创造 提问 点燃火花 点化方法 点亮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32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
[摘 要]作为一年级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主要活动是让学生剪莫比乌斯圈,通过其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好玩,从而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课、爱上数学。  [关键词]莫比乌斯圈;拓扑;完整的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09-03  我在提出“全景式数学教育”后,尝试突破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存在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致使学生整体复习效率低、接受度差,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通过阐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具体应用,指出思维导图在实现学生课堂复习主动参与化、效率提高化、主动运用化的教学目的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理论,由师生根据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取探究、合作、讨论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解决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该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对“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教学程序进行探讨。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理解性学习基于理解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其主要运用“逆向设计(简称 UbD)”实践模式来组织教学。在研究理解性学习的过程中,先构建了理解性学习的理论框架,而后探索了其实作模式。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理解性学习;逆向设计;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