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复习存在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致使学生整体复习效率低、接受度差,而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通过阐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具体应用,指出思维导图在实现学生课堂复习主动参与化、效率提高化、主动运用化的教学目的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34-02
很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都是运用“整理知识点—题型练习—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甚至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罗列出复习章节的知识点,再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复习题目后就感觉大功告捷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复习课呈现低效率、师生疲惫的状态。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并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就有必要找一種既能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又能将知识与题目有效结合起来,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工具,即思维导图。
笔者就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复习课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画图,梳理知识
绘制思维导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可能会有不完整、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个性化的反思,并带着问题和困惑走进了课堂。在复习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提出绘图要求,即将整理知识、实际应用、易错题型等几部分都要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总结方法,找出困惑并进行查漏补缺。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记录下学生的困惑,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二、课中交流,完善导图
课堂上的交流是很重要是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由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也不同。因此,在课堂中可先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同组同学的思路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教师可选取部分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复习课上,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了火花:有的学生将要复习的内容分为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易错题四大类,如图1;也有学生根据教材顺序将要复习的内容分为四边形、特征、周长、易错点四部分,如图2。无论是哪一种分类方式的思维导图,都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增加了记忆的乐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完善,复习导图
在出完美的思维导图后,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一些优缺点了。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修正、调整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是进一步对知识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消化本章节的内容。
图3和图4是一位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绘制的导思维图。由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学生在认识上的几点变化:
第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相关公式补充得更完整了,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2”用了红颜色,突出了这个重点内容。
第二,补充了漏掉的易错题。在易错题型中增加了有一面靠墙的情况,并总结出了这种题型的解决方法。
第三,对每一个板块的用色不同,看上去分类更明晰,记忆更方便。通过整理思维导图,这位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完善、更清晰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自然更透彻。有了这个思维导图,学生日后再次复习本章节的内容也会感觉很轻松。
因此,在数学复习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但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建构知识框架,突破重难点和易错点,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思维导图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趋利避劣,让思维导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1.
[2] 东尼·博赞.博赞学习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1.
(责编 金 铃)
[关键词]思维导图;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34-02
很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都是运用“整理知识点—题型练习—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甚至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罗列出复习章节的知识点,再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相关的复习题目后就感觉大功告捷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复习课呈现低效率、师生疲惫的状态。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并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就有必要找一種既能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又能将知识与题目有效结合起来,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工具,即思维导图。
笔者就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复习课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画图,梳理知识
绘制思维导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可能会有不完整、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个性化的反思,并带着问题和困惑走进了课堂。在复习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提出绘图要求,即将整理知识、实际应用、易错题型等几部分都要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梳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总结方法,找出困惑并进行查漏补缺。在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记录下学生的困惑,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二、课中交流,完善导图
课堂上的交流是很重要是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由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每个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也不同。因此,在课堂中可先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同组同学的思路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教师可选取部分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复习课上,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了火花:有的学生将要复习的内容分为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易错题四大类,如图1;也有学生根据教材顺序将要复习的内容分为四边形、特征、周长、易错点四部分,如图2。无论是哪一种分类方式的思维导图,都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增加了记忆的乐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完善,复习导图
在出完美的思维导图后,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一些优缺点了。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兴趣,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修正、调整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是进一步对知识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消化本章节的内容。
图3和图4是一位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绘制的导思维图。由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学生在认识上的几点变化:
第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相关公式补充得更完整了,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2”用了红颜色,突出了这个重点内容。
第二,补充了漏掉的易错题。在易错题型中增加了有一面靠墙的情况,并总结出了这种题型的解决方法。
第三,对每一个板块的用色不同,看上去分类更明晰,记忆更方便。通过整理思维导图,这位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完善、更清晰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自然更透彻。有了这个思维导图,学生日后再次复习本章节的内容也会感觉很轻松。
因此,在数学复习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但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建构知识框架,突破重难点和易错点,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思维导图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趋利避劣,让思维导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1.
[2] 东尼·博赞.博赞学习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01.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