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这只是其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学”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这是一种方法的传承与延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因此,教师必须竭尽全力地研究教学之法,特别是小学教师,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行为习惯的塑造阶段,所以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从长远来看,学生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笔者谈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课本是数学学习的载体,课本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学生的预习必须依附于课本。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其实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课本,学生可以按照“三读法”来阅读课本。第一,粗读。学生粗略地浏览课本内容,知道这一课主要学习什么,对本节课有个初步了解。其实,很多学生都是这么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但是如果学生只做这一步的话,那他的预习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第二,细读。学生把课本内容从头到尾一字一字地读一遍,对出现的概念、原理、法则等,学生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理解和琢磨,并标记不懂的地方。第三,精读。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类与整理。“三读法”的进行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学生过分自信,在读完一遍之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根本不会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所以教师一开始使用“三读法”时,学生会很不习惯,但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教给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所谓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教师有一定目的性地创设具有色彩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知识的状态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渴望度,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情境学习还要与生活学习相联系。如在教授数学课程时,笔者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教学学习的兴趣。
以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课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本想象为一本童话书,课本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场景表现出来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新教材的素材丰富,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童趣,像李奶奶的院子、小猴吃桃、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等,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场景都是他们喜欢和熟悉的,他们也愿意融入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此,便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抽象晦涩的传统课程已由新教材中“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代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多”“少”“同样多”这些数学关系的不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这些词语,学会比较,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然而,数学教学不是生活场景的简单复制,教师应抓住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甄别筛选出最适合教学使用的生活素材,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提取生活中与数学最相关的结合点,剥离不相关的内容,避免出现会误导学生的不相干枝节。另外,小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在素材选择中,教师应以简单易懂的生活知识为主,不易复杂化,要牢牢抓住数学这根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抓住教学的重点。
三、教给学生知识整合的方法
除了熟能生巧之外,数学学习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串,而这种知识串最好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建立知识串的意识和能力。说到底,其实就是知識的归纳和总结,这贯穿于每一节、每一单元、每一册,甚至每几册的数学学习。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梳理知识点,再结合之前学的知识,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好地将它们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串中。每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单元的归纳与整理,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组成系统,形成知识树。如在学生学习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学过的乘法,包括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如此一来,学生会对乘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系统记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时,学习有法,学必用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无限的东西,所以教师必须教授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让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真真正正地教会学生怎样学。
(作者单位:济南市博文小学)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课本是数学学习的载体,课本中的每个细节都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学生的预习必须依附于课本。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其实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课本,学生可以按照“三读法”来阅读课本。第一,粗读。学生粗略地浏览课本内容,知道这一课主要学习什么,对本节课有个初步了解。其实,很多学生都是这么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但是如果学生只做这一步的话,那他的预习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第二,细读。学生把课本内容从头到尾一字一字地读一遍,对出现的概念、原理、法则等,学生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理解和琢磨,并标记不懂的地方。第三,精读。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分类与整理。“三读法”的进行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学生过分自信,在读完一遍之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根本不会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所以教师一开始使用“三读法”时,学生会很不习惯,但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教给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所谓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教师有一定目的性地创设具有色彩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场景,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知识的状态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渴望度,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情境学习还要与生活学习相联系。如在教授数学课程时,笔者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教学学习的兴趣。
以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课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本想象为一本童话书,课本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场景表现出来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新教材的素材丰富,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童趣,像李奶奶的院子、小猴吃桃、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等,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场景都是他们喜欢和熟悉的,他们也愿意融入这样的教学过程。由此,便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抽象晦涩的传统课程已由新教材中“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代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多”“少”“同样多”这些数学关系的不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这些词语,学会比较,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然而,数学教学不是生活场景的简单复制,教师应抓住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甄别筛选出最适合教学使用的生活素材,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提取生活中与数学最相关的结合点,剥离不相关的内容,避免出现会误导学生的不相干枝节。另外,小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在素材选择中,教师应以简单易懂的生活知识为主,不易复杂化,要牢牢抓住数学这根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抓住教学的重点。
三、教给学生知识整合的方法
除了熟能生巧之外,数学学习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串,而这种知识串最好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建立知识串的意识和能力。说到底,其实就是知識的归纳和总结,这贯穿于每一节、每一单元、每一册,甚至每几册的数学学习。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梳理知识点,再结合之前学的知识,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好地将它们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串中。每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单元的归纳与整理,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组成系统,形成知识树。如在学生学习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学过的乘法,包括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如此一来,学生会对乘法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系统记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时,学习有法,学必用法。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无限的东西,所以教师必须教授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让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真真正正地教会学生怎样学。
(作者单位:济南市博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