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桂林佛教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本文在概述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规模及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入挖掘与合理开发利用桂林丰厚的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提供若干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大众观光旅游已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富有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察价值的佛教文化旅游更能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佛教文化旅游立足于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饮食、佛教传说等佛教文化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桂林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于桂林秀丽山水间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寺、佛塔、石窟、壁画等艺术珍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何把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丰富桂林文化旅游类型,彰显其深厚文化内涵,提升其旅游品位,从而促进桂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及规模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从其存在形态上来划分,可分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三大主类,囊括建筑类、洞窟类、摩崖造像、碑刻壁书、绘画雕塑、遗址遗物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佛教经籍、节会、饮食、人事记录等十一个亚类,共计有126项,为广西拥有佛教文化资源之首。其中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拥有6个亚类,87项资源单体,为资源总量的69%,占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一半以上;非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涉及3个亚类,25项资源单体;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共2个亚类,14项资源单体。可见桂林佛教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佛教文化资源,且与桂林秀美的山水、特色的民俗,相补相衬,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3.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桂林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桂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并受到当地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桂林地方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解读桂林历史的重要凭证。唐代是桂林佛教的兴盛期,这时期桂林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较著名的有全州湘山寺,号称“楚南第一名刹”,以及被称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的延龄寺等,尽管这些寺院在历史动荡中没能保存下来,但经后人重修恢复,依然可见当时建筑风格和寺院的兴盛之态。这些寺院、佛塔和摩崖石刻都反映着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想和艺术发展状况,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历史如史书般生动的展现于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艺术观赏价值
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就密不可分,“宗教需要利用艺术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像”,那些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就是一座各种艺术齐聚的殿堂。桂林山奇水美,为僧人提供了清幽雅致的静修之所,同时独特的岩溶地貌和岩石构造也为佛教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今,在桂林西山、叠彩山、象鼻山、普陀山、骝马山、等处仍遍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摩崖造像,甚为壮观。据统计,桂林至今遗留的摩崖造像仅唐宋时期开凿的佛龛就有160多处、佛像600余尊,灯龛30多处。这些佛教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与北方的石窟造像比较起来更加小巧玲珑,造像最高不过1.65米,小的则仅有数厘米,独具特色,是艺术精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
3.3 科学研究价值
桂林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源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显示着桂林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伏波山千佛岩的摩崖造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荟萃点,共有45龛200余尊佛像,多是唐宣宗年间佛法复兴后的作品,这些造像“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这些造像与盛唐时期相比较宗教色彩明显逊退,体现了当时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的结合,反映出唐武宗灭佛后桂林佛教的恢复发展情况,是研究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依据。
4.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4.1 深挖遗产文化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文化竞争日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而文化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具有价值、垄断、可持续竞争优势等特性的文化竞争力。因此,桂林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僧侣),应积极投入到佛教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工作中来,首先,政府部门应组织、成立佛教文化遗产项目普查领导小组,制定项目组织实施方案,选派专门人员展开其对佛教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普查工作,对搜集到的最终信息进行确认、等级、存档;其次,邀请相关研究部门、知名专家对搜集到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理与科学分类,并针对特殊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说明;第三,集合政界、商界、学界相关人士,共同讨论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佛教文化遗产的类别、生存状态与途径,并筛选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高的佛教文化遗产。即通过“政府普查、专家整理、多方筛选”的工作流程,全力打造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根据实地调研,桂林的佛教文化资源在分布上虽然以城区为中心,但各个佛教文化遗产往往单个散落,没有聚合力也没有其他资源依托。很多都地处城市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专程光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此外,桂林还应重视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经济收益与旅游教化作用的重要环节。总之,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地应积极完善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从软、硬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增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4.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突出,是该市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目前宣传的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优质佛教文化遗产仍处在一种“躲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因此,桂林有必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形成多元、稳定的市场结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认识、了解、掌握当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宣传与营销工作,建立由市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各地旅游行政与管理部门牵头,广大旅游企业全面参与,著名佛教庙宇积极配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桂林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宣传与包装促销,不仅使潜在客源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地佛教文化遗产的信息,还要使遗产地能通过及时、有效地营销活动,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并开发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第三,还可以通过录制反映桂林佛教文化名山大川的纪录片、专题片的方式,利用影视效益,提高旅游者对桂林佛教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4.4 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圈,建立健全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以若干重要旅游景点或旅游片区为核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组成的旅游协作区域,即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圈状或环状旅游线路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桂林是我国佛教文化遗产较为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其佛教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以及和当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表现出当地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极强的地域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桂林的佛教文化遗产分布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聚集特征,具备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圈的基本条件。根据桂林佛教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可构建以桂林城区为中心,向资源、全州、阳朔、平乐等地方县辐射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将佛教文化遗产并入各项传统旅游观光中。此外,为保证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健康、有序的构建、发展,还需辅以法律、资金、人才、分配、决策、监控等一系列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如,分配机制是协调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内不同景区、不同部门、不同时期的旅游收益分配问题,都是保证佛教文化遗产旅游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
项目来源:本文为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编号:20141059604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大众观光旅游已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富有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察价值的佛教文化旅游更能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佛教文化旅游立足于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饮食、佛教传说等佛教文化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桂林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于桂林秀丽山水间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寺、佛塔、石窟、壁画等艺术珍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何把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丰富桂林文化旅游类型,彰显其深厚文化内涵,提升其旅游品位,从而促进桂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及规模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从其存在形态上来划分,可分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三大主类,囊括建筑类、洞窟类、摩崖造像、碑刻壁书、绘画雕塑、遗址遗物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佛教经籍、节会、饮食、人事记录等十一个亚类,共计有126项,为广西拥有佛教文化资源之首。其中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拥有6个亚类,87项资源单体,为资源总量的69%,占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一半以上;非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涉及3个亚类,25项资源单体;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共2个亚类,14项资源单体。可见桂林佛教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佛教文化资源,且与桂林秀美的山水、特色的民俗,相补相衬,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3.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桂林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桂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并受到当地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桂林地方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解读桂林历史的重要凭证。唐代是桂林佛教的兴盛期,这时期桂林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较著名的有全州湘山寺,号称“楚南第一名刹”,以及被称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的延龄寺等,尽管这些寺院在历史动荡中没能保存下来,但经后人重修恢复,依然可见当时建筑风格和寺院的兴盛之态。这些寺院、佛塔和摩崖石刻都反映着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想和艺术发展状况,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历史如史书般生动的展现于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艺术观赏价值
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就密不可分,“宗教需要利用艺术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像”,那些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就是一座各种艺术齐聚的殿堂。桂林山奇水美,为僧人提供了清幽雅致的静修之所,同时独特的岩溶地貌和岩石构造也为佛教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今,在桂林西山、叠彩山、象鼻山、普陀山、骝马山、等处仍遍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摩崖造像,甚为壮观。据统计,桂林至今遗留的摩崖造像仅唐宋时期开凿的佛龛就有160多处、佛像600余尊,灯龛30多处。这些佛教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与北方的石窟造像比较起来更加小巧玲珑,造像最高不过1.65米,小的则仅有数厘米,独具特色,是艺术精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
3.3 科学研究价值
桂林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源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显示着桂林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伏波山千佛岩的摩崖造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荟萃点,共有45龛200余尊佛像,多是唐宣宗年间佛法复兴后的作品,这些造像“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这些造像与盛唐时期相比较宗教色彩明显逊退,体现了当时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的结合,反映出唐武宗灭佛后桂林佛教的恢复发展情况,是研究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依据。
4.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4.1 深挖遗产文化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文化竞争日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而文化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具有价值、垄断、可持续竞争优势等特性的文化竞争力。因此,桂林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僧侣),应积极投入到佛教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工作中来,首先,政府部门应组织、成立佛教文化遗产项目普查领导小组,制定项目组织实施方案,选派专门人员展开其对佛教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普查工作,对搜集到的最终信息进行确认、等级、存档;其次,邀请相关研究部门、知名专家对搜集到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理与科学分类,并针对特殊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说明;第三,集合政界、商界、学界相关人士,共同讨论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佛教文化遗产的类别、生存状态与途径,并筛选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高的佛教文化遗产。即通过“政府普查、专家整理、多方筛选”的工作流程,全力打造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根据实地调研,桂林的佛教文化资源在分布上虽然以城区为中心,但各个佛教文化遗产往往单个散落,没有聚合力也没有其他资源依托。很多都地处城市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专程光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此外,桂林还应重视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经济收益与旅游教化作用的重要环节。总之,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地应积极完善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从软、硬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增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4.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突出,是该市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目前宣传的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优质佛教文化遗产仍处在一种“躲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因此,桂林有必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形成多元、稳定的市场结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认识、了解、掌握当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宣传与营销工作,建立由市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各地旅游行政与管理部门牵头,广大旅游企业全面参与,著名佛教庙宇积极配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桂林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宣传与包装促销,不仅使潜在客源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地佛教文化遗产的信息,还要使遗产地能通过及时、有效地营销活动,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并开发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第三,还可以通过录制反映桂林佛教文化名山大川的纪录片、专题片的方式,利用影视效益,提高旅游者对桂林佛教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4.4 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圈,建立健全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以若干重要旅游景点或旅游片区为核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组成的旅游协作区域,即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圈状或环状旅游线路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桂林是我国佛教文化遗产较为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其佛教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以及和当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表现出当地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极强的地域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桂林的佛教文化遗产分布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聚集特征,具备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圈的基本条件。根据桂林佛教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可构建以桂林城区为中心,向资源、全州、阳朔、平乐等地方县辐射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将佛教文化遗产并入各项传统旅游观光中。此外,为保证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健康、有序的构建、发展,还需辅以法律、资金、人才、分配、决策、监控等一系列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如,分配机制是协调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内不同景区、不同部门、不同时期的旅游收益分配问题,都是保证佛教文化遗产旅游顺利运行的重要环节。
项目来源:本文为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编号:20141059604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