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问题情境;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81—01
物理学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创设出有关物理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呢?
一、创设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变化阶段,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而相关知识问题的情境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创设实验情境,无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最佳途径。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将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会有多个苹果展现在学生面前,马上就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极为高涨,思维自然十分活跃。
二、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能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使其产生疑问:“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会自然地引发他们对影响浮力因素问题的争论和探讨。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问题一旦进行思考,他们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创设能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些现象的认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提问学生:“当你离平面镜越近时,你在镜中的像真地就会变大吗?你本身真地会变大吗?”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可提问“冬天室外金属温度真地比木头的低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这能够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经验进行重新认识,再度思考,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创设能够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问题情境
没有创造性的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并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目的而展开,应当遵循思维的客观规律。如,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后,我曾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实际上,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处在各种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到底应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只能借助想象进行推断。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推理能力。
五、通过已有问题情境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首要知识的问题情境中,而且还要为他们创设出新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深入思考,进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学生一旦步入实验课堂,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处在种种物理问题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能证实自身的猜想,而且还能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我发现,学生往往沉浸在教材实验内容的情境之中,他们在实验中只是明白,当地的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不仅与玻璃管的倾斜度无关,而且还与玻璃管的粗细无关。于是,我向他们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假如用水代替水银,大气压还能支持同样的高度吗?假如把实验搬到高山顶上去做,结果还会一样吗?他们又展开了新的思考,从而把思维再次推向了高潮。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81—01
物理学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其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创设出有关物理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呢?
一、创设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变化阶段,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而相关知识问题的情境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创设实验情境,无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最佳途径。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将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会有多个苹果展现在学生面前,马上就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极为高涨,思维自然十分活跃。
二、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能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使其产生疑问:“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会自然地引发他们对影响浮力因素问题的争论和探讨。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问题一旦进行思考,他们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创设能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些现象的认识,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提问学生:“当你离平面镜越近时,你在镜中的像真地就会变大吗?你本身真地会变大吗?”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可提问“冬天室外金属温度真地比木头的低吗?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这能够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经验进行重新认识,再度思考,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创设能够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问题情境
没有创造性的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并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目的而展开,应当遵循思维的客观规律。如,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后,我曾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实际上,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处在各种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到底应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只能借助想象进行推断。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推理能力。
五、通过已有问题情境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首要知识的问题情境中,而且还要为他们创设出新的问题情境,诱发他们深入思考,进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学生一旦步入实验课堂,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处在种种物理问题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不仅能证实自身的猜想,而且还能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如,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我发现,学生往往沉浸在教材实验内容的情境之中,他们在实验中只是明白,当地的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不仅与玻璃管的倾斜度无关,而且还与玻璃管的粗细无关。于是,我向他们提出了两个新的问题:假如用水代替水银,大气压还能支持同样的高度吗?假如把实验搬到高山顶上去做,结果还会一样吗?他们又展开了新的思考,从而把思维再次推向了高潮。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