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在传统意义上包括教师的批改和学生自己的修改。作文评改与修改占据了作文训练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提高,写作知识的迁移均通过这一环节来实现。小组合作评改变传统教师一人评改作文的方式,改善了教师付出多、收效微的现状,把写作文、改作文、评作文、赏作文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的前半段中,我们大都采用先改后评的训练形式,缺乏新颖性,时间一长,出现学生倦怠、收效不高、差生吃不消等现象。 在摸索中,“小组合作评改作文”训练的形式,不应该一成不变,应根据作文评改的难度、学生的兴趣点、训练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特点作适当改变,我们尝试了以下变式批改。
一、先评后改:先选择典型例子,集中讲评,然后小组评改、赏析
这是小课题提出阶段,摸着石头过河时常用的评改形式,习作“漫画”老师,笔者在通览全班学生的作文时发现: 文体要求写记叙文,语言侧重细致生动、形象感人。但大部分学生缺乏文体意识,习作中要么进行大段苍白无力的抒情,要么进行平淡无奇的叙述居多,文章味同嚼蜡,无丝毫价值。这样情况下,即便利用小组进行评改,博众之智也无用,因为学生大都一头雾水,不知该怎么写,又怎么可能会改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先选一个片段进行集中讲评——经过实例指导,接下来的评改水到渠成,大家有迹可循,气氛踊跃。
二、在改中评,边评边改:将小组评析,放到小组的评改过程中同步进行
小组评改作文课氛围是轻松的,学生相对是自由的,这充分体现在改中评,边评边改的课堂上,学生既不“束”手也不束脚,尤其是品味语言一环节,大家有感即时发,既能一吐为快又能及时给其他组启发,岂不快哉!肖俊组在评改林同学《童年趣事》一文开头:每当打开童年记忆的盒子,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就迫及待上去分享:看到这样的开头,想读下去的欲望能不强烈吗?再对林同学抛个媚眼,一副“你懂的”样子,全班哄堂大笑,气氛瞬间热烈。
三、先改后评:先小组评改,小组整理,课堂评析
这是小组评改常规化后的形式。课题中期,经过一年多摸索尝试,在规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支撑下,每个小组都能独自承担各式习作的评改时,我们就比较青睐先改后评的形式,该形式优点突出、符合“高效课堂”要求,一般一篇习作能保证一节指导,一节评改,一节点评赏析三节课搞定。
四、边沟通边评改
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走平常路,小组成员们评改这些学生的习作过程是艰辛,往往批改后满目皆红色、“面目全非”,但习作回到作者手中只能束之高阁,为什么呢?不是不做,能力上的差距让他们理解不了,有心无力。所以,改前的沟通、改时的沟通、改后的沟通都极为必要。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表现,读者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任意修改,尤其是这些表达上欠缺的孩子。要了解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降低要求适当给予建议,让他们跳起来也能有所收获,不能只限于对作者某些不规范的语言,适当给出建议上。如,佳慧组在给王同学批改《我的假期生活》一文时,请王同学全程参与,王同学说话结巴,文章语言干巴巴的,原文“吃饱午饭,舅舅带我们去钓鱼、爬山、捉鸟,我们玩到天黑了,才回家。”沟通后得知捉鸟是最快乐的,花时最长的。在问清楚过程情况下建议:在此详写捉鸟,用上“轻轻地走,扑、抓”等动词,用上“着急、兴奋、后悔”等心理描写,王同学改后文章是:吃饱午饭,舅舅带着我和哥哥去钓鱼、爬山、捉鸟,其中最快乐的要数捉鸟了,我們来到屋后的小竹林里,这里经常有麻雀出没,我们轻轻地蹲在一丛竹子后面,麻雀出现了,在前面空地上跳来跳去,很高兴。舅舅轻手轻脚走过去,靠近麻雀时一扑,成功了。我和哥哥学着舅舅,几次失败后也有收获!得到小组其他人肯定,王同学满意地笑了。
实践证明,变式进行小组评改作文,学生写作和评改的兴趣会逐渐浓厚,多写多改,写作将不再是负担。
一、先评后改:先选择典型例子,集中讲评,然后小组评改、赏析
这是小课题提出阶段,摸着石头过河时常用的评改形式,习作“漫画”老师,笔者在通览全班学生的作文时发现: 文体要求写记叙文,语言侧重细致生动、形象感人。但大部分学生缺乏文体意识,习作中要么进行大段苍白无力的抒情,要么进行平淡无奇的叙述居多,文章味同嚼蜡,无丝毫价值。这样情况下,即便利用小组进行评改,博众之智也无用,因为学生大都一头雾水,不知该怎么写,又怎么可能会改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先选一个片段进行集中讲评——经过实例指导,接下来的评改水到渠成,大家有迹可循,气氛踊跃。
二、在改中评,边评边改:将小组评析,放到小组的评改过程中同步进行
小组评改作文课氛围是轻松的,学生相对是自由的,这充分体现在改中评,边评边改的课堂上,学生既不“束”手也不束脚,尤其是品味语言一环节,大家有感即时发,既能一吐为快又能及时给其他组启发,岂不快哉!肖俊组在评改林同学《童年趣事》一文开头:每当打开童年记忆的盒子,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就迫及待上去分享:看到这样的开头,想读下去的欲望能不强烈吗?再对林同学抛个媚眼,一副“你懂的”样子,全班哄堂大笑,气氛瞬间热烈。
三、先改后评:先小组评改,小组整理,课堂评析
这是小组评改常规化后的形式。课题中期,经过一年多摸索尝试,在规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支撑下,每个小组都能独自承担各式习作的评改时,我们就比较青睐先改后评的形式,该形式优点突出、符合“高效课堂”要求,一般一篇习作能保证一节指导,一节评改,一节点评赏析三节课搞定。
四、边沟通边评改
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走平常路,小组成员们评改这些学生的习作过程是艰辛,往往批改后满目皆红色、“面目全非”,但习作回到作者手中只能束之高阁,为什么呢?不是不做,能力上的差距让他们理解不了,有心无力。所以,改前的沟通、改时的沟通、改后的沟通都极为必要。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表现,读者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任意修改,尤其是这些表达上欠缺的孩子。要了解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降低要求适当给予建议,让他们跳起来也能有所收获,不能只限于对作者某些不规范的语言,适当给出建议上。如,佳慧组在给王同学批改《我的假期生活》一文时,请王同学全程参与,王同学说话结巴,文章语言干巴巴的,原文“吃饱午饭,舅舅带我们去钓鱼、爬山、捉鸟,我们玩到天黑了,才回家。”沟通后得知捉鸟是最快乐的,花时最长的。在问清楚过程情况下建议:在此详写捉鸟,用上“轻轻地走,扑、抓”等动词,用上“着急、兴奋、后悔”等心理描写,王同学改后文章是:吃饱午饭,舅舅带着我和哥哥去钓鱼、爬山、捉鸟,其中最快乐的要数捉鸟了,我們来到屋后的小竹林里,这里经常有麻雀出没,我们轻轻地蹲在一丛竹子后面,麻雀出现了,在前面空地上跳来跳去,很高兴。舅舅轻手轻脚走过去,靠近麻雀时一扑,成功了。我和哥哥学着舅舅,几次失败后也有收获!得到小组其他人肯定,王同学满意地笑了。
实践证明,变式进行小组评改作文,学生写作和评改的兴趣会逐渐浓厚,多写多改,写作将不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