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将12克盐放在一个人的面前,让这个人吃下去,他肯定无法咽下肚子。如果把这些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那么这个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这些盐。情境对于知识而言,正如汤中放入了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人吸收;知识融入情境,才能被学生接纳。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充满趣味性、生活性、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思维。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我经常采用讲故事、念儿歌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巧用故事创设情境。针对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课堂。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将问题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理解知识。例如,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小猪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天,小猪独自去找食物,它遇到了猴子。猴子说:“这里有两块地,一块地里有西瓜,一块地里没有西瓜。你能算出这两块地一共有多少个西瓜?如果算对了,你就可以摘走一颗西瓜。”这时,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猪吗?”这个“小猪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零的存在。
2.巧用儿歌创设情境。儿歌因其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儿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让学生接着往下读,学生就会发现:一是读不完,二是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是相等的。此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一句话把所有青蛙的情况都表示出来。学生很快想到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案例中,儿歌在课始阶段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在课尾阶段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善思善悟
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使2、20、200相等?有学生想到在数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2元=20角=200分;有的说,2米=20分米=200厘米。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后两个式子改成用“米”作单位。于是,黑板上出现了这样两个式子:2米=2.0米=2.00米、0.2米=0.200米=0.2000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中每个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相等呢?”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生活性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一位老师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妈妈和小明去文具超市买书包。妈妈的身上带了128元钱,买一个书包用去98元。妈妈该怎么付钱呢?教师安排两名学生现场表演,一名学生扮演妈妈,一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在表演过程中,“妈妈”从口袋里取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回2元,妈妈将找回的钱放回口袋。教师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妈妈口袋里剩下的钱表示出来吗?有了演示过程,学生很快想到“128-100 2”的算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这一算法的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知识的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好玩的情境中,实现课堂的美丽转身。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我经常采用讲故事、念儿歌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巧用故事创设情境。针对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课堂。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将问题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理解知识。例如,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小猪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天,小猪独自去找食物,它遇到了猴子。猴子说:“这里有两块地,一块地里有西瓜,一块地里没有西瓜。你能算出这两块地一共有多少个西瓜?如果算对了,你就可以摘走一颗西瓜。”这时,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猪吗?”这个“小猪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零的存在。
2.巧用儿歌创设情境。儿歌因其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儿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让学生接着往下读,学生就会发现:一是读不完,二是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是相等的。此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一句话把所有青蛙的情况都表示出来。学生很快想到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案例中,儿歌在课始阶段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在课尾阶段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善思善悟
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使2、20、200相等?有学生想到在数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2元=20角=200分;有的说,2米=20分米=200厘米。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后两个式子改成用“米”作单位。于是,黑板上出现了这样两个式子:2米=2.0米=2.00米、0.2米=0.200米=0.2000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中每个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相等呢?”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生活性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一位老师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妈妈和小明去文具超市买书包。妈妈的身上带了128元钱,买一个书包用去98元。妈妈该怎么付钱呢?教师安排两名学生现场表演,一名学生扮演妈妈,一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在表演过程中,“妈妈”从口袋里取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回2元,妈妈将找回的钱放回口袋。教师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妈妈口袋里剩下的钱表示出来吗?有了演示过程,学生很快想到“128-100 2”的算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这一算法的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知识的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好玩的情境中,实现课堂的美丽转身。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