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惩罚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犯错的性质不同,家长的态度也必须有所调整,正是爸爸妈妈不同的方式和态度,造成了惩罚效果的成与败。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方式
口头惩罚
包括警告、说理、斥责、威胁、恐吓等,这是家长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实,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形成独立的思考及记忆能力,能听懂口头惩罚是在对犯错表示生气责怪;3岁以下的孩子则更多是从家长的语气、声调及神态中接收到“做错了”的信息。
物质惩罚
包括赔偿、减免、剥夺孩子的直接利益或替代利益,如打碎了花瓶被罚没收玩具,偷吃了零食被罚周末没有麦当劳套餐等。因为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切身利益,能让他体会到“犯错的代价”,但还需明确指正孩子如何避免再犯。
精神惩罚
包括冷战、孤立、关禁闭、给脸色、宣扬错事等,通常家长在发怒时,都会施加精神惩罚。3岁以上的孩子对精神惩罚较能理解,能从家长的脸色中度量出情绪和犯错程度。但精神惩罚容易为孩子带来负面压力,伤害亲子关系且无法将惩罚与犯错直接挂钩,不利警醒。
身体惩罚
体罚是中国家长对幼儿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虽然家长们大多相信棍棒比说教更能让年幼的孩子牢记错误,但由于体罚总伴随着家长的情绪爆发,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绪,况且,“牢记错误”不是重点,“改正错误”才是目的。
《孩子》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物质惩罚,用“剥夺玩耍+付出劳动”的方式,针对孩子所犯错误进行提醒,使孩子自发意识到日后要避免再犯;B爸爸采取了口头惩罚、身体惩罚及精神惩罚,打骂、关禁闭都没有直接对应犯错事件的“点”上,孩子衍生的逆反情绪遮蔽了反思和认错的空间。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态度
严厉型
用家长的权威指出孩子所犯错误,但严厉的态度只能单向纠错,不利于沟通及建议,偶尔适合于孩子犯原则性错误时。
消极型
对孩子犯错表达失望情绪,以刺激其改正,容易因为放弃了“教”的权利和职责使孩子感到彷徨无助,自暴自弃。
技巧型
通过类比、借鉴、情景重现等方式,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潜移默化灌输改正方法,能使孩子牢记经验,避免再犯。
苦口婆心型
用劝诫的方式及爱的姿态表达家长立场,倘若说不到“点”上,容易演变成唠叨,使孩子厌烦和麻木。
恩威并重型
“严厉”+“苦口婆心”+“略施小惠”,只要拿捏得当,生活里孩子犯的不少错误中可以采用,关键在于掌握“批”和“哄”的艺术。
循循善诱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合年龄稍大,有一定思考和自制能力的孩子,但要就事论事,避免借题发挥。
《孩子》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虽然生气,但仍能考虑到孩子的心智特点,以平静心情指出错误,并在施以惩罚后适时追问感想,最终使孩子主动反省;B爸爸显然没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过于严厉的斥责使纠错的重点集中在情绪上,演变成冲突,父女俩都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待错误和解决问题。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善后
安抚情绪
惩罚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错误的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家长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爸爸妈妈爱的怀疑。此时家长必须站在比孩子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旦孩子知错表态,就要及时压下怒火,以宽大的胸怀安抚孩子,让他知道,惩罚是出于一颗爱他的心。
加深印象
不服管教,反复再犯是家长常常头痛的问题,家教咨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孩子如此“难教”?家长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能否明理自制;另一方面要加深孩子印象,注意不是惩罚的印象,而是犯错后果的印象,罚在点上,才能管在面上。
帮助改正
惩罚只是治标,改错才是治本,如果孩子犯错了,受罚了,道歉了,结果却不知如何改正,那么再犯时家长不需反省吗?正确的做法是像家长一样管,像老师一样教,让孩子明确知道日后如何避免重复错误。
监督检查
孩子好奇心重,玩性大,自制力弱,自觉性差,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改正错误后需要家长反复的监督巩固,适时提醒、总结经验、举一反三都是家庭管教的好窍门,也是“监护人”监督和爱护的职责所在。
《孩子》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加深印象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后果,从而推己及人,认识错误;B爸爸错在打骂后没有安抚情绪和帮助改正,将情绪激动的孩子反锁屋中,反而激化矛盾,加深了不满和委屈。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方式
口头惩罚
包括警告、说理、斥责、威胁、恐吓等,这是家长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实,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形成独立的思考及记忆能力,能听懂口头惩罚是在对犯错表示生气责怪;3岁以下的孩子则更多是从家长的语气、声调及神态中接收到“做错了”的信息。
物质惩罚
包括赔偿、减免、剥夺孩子的直接利益或替代利益,如打碎了花瓶被罚没收玩具,偷吃了零食被罚周末没有麦当劳套餐等。因为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切身利益,能让他体会到“犯错的代价”,但还需明确指正孩子如何避免再犯。
精神惩罚
包括冷战、孤立、关禁闭、给脸色、宣扬错事等,通常家长在发怒时,都会施加精神惩罚。3岁以上的孩子对精神惩罚较能理解,能从家长的脸色中度量出情绪和犯错程度。但精神惩罚容易为孩子带来负面压力,伤害亲子关系且无法将惩罚与犯错直接挂钩,不利警醒。
身体惩罚
体罚是中国家长对幼儿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虽然家长们大多相信棍棒比说教更能让年幼的孩子牢记错误,但由于体罚总伴随着家长的情绪爆发,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绪,况且,“牢记错误”不是重点,“改正错误”才是目的。
《孩子》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物质惩罚,用“剥夺玩耍+付出劳动”的方式,针对孩子所犯错误进行提醒,使孩子自发意识到日后要避免再犯;B爸爸采取了口头惩罚、身体惩罚及精神惩罚,打骂、关禁闭都没有直接对应犯错事件的“点”上,孩子衍生的逆反情绪遮蔽了反思和认错的空间。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态度
严厉型
用家长的权威指出孩子所犯错误,但严厉的态度只能单向纠错,不利于沟通及建议,偶尔适合于孩子犯原则性错误时。
消极型
对孩子犯错表达失望情绪,以刺激其改正,容易因为放弃了“教”的权利和职责使孩子感到彷徨无助,自暴自弃。
技巧型
通过类比、借鉴、情景重现等方式,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潜移默化灌输改正方法,能使孩子牢记经验,避免再犯。
苦口婆心型
用劝诫的方式及爱的姿态表达家长立场,倘若说不到“点”上,容易演变成唠叨,使孩子厌烦和麻木。
恩威并重型
“严厉”+“苦口婆心”+“略施小惠”,只要拿捏得当,生活里孩子犯的不少错误中可以采用,关键在于掌握“批”和“哄”的艺术。
循循善诱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合年龄稍大,有一定思考和自制能力的孩子,但要就事论事,避免借题发挥。
《孩子》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虽然生气,但仍能考虑到孩子的心智特点,以平静心情指出错误,并在施以惩罚后适时追问感想,最终使孩子主动反省;B爸爸显然没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过于严厉的斥责使纠错的重点集中在情绪上,演变成冲突,父女俩都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待错误和解决问题。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善后
安抚情绪
惩罚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错误的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家长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爸爸妈妈爱的怀疑。此时家长必须站在比孩子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旦孩子知错表态,就要及时压下怒火,以宽大的胸怀安抚孩子,让他知道,惩罚是出于一颗爱他的心。
加深印象
不服管教,反复再犯是家长常常头痛的问题,家教咨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孩子如此“难教”?家长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能否明理自制;另一方面要加深孩子印象,注意不是惩罚的印象,而是犯错后果的印象,罚在点上,才能管在面上。
帮助改正
惩罚只是治标,改错才是治本,如果孩子犯错了,受罚了,道歉了,结果却不知如何改正,那么再犯时家长不需反省吗?正确的做法是像家长一样管,像老师一样教,让孩子明确知道日后如何避免重复错误。
监督检查
孩子好奇心重,玩性大,自制力弱,自觉性差,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改正错误后需要家长反复的监督巩固,适时提醒、总结经验、举一反三都是家庭管教的好窍门,也是“监护人”监督和爱护的职责所在。
《孩子》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加深印象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后果,从而推己及人,认识错误;B爸爸错在打骂后没有安抚情绪和帮助改正,将情绪激动的孩子反锁屋中,反而激化矛盾,加深了不满和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