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围手术期的监护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两年来25例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密切观察心电变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严密的术前准备,术中观察以及细致入微的术后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安装起搏器,无电极移位、心律失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至2年,均未发生起搏器移位、断裂等情况。结论 良好的心理干预、严密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良好的安装技术、细致入微的术后监护及健康教育是永久起搏器正常运转、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起搏器安置术;监护;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由电子脉冲发放器和电子脉冲传导器组成。它通过电子脉冲发放器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地刺激心肌,使心肌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从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1临床资料
2011年至2013年我科共安置永久起搏器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7岁。房室传导阻滞18例,窦房结功能低下6例,心脏起搏器失灵1例。
2 护理
2.1体位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手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以免导管脱落,术后1个月内,避免大幅度的转体活动及上臂向上后大幅度运动(如举过头动作、梳头等)。
2.2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和感知功能是否正常,患者原有症状是否消失,对起搏器是否适应等。监测心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电极移位等并发症,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2.3手术伤口的护理
用无菌敷料包扎,并用1kg盐袋压迫8—12 小时,注意观察伤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及皮下血肿,定期更换敷料,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4 起搏器的护理
对于体质消瘦或胸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可 在体外使用起搏器托带。出院后指导患者在自我皮肤护理时,注意用三指法,即一只手固定起搏器,另一只手清洗皮肤,防止早期用力后造成起搏器移位。
2.5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基础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保证能量供应及保持大便通畅。
2.6并发症的预防
2.6.1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术中明显下降,但也应严密观察,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密切观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发生意外。
2.6.2电极移位: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而大部分患者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电极脱位表现为起搏失灵,多伴有感知不良。术后患者要持续心电监护48—72小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的变化,观察起搏信号是否清晰、脉搏次数和起搏频率是否一致,电极顶端移位常导致起搏失灵,有时虽可起搏,但起搏阈值增高或QRS波形态发生改变,心电图表现为不起搏或间歇起搏。因此,手术后患者要平卧位休息,术后早期头、颈及手术侧肢体要少活动严禁右侧卧位,防止牵拉起搏电极。
2.6.3 感染: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术 后2—4天。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后应更 換被服,房间、床单元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术前1天及术后应用抗生素,术后换药,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密切观察。
2.6.4囊袋血肿: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术后2—3天最为常见。为预防囊袋出血,应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变化,注意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局部用盐袋压迫4—6小时。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术中彻底止血,如囊袋隆起,局部皮肤青紫,有波动感,可能发生囊袋血肿,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抽出积血,覆以无菌纱布,盐袋加压12小时,配合应用止血药物,囊袋积血可消失,起搏器功能不受影响。
2.7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恐惧,严密的医疗和护理,经济负担等都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采用适当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安装起搏器的目的、意义及大致过程;术后所出现的不适及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8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自我监测;指导患者重视术后随访;避免起搏器受到干扰;日常生活指导;起搏器登记卡的使用;更换起搏器的指征。
3.小结
通过25 例病人成功护理,我们深深体会到手术成功与否与有效护理,特别是术后健康指导密切相关,只有我们临床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及时了解病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故作为专科护理人员不公要掌握护理知识及操作规程,还要掌握专科护理知识,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手术过程、常规的起搏故障,心电图知识及并发症预防,才能使起搏器植入术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丽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316-1318.
[2]施秀英,李润萍.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2,9(9):707-710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19-1331.
[4]周丽娟.最新心血管病专科护士培训教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起搏器安置术;监护;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由电子脉冲发放器和电子脉冲传导器组成。它通过电子脉冲发放器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地刺激心肌,使心肌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从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1临床资料
2011年至2013年我科共安置永久起搏器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7岁。房室传导阻滞18例,窦房结功能低下6例,心脏起搏器失灵1例。
2 护理
2.1体位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手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以免导管脱落,术后1个月内,避免大幅度的转体活动及上臂向上后大幅度运动(如举过头动作、梳头等)。
2.2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和感知功能是否正常,患者原有症状是否消失,对起搏器是否适应等。监测心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电极移位等并发症,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2.3手术伤口的护理
用无菌敷料包扎,并用1kg盐袋压迫8—12 小时,注意观察伤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及皮下血肿,定期更换敷料,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4 起搏器的护理
对于体质消瘦或胸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可 在体外使用起搏器托带。出院后指导患者在自我皮肤护理时,注意用三指法,即一只手固定起搏器,另一只手清洗皮肤,防止早期用力后造成起搏器移位。
2.5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及基础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保证能量供应及保持大便通畅。
2.6并发症的预防
2.6.1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术中明显下降,但也应严密观察,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密切观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发生意外。
2.6.2电极移位: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而大部分患者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电极脱位表现为起搏失灵,多伴有感知不良。术后患者要持续心电监护48—72小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的变化,观察起搏信号是否清晰、脉搏次数和起搏频率是否一致,电极顶端移位常导致起搏失灵,有时虽可起搏,但起搏阈值增高或QRS波形态发生改变,心电图表现为不起搏或间歇起搏。因此,手术后患者要平卧位休息,术后早期头、颈及手术侧肢体要少活动严禁右侧卧位,防止牵拉起搏电极。
2.6.3 感染: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术 后2—4天。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后应更 換被服,房间、床单元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术前1天及术后应用抗生素,术后换药,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密切观察。
2.6.4囊袋血肿: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术后2—3天最为常见。为预防囊袋出血,应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变化,注意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局部用盐袋压迫4—6小时。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术中彻底止血,如囊袋隆起,局部皮肤青紫,有波动感,可能发生囊袋血肿,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抽出积血,覆以无菌纱布,盐袋加压12小时,配合应用止血药物,囊袋积血可消失,起搏器功能不受影响。
2.7心理护理
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恐惧,严密的医疗和护理,经济负担等都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采用适当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安装起搏器的目的、意义及大致过程;术后所出现的不适及术后注意事项,让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8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自我监测;指导患者重视术后随访;避免起搏器受到干扰;日常生活指导;起搏器登记卡的使用;更换起搏器的指征。
3.小结
通过25 例病人成功护理,我们深深体会到手术成功与否与有效护理,特别是术后健康指导密切相关,只有我们临床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及时了解病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故作为专科护理人员不公要掌握护理知识及操作规程,还要掌握专科护理知识,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手术过程、常规的起搏故障,心电图知识及并发症预防,才能使起搏器植入术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丽花.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316-1318.
[2]施秀英,李润萍.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2,9(9):707-710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19-1331.
[4]周丽娟.最新心血管病专科护士培训教程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