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相生 互藏其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i_zhangz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晚年生活居所不定。公元765年,可以依托的朋友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这一年杜甫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旅夜书怀》一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全诗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一首感叹身世之作。
  前四句写旅夜风景。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夜、舟。大意是:夜来临了,微风徐徐吹来,纤细的小草随之摇曳起来,岸边泊着一只小船,船上的桅杆高高竖着。单看这六种景物组合起来的画面,与旅途中其他夜晚的所见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六种景物前面的定语,尤其是“独”这个字,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独”本来形容“舟”的,这江岸边的小舟任夜风吹拂,任水浪拍击,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是那样的孤单、寂寞,这小舟的命运不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吗?写此诗时,杜甫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绾、郑虔、高适、严武在这几年相继去世,加上疾病缠身,现在又“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未来的生活又难以预料……种种情愫纠结在内心,怎一个愁字了得!
  颔联承“夜”字继续写景: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夜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争议也不少。有人认为写出了诗人的“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写出了诗人的“喜”(《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仔细揣摩,这两种解释都难以服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特征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他的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式。这样,使得诗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我们不妨把杜甫的这两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作一比较:李诗是昼景,杜诗是夜景;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应与全诗顿挫诗风协调一致,毕竟杜甫在释放自己的感情时不像李白那样明朗放任,那么,为什么要写辽阔的原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空这些阔大的景象呢?原来是为了反衬他那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方法就是古典文学中常用到的以乐景写哀情。“垂”“涌”算是这两句的诗眼,使人想到诗人站在空阔的原野之上,低垂的星空之下,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感慨着岁月的无情,是那样的渺小、无助……
  诗的最后两联“抒怀”。颈联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大有深意,其实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然因为写诗使他名满天下,所到之处常常受到关照,但这毕竟不是他的心愿,不能得官实现其理想才是最大的遗憾。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既然休官的原因不是“老”和“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说,我们却从他为官经历中得到答案,原因是受排挤,原来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三年前,他在漳州《客亭》中写到“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就是明证。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接吐出来,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尾联两句是诗人即景自况。水天空间,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表现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杜甫也提到鸥鸟,那一年他37岁,他写道:“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诗人借鸥鸟的形象,将他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显示着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可见青年时代的诗人英雄才俊,豪情万丈。同是一个人,只因年龄不同、遭际不同,对同一意象的感觉竟有这么大的差异,景因情设之语确实不假。在写完《旅夜书怀》的第二年,杜甫又写了一首咏物诗《孤雁》,其中有“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的句子,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孤雁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这失去伴侣的雁儿,与那漂泊无定、在天地间声声哀鸣的白鸥,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味到晚年杜甫的心境。
  总之,这首五言律诗很能代表杜甫晚年的心情,也是他“沉郁顿挫”诗风的又一杰作。从表达方式上看,景与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寓情于景,就是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寓景于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本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典例。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二中)
其他文献
沈谦教授为江苏东台人,出生于1947年2月8日。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母校、高雄师范学院、东吴大学、淡江大学、静宜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空中大学、玄奘大学供职,讲授明清小说、文学批评、修辞学、《文心雕龙》、杜诗、文学理论等课程。他曾经担任过《幼狮月刊》、《幼狮学志》主编,并主持过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和空中大学人文系行政工作。去世前为玄奘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了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实际问题。  人类获取信息80%依靠阅读,信息的激增便带来了一个直接后果,那就是阅读量的大幅度增加、阅读目的和功能的相应变化。在这信息激增的时代,我们传统的效率低下的阅读法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它成了制约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大障碍。  放眼国际,中国学生在阅读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的加强、比值的加大,更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然而实际的阅读教学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
期刊
时下,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多媒体教学早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辅助手段,人们对它的评价,也日趋冷静理性,毕竟“捧杀”和“棒杀”都非真正的科学态度。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如何运用才算“物尽其用”,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又要怎样设计才能“人尽其才”呢?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如何将语文教学和多媒体有效地进行整合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呢?为此,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时
期刊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习协作与分享。”一言以蔽之,新课标提倡课堂应焕发活力,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学生耳、口和眼的活动,而且还是学
期刊
眼睛是人体中最为传神的器官,有着“心灵之窗”的美称。因而文学家最喜欢描写人物的眼睛。通过描绘眼睛可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灵秘密,可以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鲁迅先生是描写眼睛的高手。在小说《祝福》中曾多处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和精神变化,对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在谈画人物时说:“人体的某些部位画得美一些或
期刊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作文题目:《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教学思路]    在作文讲评时,用一个新颖的名称“‘青春’疗养院”作为本次讲评的线索,教师以首任院长的身份出现,学生到这里来或治病、或疗养。这样做让学生产生
期刊
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是水!”“是水气”,绝大部分学生这样回答。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答道:“是春天!”我觉得这个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在很难得,它是智慧碰击出的火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想象力的表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
期刊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时代的挑战,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农村实际,巧用农村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亲近自然,结合农村实际,让校园课程散发“农”味,把每个农村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立足课堂,开发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资源    在农村学校,要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期刊
杜甫生性爱马,少壮时即善骑射,一向对马怀有真挚的感情。他先后写了六七首咏马的诗篇,各具生动形象,蕴意深刻。《房兵曹胡马》是杜甫咏马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36-741)之间,即杜甫二十五岁至三十岁漫游齐鲁时期。古诗中咏马之作颇多,而撼人心魄、过目难忘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