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需要承载我一片思绪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的冲动不期而至。
  我关注这片区域农人的生活始于两年前的扶贫工作,一种朦胧的意识是想对这一段生活留下些许文字。我知道作为小说这一体裁并非是要过分据实的描摹它的点点滴滴,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对象承载我当下的一些想法和思绪。如果短篇小说自有它的规律和逻辑的话,注定对它的表述需要内敛和含蓄。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犹犹豫豫中迟迟不敢动笔。
  我曾在一年的一个春日里拜访居住在山顶上的一户人家,春天温煦的气息弥漫着他的场院,坐在门前可以望见由近及远的层层叠叠的山岭。男主人质朴而憨厚。他饲养着一头体格硕大的黄牛,圈里还有两头肥猪在烂泥里徜徉。我知道在我们短暂的逗留中可以诗意的将此地称作世外桃源,但他们背后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其实随处可以察觉:比如说他们出一趟深山无异于一次长途跋涉;他们耕地林地的产出甚为微薄,只可勉强弥补一年的家用;他们的儿女在很小年纪就要去山外的镇上学校里寄宿读书……贫穷闭塞造成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但几乎发现不了他们的自怨自艾或者怨天尤人,更多的时候,他们乐呵呵地行走在山野里,耕种土地,挖取药材,在附近的一些基建项目里打些零工。生活的自给自足让他们满意,信奉的收获来自于付出使他们勤劳,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幸与不幸,他们始终抱着乐天知命的态度坦然处之,但我知道,在这些平平常常的面孔背后一定还拥有另一种我未曾触摸到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它融铸在他们的血液里。以此作为比较,抛开物质的环境,我认定我们在精神的世界里或许就是一个侏儒,或近乎是一个无所寄托的流浪者,而我们却一直盲目自喜而从未自觉。
  临近年关,山里传来杀猪的消息,我忽然觉得应该以这个场景切入写作。而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仓促下笔,无非是循着旧有的套路和熟悉的语言一路平滑地写下去。我意识到写作中需要设置一些阻力,而这个阻力就是未曾探入的对真实场景的描摹能力,以及对一篇短文构架的结构能力。我摁住蠢蠢欲动的心情,選择了一些外国写实主义的中短篇小说去认真阅读。阅读的收获是他们笔下的场景与我所构思的场景,有时得以奇妙的重合,无疑是他们给我简单构思的内容里注入了更为丰富活跃的分子。当完成这一有目的的阅读后,我开始动笔,它仍旧会如同爱因斯坦小时候做的丑陋不堪的小板凳,但他毕竟比前一个做的稍有进步。
  小说中人物所接二连三遭遇的不幸,肯定在现实里不多见。以小说的逻辑,唯有描摹的真实才可以消解虚构的假象,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而不令读者产生虚假的感觉,这是我在写作这篇短文时的一个感受。同时,费时费力地写下这些文字也并不是意图夸耀什么本领。在人到中年的境遇里,有时需要一个载体来承载沉甸甸的思绪,它让我得到了长长迂叹出一口气的舒适感觉。
其他文献
综观近年来的文坛,从事诗歌、散文、小说或剧本创作的人不可谓不多,每年发表的各类作品的数量之大,和文学史上的任何繁荣时期相比都可以说是空前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总还是对当下的文学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甚或担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善美的文学精神品格的缺失。文学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文学的事业是为了让人类的情感从简单走向丰富,使人类的心灵从荒芜走向美丽,从而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因此从事文学事业的人,不光
期刊
进城  那个早晨的太阳一直躲藏起来。  出了西头村  光阴逢腊月二十三,猪和羊的嚎叫声  从一九九零年起,就静止到我辽远的心里  从此,山水越来越寂寥,道路越来越坚硬  目光从混沌上升到苍茫的天宇之中  爱恨和回忆,总出现在沉沉的睡梦里  那时的孤单是勇敢者的游戏,  只有大地知道  进城的脚步风驰电掣。如此刻,不容多想  一纸诗书,将那个追风少年召回到我的身边  总是坐在阳台上  总是坐在阳台上
期刊
一条江,把窗前的光景天天带走  雨正在放低姿态  水草测试水流的尺度  她的青葱体香  有一部分侧隐水里,付诸东流  尽管,草的头上  承受过一番番夜色和泥土的覆盖  我很在意,鸟送去低飞  那份责任坚守  总是让水,面带微笑  许多早晨,我想  草以什么样的胸怀与声韵  去合流水的节拍  来访者  旧屋挂一帘檐水  溅到较低的门槛上  或许是窥探小屋的宁静  一把红雨伞  在我门前,摇落雨水的尾
期刊
云婆的葵花  秧村不种向日葵,秧村一带的江南也没有种向日葵的习俗。虽然不种向日  咵咵葵,秧村人偏爱吃经过文火翻炒过的葵花籽,烟火渲染后的葵花籽咬起来响,经过牙齿与舌头的缠绵,葵花籽的体味妙不可言。  秧村卖葵花籽的人就是云婆。云婆卖葵花籽的地方是一棵绿意肆虐的苦楝下。云婆什么时候开始卖上葵花籽的,秧村人好像没有人能准确记住,反正是很久很久了。期间,秧村也有人学云婆卖葵花籽来补贴家用,与云婆的手艺
期刊
1  岁月一天天流逝,鱼子越发地怀念爷爷奶奶。  这份怀念,时时把鱼子拉到儿时。  鱼子记事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没有和他们住在一块。爷爷奶奶是在三间房子上边,山墙外的一间小屋子里。  小屋子依靠着这面山墙,以山墙当一面墙,另外打了三面墙。小屋顶依着山墙,用黑瓦斜着盖下来。靠山墙那边高,对面底。  小屋有一扇小门,往一边推开。对门是一个小窗户,用薄膜纸订着。进门的地方一边放着柜子,一边放着一些农具。再
期刊
台上台下  农历二月十六,才是四英岭下人家的军坡节,但自打进入二月起,日子便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早些日,就有大红海报贴出,邀请省琼剧院一团于十四、十六日两夜分别公演古装琼剧《秦香莲》和《秦香莲后传》,十五日剧团到崩岭探险观奇,休息一天。  连日来,这一方人家轰动了,戏迷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真能看到崇拜多年盼望多年的省一级琼剧艺术家的表演。十三日上晌,就有顽童老妇抱出芦席破凳旧椅,铺摆到戏台前
期刊
从《野猪林》开始,罗尔豪的出现就给读者们带来了一股鲜活的能量,人们开始从他的《新潘金莲》、《他乡之家》、《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找寻“另类”的新鲜和快感。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罗尔豪已经在《长安文艺》、《北京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70余万字,他的作品题材新颖,文字凝练,情节起伏,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可读性极强。在其所有作品中笔者就《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和《树上的阿婆》作了详
期刊
这条老街一点不寂寞,也不凄婉,至今,思绪还在翩跹。  这条老街名屯溪老街,又名宋街,因为这条老街的许多建筑具有宋代风格,大多是徽商回乡大兴土木所为。当时,屯溪最热闹的地方,也是这条街。俗话说,无街不状城。所以,屯溪老街还有一名,即宋城。如果究其源头,这条老街不止几百年的历史,早在公元208年,东汉刘献帝便在洛阳皇宫指点江,山建休宁县后,几经更迭,至南朝陈文帝在建康为帝时,他于公元562年再御定休阳
期刊
五月  一扇门关住了光亮的日子  五月晃动着寂静的乡愁  有水滴答滴答敲打着窗外的雨棚  像一个人远去的脚步  风穿过房子的缝隙挤进来  在骨髓里使劲地打磨  五月有五月的牛脾气  想风就风,想雨就雨  五月我没有写诗  日子过得锈迹斑斑  五月的夜晚没有月亮  父亲,去了天堂  洪啊  就这么踏陷下去  在涌动的液体里,命运  翻滚,沉浮,飘来飘去  柔软是最凶残的野兽  在一切沉睡和喧嚣的坚硬
期刊
章家堡人几乎全姓章,近三百口人。我们这一支辈份最低,进了东巷南巷和后巷,左转右看全是爷。胡子爷不少,没胡子的爷更多,幺爷便是一个。  幺爷大名章兴国。大名只出现在工分本或者分配表上,堡子人都叫他幺、幺叔或幺爷。  幺爷上无兄姊,下无弟妹。他妈殇过多少孩子,一直是堡子女人们争论的话题,有说十二个,有说十三个。生下幺爷,父母已无兴趣取个像样的名字,随便叫了个“幺”,他偏偏活下来了,还活了个有滋有味,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