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砍掉他的脑袋只需一刹那,可是,也许我们要等上一个世纪,才能有像他这样一个脑袋。”1794年5月8日早晨,“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被扣上人民公敌的帽子,判处死刑,送上了断头台。
拉瓦锡(Lavoisier,Antoine-Laurent ), 法国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境富裕。不过,他并没有秉承父亲的旨意从事法律,而是爱上了自然科学。他最早的化学论文是对石膏的研究,发表在1768年《巴黎科学院院报》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热时会放出水蒸气。1765年他当选为巴黎科学院候补院士。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计,可用来分析矿泉水。1775年任皇家火药局局长,火药局里有一座相当好的实验室,拉瓦锡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的。1778年任皇家科学院教授。1774年10月,普里斯特利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这种气体使蜡烛燃烧得更明亮,还能帮助呼吸。拉瓦锡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拉瓦锡并不相信燃素说,所以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元素,1777年正式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ene(中译名氧),含义是酸的元素。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出了一篇报告《燃烧概论》,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要点为:①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③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變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属煅烧后变为煅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他还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燃烧原理、创立氧化说,提出“元素”的定义并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拉瓦锡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然而,为了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身为税务官的他不顾民生,苛收民税,引发民怨,最终在法国大革命中赔上了性命。拉瓦锡的贡献可谓世间仅有,但光辉背后劳动人民的血与泪同样不容忽视。影片结尾,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和满目疮痍的城市再次给我们警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也会让人类陷入一场空前的灾难中。
化学在推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化学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归根结底,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但若是以牺牲人民幸福为代价,以征服毁灭自然为结果,本末倒置,化学研究与应用宁可推迟甚至终止。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化学时常扮演着一个负面的角色。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环境、食物中毒等等,都离不开化学的身影。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10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4年中国南方洪涝事件……一个个伤亡人员的数目令人扼腕叹息,一张张现场照片让人触目惊心。如果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必然给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则可以说是对于当前人类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而这一切都与化学研究成果的滥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两叶不剪,将寻斧柯,一时失策,百日难收。人民的幸福在这千疮百孔的地球上摇摇欲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化学的迅速发展最终是造福于人类吗?如果能预见现今这番光景,化学家们是否还会一生致力于他们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化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将化学当成成功的非法捷径,身败名裂是小,人类生存的灾难才是灭顶之灾。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正确树立化学应用观,亡羊补牢,预防与治理并进。
就化学家而言,应不为名利所累,研发利于人民的化学成果,反复探究副作用与负影响后慎重发表;就企业工厂而言,应更加重视生产施工质量,不可贪图小利酿成祸患;就政府而言,尤其是环境保护局、食品安全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应完善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加强治理工作,严禁严惩,避免“祸国殃民”事件发生;就媒体、学校、医院等机构而言,应提高对化学污染、中毒等事件的关注度,加强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的宣传;就人民个人而言,应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绿色生活,从小事做起。
化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社会存在和发展是化学发展的基石。唯有发人民幸福之芽,方能展化学繁盛之叶。
拉瓦锡(Lavoisier,Antoine-Laurent ), 法国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境富裕。不过,他并没有秉承父亲的旨意从事法律,而是爱上了自然科学。他最早的化学论文是对石膏的研究,发表在1768年《巴黎科学院院报》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热时会放出水蒸气。1765年他当选为巴黎科学院候补院士。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计,可用来分析矿泉水。1775年任皇家火药局局长,火药局里有一座相当好的实验室,拉瓦锡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的。1778年任皇家科学院教授。1774年10月,普里斯特利向拉瓦锡介绍了自己的实验:氧化汞加热时,可得到脱燃素气,这种气体使蜡烛燃烧得更明亮,还能帮助呼吸。拉瓦锡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拉瓦锡并不相信燃素说,所以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元素,1777年正式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ene(中译名氧),含义是酸的元素。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出了一篇报告《燃烧概论》,阐明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要点为:①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只有在氧存在时,物质才会燃烧。③空气是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空气中的氧,因此重量增加,物质所增加的重量恰恰就是它所吸收氧的重量。④一般的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變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金属煅烧后变为煅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他还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质虽然在一系列化学反应中改变了状态,但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量在反应前后都是相同的。于是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燃烧原理、创立氧化说,提出“元素”的定义并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拉瓦锡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然而,为了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身为税务官的他不顾民生,苛收民税,引发民怨,最终在法国大革命中赔上了性命。拉瓦锡的贡献可谓世间仅有,但光辉背后劳动人民的血与泪同样不容忽视。影片结尾,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和满目疮痍的城市再次给我们警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也会让人类陷入一场空前的灾难中。
化学在推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化学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归根结底,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但若是以牺牲人民幸福为代价,以征服毁灭自然为结果,本末倒置,化学研究与应用宁可推迟甚至终止。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化学时常扮演着一个负面的角色。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环境、食物中毒等等,都离不开化学的身影。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10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4年中国南方洪涝事件……一个个伤亡人员的数目令人扼腕叹息,一张张现场照片让人触目惊心。如果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必然给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则可以说是对于当前人类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而这一切都与化学研究成果的滥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两叶不剪,将寻斧柯,一时失策,百日难收。人民的幸福在这千疮百孔的地球上摇摇欲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化学的迅速发展最终是造福于人类吗?如果能预见现今这番光景,化学家们是否还会一生致力于他们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化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将化学当成成功的非法捷径,身败名裂是小,人类生存的灾难才是灭顶之灾。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正确树立化学应用观,亡羊补牢,预防与治理并进。
就化学家而言,应不为名利所累,研发利于人民的化学成果,反复探究副作用与负影响后慎重发表;就企业工厂而言,应更加重视生产施工质量,不可贪图小利酿成祸患;就政府而言,尤其是环境保护局、食品安全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应完善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加强治理工作,严禁严惩,避免“祸国殃民”事件发生;就媒体、学校、医院等机构而言,应提高对化学污染、中毒等事件的关注度,加强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的宣传;就人民个人而言,应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绿色生活,从小事做起。
化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社会存在和发展是化学发展的基石。唯有发人民幸福之芽,方能展化学繁盛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