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就能走出“围城”,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细节决定成败》是我国学者汪中求先生撰写的经典书籍,作者结合真实的事例阐述了细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从以下几方面抓住小细节,才能构筑大课堂。
一、注重言談举止,展示个人魅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外,更应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充分展示个人魅力,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和青睐,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会高涨起来。可见,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细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博闻强记、能说会道、文笔流畅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三个方面,但只属于基础,真正的细节之处在于:教师千方百计地在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自身语言、情绪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篇经典的作品配以教师优美的语言讲授,其本身的感染力会得到极大提升,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就教师的教学语言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细节。
1.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作品,广大师生都认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鲁迅曾经坦言:在他所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中,最为喜欢的就是孔乙己这一形象。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如下教学问题: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这个艺术典型?孔乙己究竟属于怎样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小说中到底如何精心刻画孔乙己的?许多悲剧故事往往让读者倏然泪下,但是阅读完《孔乙己》之后,眼泪都是往肚里流,心中有隐隐作痛的感觉,其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这一连串细节的提问,学生悬念顿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2.教学过程注意节奏
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但部分不够细心的教师往往忽略掉了,我们只有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才能给学生带来艺术性享受,才能高效地理解新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科学预设细节,确保环节流畅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尤其要对教学细节进行科学的预设,以便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仅要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归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后,又与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谋生。面对故乡影子的远离,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于是预设如下问题:说一说,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想一想,为什么不对故乡留恋呢?我在讲授这一段内容时,让学生通过“一说一想”,在拓宽创新思维空间的同时,学习兴趣也同步提升。有的学生认为,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故乡贫穷落后,人际关系也冷漠,所以不值得留恋;有的学生认为,“我”留恋,恨之切,
爱之深,爱到深处才说这樣的气话的……这些学生的观点鲜明,言之有理,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师生互动,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
三、瞄准学生反应,采取相应对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情。教师只有通过辨识学生的反应,才能科学判断学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定要抓住所有学生的反应细节,及时调整教学措施,使之更能适应学生需要。
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发现部分学生歧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对其无人可聊只能教小孩子写字、好吃懒做只能偷书和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等情节,感觉可笑滑稽。尤其在阅读到孔乙己死去了,许多学生对真正的凶手——丁举人不感到可恨,这是学生认识的误区。因此,我瞄准学生心灵上的扭曲情绪,循循善诱地让他们逐步掌握小说的内涵。同时,面对不少学生对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残废的伤害事件并无异议的情况,我作了如下假设:丁举人把偷书的孔乙己打断了腿,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假如丁举人不打断孔乙己的腿,孔乙己是否会饿死?丁举人在镇上很霸道,触犯了他,还有谁会请孔乙己去帮佣写字?结果很显然都是否定的。在故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丁举人虽然没有直接杀了孔乙己,但本质上属于杀害孔乙己的真正凶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辨别学生具体的反应,逐步加深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并产生起同情孔乙己的倾向,对丁举人之也深恶痛绝。
密切关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细节是提高学生鉴赏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细微之处来凸显自身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合理设置教学细节,顺势而为,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为实现构筑大课堂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元初级中学(226200)
一、注重言談举止,展示个人魅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外,更应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充分展示个人魅力,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和青睐,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会高涨起来。可见,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细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博闻强记、能说会道、文笔流畅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三个方面,但只属于基础,真正的细节之处在于:教师千方百计地在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自身语言、情绪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篇经典的作品配以教师优美的语言讲授,其本身的感染力会得到极大提升,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就教师的教学语言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细节。
1.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作品,广大师生都认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鲁迅曾经坦言:在他所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中,最为喜欢的就是孔乙己这一形象。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如下教学问题: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这个艺术典型?孔乙己究竟属于怎样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小说中到底如何精心刻画孔乙己的?许多悲剧故事往往让读者倏然泪下,但是阅读完《孔乙己》之后,眼泪都是往肚里流,心中有隐隐作痛的感觉,其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这一连串细节的提问,学生悬念顿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2.教学过程注意节奏
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但部分不够细心的教师往往忽略掉了,我们只有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才能给学生带来艺术性享受,才能高效地理解新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科学预设细节,确保环节流畅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尤其要对教学细节进行科学的预设,以便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仅要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归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后,又与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谋生。面对故乡影子的远离,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于是预设如下问题:说一说,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想一想,为什么不对故乡留恋呢?我在讲授这一段内容时,让学生通过“一说一想”,在拓宽创新思维空间的同时,学习兴趣也同步提升。有的学生认为,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故乡贫穷落后,人际关系也冷漠,所以不值得留恋;有的学生认为,“我”留恋,恨之切,
爱之深,爱到深处才说这樣的气话的……这些学生的观点鲜明,言之有理,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师生互动,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
三、瞄准学生反应,采取相应对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情。教师只有通过辨识学生的反应,才能科学判断学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定要抓住所有学生的反应细节,及时调整教学措施,使之更能适应学生需要。
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发现部分学生歧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对其无人可聊只能教小孩子写字、好吃懒做只能偷书和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等情节,感觉可笑滑稽。尤其在阅读到孔乙己死去了,许多学生对真正的凶手——丁举人不感到可恨,这是学生认识的误区。因此,我瞄准学生心灵上的扭曲情绪,循循善诱地让他们逐步掌握小说的内涵。同时,面对不少学生对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残废的伤害事件并无异议的情况,我作了如下假设:丁举人把偷书的孔乙己打断了腿,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假如丁举人不打断孔乙己的腿,孔乙己是否会饿死?丁举人在镇上很霸道,触犯了他,还有谁会请孔乙己去帮佣写字?结果很显然都是否定的。在故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丁举人虽然没有直接杀了孔乙己,但本质上属于杀害孔乙己的真正凶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辨别学生具体的反应,逐步加深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并产生起同情孔乙己的倾向,对丁举人之也深恶痛绝。
密切关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细节是提高学生鉴赏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细微之处来凸显自身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合理设置教学细节,顺势而为,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为实现构筑大课堂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元初级中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