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小细节构筑大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就能走出“围城”,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细节决定成败》是我国学者汪中求先生撰写的经典书籍,作者结合真实的事例阐述了细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从以下几方面抓住小细节,才能构筑大课堂。
  一、注重言談举止,展示个人魅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外,更应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充分展示个人魅力,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和青睐,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会高涨起来。可见,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细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博闻强记、能说会道、文笔流畅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三个方面,但只属于基础,真正的细节之处在于:教师千方百计地在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自身语言、情绪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篇经典的作品配以教师优美的语言讲授,其本身的感染力会得到极大提升,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就教师的教学语言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细节。
  1.灵活运用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选作品,广大师生都认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精神食粮,鲁迅曾经坦言:在他所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中,最为喜欢的就是孔乙己这一形象。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如下教学问题: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这个艺术典型?孔乙己究竟属于怎样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小说中到底如何精心刻画孔乙己的?许多悲剧故事往往让读者倏然泪下,但是阅读完《孔乙己》之后,眼泪都是往肚里流,心中有隐隐作痛的感觉,其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这一连串细节的提问,学生悬念顿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2.教学过程注意节奏
  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但部分不够细心的教师往往忽略掉了,我们只有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才能给学生带来艺术性享受,才能高效地理解新知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科学预设细节,确保环节流畅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尤其要对教学细节进行科学的预设,以便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不仅要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归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后,又与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谋生。面对故乡影子的远离,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于是预设如下问题:说一说,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想一想,为什么不对故乡留恋呢?我在讲授这一段内容时,让学生通过“一说一想”,在拓宽创新思维空间的同时,学习兴趣也同步提升。有的学生认为,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故乡贫穷落后,人际关系也冷漠,所以不值得留恋;有的学生认为,“我”留恋,恨之切,
  爱之深,爱到深处才说这樣的气话的……这些学生的观点鲜明,言之有理,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师生互动,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
  三、瞄准学生反应,采取相应对策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反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情。教师只有通过辨识学生的反应,才能科学判断学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定要抓住所有学生的反应细节,及时调整教学措施,使之更能适应学生需要。
  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发现部分学生歧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对其无人可聊只能教小孩子写字、好吃懒做只能偷书和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等情节,感觉可笑滑稽。尤其在阅读到孔乙己死去了,许多学生对真正的凶手——丁举人不感到可恨,这是学生认识的误区。因此,我瞄准学生心灵上的扭曲情绪,循循善诱地让他们逐步掌握小说的内涵。同时,面对不少学生对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残废的伤害事件并无异议的情况,我作了如下假设:丁举人把偷书的孔乙己打断了腿,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假如丁举人不打断孔乙己的腿,孔乙己是否会饿死?丁举人在镇上很霸道,触犯了他,还有谁会请孔乙己去帮佣写字?结果很显然都是否定的。在故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丁举人虽然没有直接杀了孔乙己,但本质上属于杀害孔乙己的真正凶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辨别学生具体的反应,逐步加深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并产生起同情孔乙己的倾向,对丁举人之也深恶痛绝。
  密切关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细节是提高学生鉴赏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细微之处来凸显自身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合理设置教学细节,顺势而为,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为实现构筑大课堂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元初级中学(226200)
其他文献
初中写作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和真实情感,摆脱“形而上”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写作向主动写作转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入网络资源能较好的满足现行教育对初中写作的要求。  一、激发创作欲望,释放真实个性  写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过多的束缚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若在写作中失去个性,就不能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网络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影像、图片,它们可以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在初中阶段,对语文教学活动有了新的要求。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动性强的特点,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感到生活氛围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以下,笔者将就语文生活化教学方式做简要介
期刊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与经验都比较欠缺,作业中的错漏也比较多。但他们又十分敏感,批评容易使他们感到紧张、焦虑。同时,他们也十分渴望独立,希望成年人能够承认、尊重他们的想法,获得平等的待遇。因此,在批改作业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中心,了解、尊重他们,缩小与他们的心理差距。同时,采用适合他们的多种方式进行批改,最终培养他们自批自改的能力,实现脱离老师进行自主批改语文作业的目
期刊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前“用教材教”的理念已被很多教师认同,但怎样“用教材教”,目前众说纷纭。就语文学科而言,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观仍有指导意义,它开启了“用教材教”的思路,需要我们首先认真地解读教材,思考怎样充分运用教材去掌握其本身包含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实现其认知价值。诚然,解读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第一步,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解读教材要解决两个问题
期刊
自主学习具有强烈的自为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除对他人的依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阶段,拥有了逐渐明显的独立性思维,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兴趣意识的持久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与此同时,随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逐渐增大,对内的自省与向外的体验需求也在日益扩张。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心理活动幅度的大小,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序地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从而为学生
期刊
“学讲”方式突出自主先学、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提高自主阅读的素养和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都值得探讨。下面,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紫藤萝瀑布》,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讲”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放下资料,培养自主学习
期刊
教学目标:  1.多角度的诗歌朗读训练;  2.感受诗人对平和洁净世界的渴盼。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味語言,于无疑处生疑,把握作者深层次情感,提升诗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甚缥缈陈列珍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书上标出朗读节奏,以及韵脚。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不读漏、不重复,停顿正确,力求流利。  教学过
期刊
情境教学意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者带领学生创设拥有足够情感色彩的,且包含形象特征的场景,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增强体验感,使之顺利地接受与理解教材内容,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扩充、能力得到建设。情境教学方法的中心要义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使之走向主动学习的境界。  以此为核心,可以归纳出情境教学法的几个特点,其一是在形象上比较鲜明,有助于学生亲近教材文本;其二是在情感
期刊
备课主要备什么呢?一般而言,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引導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备自己(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备教法(具体的教学方法)。  本文主要说备教材。  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应该具备两个身份:一是把自己看成教材的编辑,从编辑的角度把握教材的意图(包括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二是把自己当作学习的学生,从学生的
期刊
教学的技巧不在于教学方法多么的高超,而在于对学生的唤醒和鼓励。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让教师情感、学生情感、课文作者的情感融汇在一起才能达到最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渲染氛围,设计情景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就已经充分融入教学的气氛中,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丰富多彩的视频和图片以及幻灯片,提前为学生设计出生动的教学课堂情景,让教学毫无痕迹地植入。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