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跟爱一起走,田园铺锦绣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巧别致,寸土寸金”是苏州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田家炳初中”)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当天,如烟的雨丝飘落校园中,使小巧玲珑的田家炳初中别有一番景致。田家炳初中虽然面积不大,但内涵不浅。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课程基地”称号,并分别与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教育研究基地”“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在2016年的国家城调队满意度测评中,学校家长满意率高达98.4%,位列当时苏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第一。
  在一间办公室里——由于空间有限,黄裴莉同其他几位副校长的办公室连成一体——记者见到了校长黄裴莉。只见她高高的个子、大眼睛、高鼻梁,说话慢声细语,向下属交代任务都是一字一句,表达精准。她每布置一项任务,都要建一个群,把相关人员都拉上。用她的话说,建群的目的,一是透明,二是共享,三是便捷。谈及学校取得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黄裴莉道,田家炳初中传承田家炳先生“勤俭淳朴”的品格,以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志诚勤雅新时代田初中好少年为教育目标。同时,学校秉持“用生命影响生命,为每个孩子成长服务”的教育价值观,提出了交互滋养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校本化实践探索。
  以心换心,找准定位,找寻清新自然的“桃花源”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黄裴莉认为,教育要以心换心,以爱传爱,静待花开,真正为孩子们找到放飞心灵的“桃花源”。
  田家炳初中教师们的耐心为人称道。学校有一名学生小玉,走路时总是低着头、哈着腰,衣服脏兮兮的。原来,小玉的家庭比较复杂,爸爸嗜赌成性,妈妈离婚出走,小玉成了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教师杨海艳是小玉的成长向导,她悉心陪伴小玉,平时和她通过短信进行沟通,教她整理衣物、打理个人卫生,带她去大学参观,为她辅导功课。相伴一个月后,小玉在成长手册上写道:“终于有一个人看到我了。”在杨海艳的帮助下,小玉还如愿以偿学会了笛子吹奏。眼看小玉的情况慢慢变好,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她变得“反复”起来,她莫名地厌学,害怕进学校、讨厌进教室,一进教室就哭个不停。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陈学芳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辅导,并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科研技术成果——“AI减压赋能舱”运用到了疫情背景下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中。小玉向机器人尽情诉说自己的心思和痛苦,教师们也对她进行了全方位的辅导和调适。情况在悄然起着变化,小玉慢慢地敢走进教室、敢在操场练操,也能同教师和同学们谈笑了。现在,她已经以良好的成绩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在田家炳实验初中,像小玉这样获得“重生”的孩子不止一个。
  黄裴莉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探究非常有价值。学校是一个支持生命成长、创造美好人生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调适和保护,需要学校通过努力将孩子们引向和谐轻松、自然奔放的“桃花源”。
  为此,田家炳初中与苏州大学心理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创造了“AI减压赋能舱”智能机器人,以机器人替代咨询师,以虚拟现实和人工语音技术营造辅导场景,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生活、高效学习、快乐成长的教育心理环境。这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设计,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首家引入AI心理调适技术的学校。在田家炳初中这个“桃花源”“生命场”里,随处可见生命的互相影响。
  “桃花源里可耕田,家校协作并蒂莲”。学生有课可上,家长却没人教,只能凭模仿、凭感觉摸索与孩子的相处之道。针对这一问题,田家炳初中开设了家长成长课程,以满足正处于亲子沟通困惑中的初中生家庭最切实的需求。“教育即服务”,学校是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的场所。田家炳初中的家长成长课程基于“用真诚的心服务每一个家庭,用专业的知识引导家长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理念,根据家长服务中心和学生德育成长课程中梳理出来的家庭教育需求,通过孩子邀请家长来参加。学校将正对校门口的第一间教室作为“家长服务中心”,方便第一时间接洽家长,通过专业教师和社工分类解决家长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2011年起,学校摒弃用一场讲座满足家长不同需求的传统做法,转而为家长开设个性化小班辅导、体验互动式的成长课程。每期课程面向30位家长,授课导师是苏州市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社会工作者和高校研究者。幾年来,这些专家学者作为志愿者和幕后英雄,为课程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这一改革举措一经推出便受到家长们追捧:“花钱也买不到这样的课程!这些课程教会我发现最佳的沟通时机,弥合了我与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家长们纷纷表示,在课堂上学到了新方法,收到了育儿实效,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
  心有灵犀,一步到位,打造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2019年入学的小芳,对美术特别感兴趣,但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限制,没能系统学习。进入田家炳初中后,她选择了姑苏文化校本课程中的苏扇课程,学习国画。经过一年的学习,小芳的作品被选中做成扇面,展示在学校的姑苏文化长廊里。
  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发展、外来人员涌入,田家炳初中随迁子女比例高达78%。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如何提高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通识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和融入苏州?如何用优秀而具有包容性的地方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传承地域精神和地方认同?这些问题摆在学校面前。
  黄裴莉相信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与其花更多的精力去凿许多浅井,还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去凿一口深井。”为此,她提出了“一步到位,高开高走”的理念,以实现高远目标、接轨高端资源、创造高效课程。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田家炳初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了20多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姑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创设多元文化学习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文化融合。同时,通过文化引领和浸润,使学生了解姑苏文化,完成“新移民”到“新市民”的转变。   依循“课程开发—课程基地建设—课程文化建设”三步走的特色建设路径,学校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联合校外专家,建设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多维课程展示平台。在特色课程领域推行项目学习、融合学习、PBL等学习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的方式和思维;创新学生评价体系,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实物制作、作品展示、现场演示(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作为评价依据,同时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适当给出评价等级,重塑评价体系。
  凭借姑苏文化课程,2018年,田家炳初中作为入选苏州市首批课程基地中心校的唯一初中,与其他入选学校携手引领周边课程基地共同发展。2019年,课程入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心花绽放,争先夺位,追寻万里奔腾的“大草原”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关键是用精神影响生命。在田家炳初中领导和教师身上表现出的争先夺位、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感慨。他们像一群骏马奔驰在教育的“大草原”上,气势磅礴。
  作为归侨子女,黄裴莉始终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她于1998年被选为共青团全国十四大代表,在大会上,她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很快便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近30年在教育岗位上躬耕,无论是任职于十六中、景范中学,还是担任田家炳初中的校长,黄裴莉矢志不渝、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因为她认为,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一件值得人奋斗终身的崇高事业。
  2020年9月,三名已考上大学的孩子来到黄裴莉的办公室,向她表达感激之情。三个孩子中的小张来自安徽,几年前随父母来到苏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田家炳初中。学校接收了他。小张進入初中后在教师的影响下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而后顺利升入高中,最终考上了扬州大学。在黄裴莉看来,田家炳初中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和放飞生命的“大草原”。生命与生命交互滋养、彼此影响、互相成就,共创美好人生。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中层干部是各科室的领导,他们与校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较多,参与校园的管理工作细节,能够迅速落实校长的指令,使得各项工作高效运行、优质到位,更好地以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帮助学生成长。中层干部曹愔荃曾遇到一名父母离异的女孩,她耐心陪伴、倾听。当孩子忍不住伤感落泪时,她会将孩子搂在怀里,不停地告诉她,“我知道的,我懂你的”,用温情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每一位普通教师,都能够发挥创造力,争做学校教育教学的顶梁柱。冷美琴是一位英语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她的英语课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课、示范课;教师陈学芳刻苦钻研、用心思考,在心理教学上有了长足进步,获得“全国心理评优课一等奖”,她坚持使用的“AI减压赋能舱”累计帮助学生3000多人……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田家炳初中践行的交互滋养教育,遵循生命本真 ,敬畏个体尊严,在“桃花源”里寻找静谧,在“百花园”中品味芬芳 ,在“大草原”上纵横驰骋,营造了一方家校社和谐共育的美好教育生态。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周丽
其他文献
智慧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化数字产业等技术迅猛发展,智慧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热点。然而,智慧教育并非只和高精尖的技术、高大上的设施设备有关,真正的智慧教育是奔着发展人、成就人而去。技术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群体的智慧更是完善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家、校、社在教育领域分属不同的教育空间,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人都理应属于教育角色。依托信息技术,突破时
期刊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切入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以学校、家庭、社会为载体,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地域特点、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学校文化、师资状况、学生特点,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纲要,创生适应学校自身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课程架构及特色育人模
期刊
一百年来,科技创新空前辉煌,全球城市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我们正面临世界大变局中新形势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在这个历史阶段,回望,知道我们如何来;前瞻,则是思考我们往哪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 ,我们把目光切入到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于是,我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线上学科教学尚有前人探索,线上德育活动却无章可循。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教育共同场?如何将德育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天河一小”)打造了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美德教育、科学教育等主题为一体的天河一小“展翅课程”。课程立足三个理念:聚焦正面价值,感悟奋斗奉献的中国精神;关注社会生活,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实施学
期刊
这个世界上没有简简单单的成功可以慰藉心灵,只有扎扎实实的奋斗才能绽放生命之花。王永明是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一中的语文教师,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农村教育整整26年。王永明把“开放语文”当作自己毕生的教育追求。“从朦胧认知到逐步清晰,从实践探索到深刻理解,从理论创新到形成教学体系,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一群人携手前行,‘开放语文’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路,让我永远行走在语文教改的大道上,生命不息,探索不
期刊
王立,温州肯恩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为美国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校访问教授。从事功能高分子、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多年,先后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86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等论文350余篇。  2020年6月,教育部等
期刊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携手”是一项新兴事业,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科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对教学实践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需求不同。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使家庭教育发挥良好作用
期刊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可真正要读懂,把这句话做成学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陕西省西安市高新路小学校长史惠和她的团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高新路小学是一所办在小区里、成立仅两年的学校,可谓“藏在深闺人未识”。日前,记者来到这所学校,在校门前,远远就看到“健康、高尚、团结、快乐”八个大字。高挂在楼顶上的电子屏幕滚动着“三弯腰”的内容:看到师长一弯腰,看到纸屑
期刊
周德华,四川省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陶行知研究协会初中委员会副理事长,自贡市初中语文“周德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自贡市唯一的校长工作室——周德华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曾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全国研究型校长”“全国立德树人先进个人”“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四川省‘两基’先进个人”“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优秀校长”“四川省川派初中名校长”等多项称号。  “出世为
期刊
“学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本,学校教职工、家长、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作为治理主体,联合起来对学生问题进行共建、共管、共责,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非洲状况时首次使用“治理”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并不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