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全面实施。在党的十九大会议胜利召开后,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新历史时期下的又一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需求。鉴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供给侧改革在两年年多的实施中既取得丰硕成果,也存在一定瓶颈。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及其面临的困境,提出科学有效的创新发展方案。
关键词:新时期 供给侧改革 创新发展
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11月提出,于2016年在全国实行,其初衷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宝贵的要素资源,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市场出清。在多种举措的配合作用下,“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经济数据对比足以说明,从三个层面上看,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总体稳中向好、中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微观企业利润改善。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就如何深入推进做出如下具体阐述。
一、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创新经济发展活力的内在需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格局下,经济要素、时代背景、人民需求等因素不断更新,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创新经济发展活力的要求。首先,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可以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要素,推动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其次,传统粗放型经济产业的日益衰退,需要供给侧结构的创新来盘活经济流动,淘汰低能产业;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契合新的发展驱动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径。从“一带一路”的经济贸易发展,“亚投行”的合作运行,到2018年莫尔兹比港APEC会议,我国都已宣告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一方面,新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改革的动力基础,供给侧改革便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使经济发展受到增速和质量的双重要求,供给侧改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保障与发展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发展的决胜阶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进。首先,供给侧结构改革为“转型”注入动力,在改革中创新经济格局,转换经济动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力;其次,供给侧改革为“转变”提供政策架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粗放型经济,构建新的、低碳、环保、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最后,经济战略的发展重点应在资源配置、产能提升、供需平衡、产业升级等方面,供给侧改革“有力可施”。
二、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现阶段供给侧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有一些和初衷违背的地方,具体到人民生活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地产去库存导致一线及主要城市房价暴涨,资产泡沫化风险加大;(2)行政去产能叠加环保常态化,推动中上游产品价格上调,侵蚀下游利润;(3)去产能垄断使国有企业溢价显著,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出效应”;(4)“紧货币+强监管”组合加速金融去杠杆,加剧资本市场波动并暴露金融风险,金融违约事件接连发生;(5)金融强监管实行“一刀切”,企业融资环境恶化;(6)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力度加大,显性债务可控,隐性债务风险凸显;(7)降成本成效欠佳,实体企业成本依旧高企,市场活力未被有效激发。
三、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着力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要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阶段目标,以培育新经济为着力点,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1)政策引导新经济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有效、宽松适用的政策来引导市场经济向高层次、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发展;(2)化解产能过剩,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传统钢材、水泥等產能过剩的行业中,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集群,协调区域发展,使产业结构科学合理;(3)推动创新发展,构筑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改革的“东风”下,为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创造良好氛围,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让社会企业及高校学生融入“双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化解矛盾并注入动力。新时期的供给侧改革在于创新驱动,首先是培育新的经济体制,使改革有章可循并富有动力;其次是化解产能过剩,扩大内外需求;最后是创新发展,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回归供给侧改革的本源,提高供给制度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侧改革向市场化、法制化发展,形成新时期符合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贾秀芬.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J].商务必读,2018
[2]管清友.海外资源并购术·县级小厂何以改写全球格局[J].新财富,2018
[3]陈 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6
作者简介:何港归(1997—),男,汉族,浙江金华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王鹏程(1996—),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
关键词:新时期 供给侧改革 创新发展
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11月提出,于2016年在全国实行,其初衷是在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宝贵的要素资源,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市场出清。在多种举措的配合作用下,“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经济数据对比足以说明,从三个层面上看,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总体稳中向好、中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微观企业利润改善。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就如何深入推进做出如下具体阐述。
一、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创新经济发展活力的内在需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格局下,经济要素、时代背景、人民需求等因素不断更新,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创新经济发展活力的要求。首先,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可以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要素,推动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其次,传统粗放型经济产业的日益衰退,需要供给侧结构的创新来盘活经济流动,淘汰低能产业;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契合新的发展驱动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径。从“一带一路”的经济贸易发展,“亚投行”的合作运行,到2018年莫尔兹比港APEC会议,我国都已宣告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一方面,新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改革的动力基础,供给侧改革便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使经济发展受到增速和质量的双重要求,供给侧改革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保障与发展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发展的决胜阶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推进。首先,供给侧结构改革为“转型”注入动力,在改革中创新经济格局,转换经济动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力;其次,供给侧改革为“转变”提供政策架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粗放型经济,构建新的、低碳、环保、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最后,经济战略的发展重点应在资源配置、产能提升、供需平衡、产业升级等方面,供给侧改革“有力可施”。
二、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现阶段供给侧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有一些和初衷违背的地方,具体到人民生活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地产去库存导致一线及主要城市房价暴涨,资产泡沫化风险加大;(2)行政去产能叠加环保常态化,推动中上游产品价格上调,侵蚀下游利润;(3)去产能垄断使国有企业溢价显著,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出效应”;(4)“紧货币+强监管”组合加速金融去杠杆,加剧资本市场波动并暴露金融风险,金融违约事件接连发生;(5)金融强监管实行“一刀切”,企业融资环境恶化;(6)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力度加大,显性债务可控,隐性债务风险凸显;(7)降成本成效欠佳,实体企业成本依旧高企,市场活力未被有效激发。
三、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着力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要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阶段目标,以培育新经济为着力点,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1)政策引导新经济发展,助力供给侧结构改革。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有效、宽松适用的政策来引导市场经济向高层次、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发展;(2)化解产能过剩,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传统钢材、水泥等產能过剩的行业中,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集群,协调区域发展,使产业结构科学合理;(3)推动创新发展,构筑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改革的“东风”下,为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创造良好氛围,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让社会企业及高校学生融入“双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化解矛盾并注入动力。新时期的供给侧改革在于创新驱动,首先是培育新的经济体制,使改革有章可循并富有动力;其次是化解产能过剩,扩大内外需求;最后是创新发展,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回归供给侧改革的本源,提高供给制度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侧改革向市场化、法制化发展,形成新时期符合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贾秀芬.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研究[J].商务必读,2018
[2]管清友.海外资源并购术·县级小厂何以改写全球格局[J].新财富,2018
[3]陈 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6
作者简介:何港归(1997—),男,汉族,浙江金华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王鹏程(1996—),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本科,学生,宁波大红鹰学院,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