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凯恩斯认为,消费边际倾向递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要加大政府支出创造有效需求。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不仅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也会不足,结果就是滞胀,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熊彼特的理论对于进入发展瓶颈期的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长期的智慧。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印证了这一理论,随着中国凯恩斯式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日益递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需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熊彼特 创新 经济发展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人比凯恩斯更有才气、更精明,熊彼特则表现得平淡无奇,但他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这句话用到凯恩斯和熊彼特身上,真是无比的贴切。凯恩斯认为,消费边际倾向递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要加大政府支出以创造有效需求。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的话,不仅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也会不足,结果就是滞胀,所以,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
一、解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源自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熊彼特认为,阻碍创新的因素包括人的惯性或者说惰性,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还有既得利益者的掣肘等等。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从事“创造性破坏”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但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企业家赚钱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个人致富,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满足“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显然“个人实现”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需求,熊彼特认为的“企业家精神”包括三点:“首先,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其次,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最后,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单纯求利的資本家精神,这种对简单生理需求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背离了理性人的经济学基本假定,为整体的经济发展添加了未知但却有益的变数。
熊彼特把“企业家”与“资本家”分开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也非常符合现代公司制企业和信用市场的实际情况。现代资本市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马克思担心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为现在人人都可以在证券市场中购买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成为“资本家”,但是正真能够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优良业绩的却是企业家。熊彼特认为,企业的“创新”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经济仍然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保持“增长”,但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资源枯竭和萧条,直到有新的企业“创新”出现,经济才能继续发展。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熊彼特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后发国家,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大量的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这些行为对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并且是在众多领域同时发生的“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这种“后发优势”密切相关,这种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而产生的“创新”数目庞大,成果丰硕,成为中国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的国外的“创新”要素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后,盈利机会快速减少。当相当多的行业进入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此时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增长动力开始减弱,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因。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上。据相关统计报告,中国在2017年,投入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7606.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3%,中国用于研究的投资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最近十年间,中国的科技投入数、科研人员人数、科技出版物数量都快速增长,从绝对数量上已位居世界先列,中国的科研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壮大发展着。
前景虽然美好,但正如熊彼特的理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创新驱动发展,除了“创新”这一要素外,还需要的就是“企业家”这种无法量化的特殊要素。他们是创新行为的组织者,同样也是把创新投入到实际生产领域的组织者,这类人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增长的关键。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非凡、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熊彼特的建议虽然很好,但是具体的政策规划和理论实践还需要中国人自己的探索。我们可能正站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从经济的追赶者变为并驾齐驱者、甚至赶超者,但这样的未来道路并不平坦。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 易家详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1
[2]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
[3]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8
关键词:熊彼特 创新 经济发展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人比凯恩斯更有才气、更精明,熊彼特则表现得平淡无奇,但他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这句话用到凯恩斯和熊彼特身上,真是无比的贴切。凯恩斯认为,消费边际倾向递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要加大政府支出以创造有效需求。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的话,不仅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也会不足,结果就是滞胀,所以,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
一、解读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源自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熊彼特认为,阻碍创新的因素包括人的惯性或者说惰性,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还有既得利益者的掣肘等等。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从事“创造性破坏”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但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企业家赚钱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个人致富,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满足“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显然“个人实现”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需求,熊彼特认为的“企业家精神”包括三点:“首先,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其次,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最后,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了单纯求利的資本家精神,这种对简单生理需求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背离了理性人的经济学基本假定,为整体的经济发展添加了未知但却有益的变数。
熊彼特把“企业家”与“资本家”分开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也非常符合现代公司制企业和信用市场的实际情况。现代资本市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马克思担心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为现在人人都可以在证券市场中购买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成为“资本家”,但是正真能够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优良业绩的却是企业家。熊彼特认为,企业的“创新”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经济仍然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保持“增长”,但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资源枯竭和萧条,直到有新的企业“创新”出现,经济才能继续发展。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熊彼特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后发国家,改革开放后引入了大量的新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这些行为对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并且是在众多领域同时发生的“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这种“后发优势”密切相关,这种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而产生的“创新”数目庞大,成果丰硕,成为中国追赶式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的国外的“创新”要素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后,盈利机会快速减少。当相当多的行业进入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此时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增长动力开始减弱,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因。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上。据相关统计报告,中国在2017年,投入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7606.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3%,中国用于研究的投资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最近十年间,中国的科技投入数、科研人员人数、科技出版物数量都快速增长,从绝对数量上已位居世界先列,中国的科研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壮大发展着。
前景虽然美好,但正如熊彼特的理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创新驱动发展,除了“创新”这一要素外,还需要的就是“企业家”这种无法量化的特殊要素。他们是创新行为的组织者,同样也是把创新投入到实际生产领域的组织者,这类人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增长的关键。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非凡、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熊彼特的建议虽然很好,但是具体的政策规划和理论实践还需要中国人自己的探索。我们可能正站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从经济的追赶者变为并驾齐驱者、甚至赶超者,但这样的未来道路并不平坦。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 易家详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1
[2]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
[3]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