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常常被忽视。不少人认为朗读属于字词教学,没有必要在上面费时费力。其实新课程语文教学仍须注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训练与指导。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强了,学生说话自然会说得简明、流畅、连贯、有条理。学生经常朗读,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通常也比较强,另外,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现在,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上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体味文章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中学语文课本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受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四、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受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道,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诗歌时,如果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就能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和形象美。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仍要注意朗读训练。
顾晓斌,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强了,学生说话自然会说得简明、流畅、连贯、有条理。学生经常朗读,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通常也比较强,另外,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现在,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上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体味文章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中学语文课本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受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四、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受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道,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诗歌时,如果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就能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和形象美。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仍要注意朗读训练。
顾晓斌,教师,现居江苏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