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浪潮滚滚涌来,通过参加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注重自主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更新评价观念,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
参加高中新课程培训后,我猛然发现: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标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既符合现代教学理论,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一、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
过去,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管与被管的关系。现在,按照新课标之要求,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要营造一个易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左右的学生学习困难与压力过重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显然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对教师而言,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起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当然,所谓“宽松环境”并非是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应在营造这种环境时,让学生成为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二、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从“师本体系”转变为“生本体系”,即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师本体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革不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点进步,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三、由控制者转变为帮助者
从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控制者;如今,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所谓“控制者”,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完全是在教师的监督、控制之下,学生的学习范围仅仅限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题海”等。在这种行为的促使下,学生的成长是不健康的。
作为帮助者,教师的行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4.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引导者。所谓引导者,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领、启导而不是强制。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的场,引导全体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比如学习“浮力”课题时,要考虑:怎样用实验证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里受到浮力的作用?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法测定物体在液体里受到浮力的大小?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探论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悱”状态,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目标。
作为引导者,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的形成性。教的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贵在“问”,“好课应当学生发问很多”,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没有问题提出时结束”。
五、由仲裁者转变为促进者
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要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主性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现代教师,应自觉投入到教育科研的洪流之中,不断地磨练和打造自己,逐步踏上研究之道路。
参加高中新课程培训后,我猛然发现: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标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既符合现代教学理论,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一、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
过去,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管与被管的关系。现在,按照新课标之要求,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要营造一个易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左右的学生学习困难与压力过重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显然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对教师而言,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起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当然,所谓“宽松环境”并非是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应在营造这种环境时,让学生成为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二、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从“师本体系”转变为“生本体系”,即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师本体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革不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点进步,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三、由控制者转变为帮助者
从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控制者;如今,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所谓“控制者”,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完全是在教师的监督、控制之下,学生的学习范围仅仅限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题海”等。在这种行为的促使下,学生的成长是不健康的。
作为帮助者,教师的行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4.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引导者。所谓引导者,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领、启导而不是强制。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的场,引导全体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比如学习“浮力”课题时,要考虑:怎样用实验证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里受到浮力的作用?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法测定物体在液体里受到浮力的大小?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探论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悱”状态,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目标。
作为引导者,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的形成性。教的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贵在“问”,“好课应当学生发问很多”,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没有问题提出时结束”。
五、由仲裁者转变为促进者
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要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主性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现代教师,应自觉投入到教育科研的洪流之中,不断地磨练和打造自己,逐步踏上研究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