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新理念 新方法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浪潮滚滚涌来,通过参加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注重自主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更新评价观念,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
  参加高中新课程培训后,我猛然发现: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标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既符合现代教学理论,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一、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
  过去,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管与被管的关系。现在,按照新课标之要求,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要营造一个易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左右的学生学习困难与压力过重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显然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对教师而言,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起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当然,所谓“宽松环境”并非是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应在营造这种环境时,让学生成为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二、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从“师本体系”转变为“生本体系”,即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师本体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革不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点进步,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三、由控制者转变为帮助者
  从前,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控制者;如今,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帮助者。所谓“控制者”,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完全是在教师的监督、控制之下,学生的学习范围仅仅限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题海”等。在这种行为的促使下,学生的成长是不健康的。
  作为帮助者,教师的行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4.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引导者。所谓引导者,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领、启导而不是强制。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的场,引导全体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比如学习“浮力”课题时,要考虑:怎样用实验证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里受到浮力的作用?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浮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法测定物体在液体里受到浮力的大小?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探论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悱”状态,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目标。
  作为引导者,教师特别要注意教学的形成性。教的方式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强调理解而不是死记结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贵在“问”,“好课应当学生发问很多”,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没有问题提出时结束”。
  五、由仲裁者转变为促进者
  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要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主性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现代教师,应自觉投入到教育科研的洪流之中,不断地磨练和打造自己,逐步踏上研究之道路。
其他文献
《氧气和氧化》一节是《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氧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气体之一,他们知道动植物呼吸都需要氧气,这些氧气一般来自空气,它与我们始终是直接接触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因为他们没有留意或关注过氧气的这些应用。这使得他们对氧气的感觉是既熟悉又
期刊
道德教育是全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要融入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党开展青少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近年来,西固团区委、西固少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部署,始终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工作位置,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情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度的热情、充满期望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师生感情交融,并利用客观事物激发学生情感,发挥情感
期刊
【摘 要】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推力。语文教学应采用生动幽默的、富有激情的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激趣;采用合适的导语和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激趣;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环境激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激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激趣;语文课堂效率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中学生的意志控制能力较之成年人显欠缺,往往需要兴趣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才能形成稳定
期刊
课文(教材上的文章),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 “起步篇”,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保底线”。但学生对课文假阅读的现象已是非常普遍。据调查,不依凭教参教辅,能裸读(独立阅读)的,竟无一人。课文学习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唯一的答案已经存在,学习所要做的就是将答案从教参或教师那里吸收,然后在考试中准确无误地还原。  学生迷恋于教参,将自我尘封在教参的唯一之中,迷失在教参的结论与分析中,最终丧
期刊
上完《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后,我总在想,从教近二十年,使用过几套语文教材,感觉每一本语文课本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能从不同角度折射我们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增强语文素养,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圣的文化殿堂,走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语文世界。正因为如此,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编者用意,尊重作者和作品,立足文本,善待文本,那么一定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该如何
期刊
“万事开头难”,苏联作家高尔基在谈创作时曾说过:“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以极高的兴致投入到课堂学习,也应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特别关注的问题。语文课的导语,应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真正做到牵一发布动全身。  导语的设计因文体不同、教师个性差异等原因,其设计和运用也是各有不同的,
期刊
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着伟大。古人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可见,在素有礼仪之邦誉称的我国,教育好孩子是何等重要。  语文,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德育和美育功能。而亲情教育则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最佳方式。  亲情教育以与学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为起点,进而推己及人,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期刊
【案例描述】  《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是七年级下非常重要的探究实验,该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表所示: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却出现了与我预设不一样的情景。课上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行着实验,突然第2小组的同学喊到:“老师,我们A、B两试管怎么都变蓝啦?”,还没等我反应,第5小组的同学也喊起来,同学们愣住了。看着同学们失望的表情,我也假装“发懵”,说道:“老师也不清楚这是怎么了,你们先别急,好好研究研究,
期刊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因此,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新颖独特的导入,激发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  导入语就像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