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并检测其总胆汁酸、血清胆碱酯酶、清蛋白以及胆固醇水平,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汁酸水平更高,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肝功能检测结果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二者具有密切关联,而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可用于评估肝硬化病情进展程度。
【关键词】肝功能检测;肝硬化;血清
肝脏是人体重要脏器,担负着分解与合成物质的生理功能。在各类肝脏疾病中,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属慢性肝病,主要以弥漫性以及进行性损害为表现,对患者肝脏正常功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肝组织病理活检是肝硬化确诊的首选检测方法,同时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然而病理活检往往给患者造成难以耐受的痛苦,且具有局限性[1],因此临床多通过血液生化检测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肝硬化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51.4±5.2)岁。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2] 将入组患者分为三种类型如下:21例为Child A级,13例为Child B级,18例为Child C级。另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52.0±4.8)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嘱患者于受检当日清晨保持空腹,抽取静脉血样进行检测,所用检测仪器为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用试剂盒均为仪器配套产品。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胆固醇(CHO)、清蛋白(ALB)、总胆汁酸(TBA)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E)。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汁酸水平更高,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硬化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病例肝功能指标对比
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hild C级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Child A、B级病例,而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则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症,而我国由于肝炎人群基数较为庞大,相应的肝硬化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其属于进行性以及弥漫性肝损害疾病,大多数患者均属于肝炎后肝硬化,少数属于酒精性肝硬化[3]。本病患者缺乏特异性早期症状,病情进展至后期则可伴有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功能损害,晚期则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以及肿瘤病变等[4]。在人体各器官中,肝脏负责血清胆固醇的合成,并且承担了正常血浆中血清胆固醇供给量的60%~80%,而肝硬化患者多发肝功能障碍,其机体内血清胆固醇合成也受到影响[5]。病毒性肝炎持续性刺激与侵袭是导致肝硬化发生的一个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因素,患者体内胶原纤维合成进度加快,同时由于机体免疫不足无法杀灭HBV并将其排出,导致肝细胞受损以及结节性再生,此种情况下纤维组织持续增生,最终引发肝硬化。血清胆碱酯酶属于水解酶,其半衰期约为10d,同样由肝脏合成。肝脏一旦受損,则会导致机体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发生波动,因此通过血清胆碱酯酶指数检测可有效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可视为慢性肝病转归治疗的临床预测指标。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可用于评估肝脏蛋白质合成能力,肝细胞受损则会导致清蛋白合成受到影响。此外,肝脏在生理条件下对于胆汁酸代谢负荷较大,一旦出现肝细胞病变则会导致血清胆汁酸指数大幅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水平也可作为肝硬化病情诊断的一项评估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胆汁酸水平更高,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hild C级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Child A、B级病例,而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则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可通过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二者具有密切关联,而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可用于评估肝硬化病情进展程度,为后续诊治提供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谈振华,李江涛,谢平等.术后门静脉血栓高危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中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肝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2996-2998.
[2]佟静,王佳妮,王炳元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胃泌素17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4,(20):34-35.
[3]赫嵘,蒋力,张珂等.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人血白蛋白应用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1):11-14.
[4]禹亚彬,卞建民,顾殿华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及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改善[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10):729-733.
[5]罗子俨,秦锡虎,徐斌等.血清AFP-IgM复合物联合肝功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8):690-694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并检测其总胆汁酸、血清胆碱酯酶、清蛋白以及胆固醇水平,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汁酸水平更高,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肝功能检测结果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二者具有密切关联,而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可用于评估肝硬化病情进展程度。
【关键词】肝功能检测;肝硬化;血清
肝脏是人体重要脏器,担负着分解与合成物质的生理功能。在各类肝脏疾病中,肝硬化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属慢性肝病,主要以弥漫性以及进行性损害为表现,对患者肝脏正常功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肝组织病理活检是肝硬化确诊的首选检测方法,同时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然而病理活检往往给患者造成难以耐受的痛苦,且具有局限性[1],因此临床多通过血液生化检测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基于此,本文研究分析了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肝硬化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51.4±5.2)岁。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2] 将入组患者分为三种类型如下:21例为Child A级,13例为Child B级,18例为Child C级。另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52.0±4.8)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嘱患者于受检当日清晨保持空腹,抽取静脉血样进行检测,所用检测仪器为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用试剂盒均为仪器配套产品。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胆固醇(CHO)、清蛋白(ALB)、总胆汁酸(TBA)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E)。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胆汁酸水平更高,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硬化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病例肝功能指标对比
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hild C级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Child A、B级病例,而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则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症,而我国由于肝炎人群基数较为庞大,相应的肝硬化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其属于进行性以及弥漫性肝损害疾病,大多数患者均属于肝炎后肝硬化,少数属于酒精性肝硬化[3]。本病患者缺乏特异性早期症状,病情进展至后期则可伴有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功能损害,晚期则会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以及肿瘤病变等[4]。在人体各器官中,肝脏负责血清胆固醇的合成,并且承担了正常血浆中血清胆固醇供给量的60%~80%,而肝硬化患者多发肝功能障碍,其机体内血清胆固醇合成也受到影响[5]。病毒性肝炎持续性刺激与侵袭是导致肝硬化发生的一个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因素,患者体内胶原纤维合成进度加快,同时由于机体免疫不足无法杀灭HBV并将其排出,导致肝细胞受损以及结节性再生,此种情况下纤维组织持续增生,最终引发肝硬化。血清胆碱酯酶属于水解酶,其半衰期约为10d,同样由肝脏合成。肝脏一旦受損,则会导致机体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发生波动,因此通过血清胆碱酯酶指数检测可有效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可视为慢性肝病转归治疗的临床预测指标。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可用于评估肝脏蛋白质合成能力,肝细胞受损则会导致清蛋白合成受到影响。此外,肝脏在生理条件下对于胆汁酸代谢负荷较大,一旦出现肝细胞病变则会导致血清胆汁酸指数大幅升高,因此总胆汁酸水平也可作为肝硬化病情诊断的一项评估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胆汁酸水平更高,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hild C级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Child A、B级病例,而胆固醇、清蛋白以及血清胆碱酯指数则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可通过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二者具有密切关联,而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可用于评估肝硬化病情进展程度,为后续诊治提供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谈振华,李江涛,谢平等.术后门静脉血栓高危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中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肝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2996-2998.
[2]佟静,王佳妮,王炳元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胃泌素17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4,(20):34-35.
[3]赫嵘,蒋力,张珂等.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人血白蛋白应用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1):11-14.
[4]禹亚彬,卞建民,顾殿华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及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改善[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4,20(10):729-733.
[5]罗子俨,秦锡虎,徐斌等.血清AFP-IgM复合物联合肝功能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8):69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