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关键词】不同体位;产程;应用;研究进展
一直以来,产妇在各产程中的体位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产科医学的发展和产时服务模式的改变,产妇已从单一体位发展为多种体位相结合。目前常用体位有半卧位、蹲位、仰卧位、膀胱截石位和自由体位等。WHO于1996年[1]提出,自由体位分娩能使产妇更加舒适,有利于自然分娩,国外已有许多医院让产妇自主选择舒适的分娩体位分娩。我国学者对站立式体位、卧位、蹲位、手膝位、等新型分娩体位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探索,效果明显[2]。现就不同体位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体位在产程中的应用
一直以来,产妇进入临产后多采取传统体位——仰卧位,在第二、第三产程,多采取仰卧膀胱截石位,此卧位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普遍采用的分娩体位。此体位便于助产士观察产程、听胎心音和操作,也有利于显示手术视野,方便助产士在突发情况下的抢救。但长期临床应用发现此体位最不符合生理要求。长时间应用此体位易造成:第一产程时间延长、胎儿缺氧、难产机会和会阴侧切率增加、发生继发性宫缩乏力和胎儿窘迫的概率增加。但是,当产妇子宫收缩较强、胎儿较小时,为避免产程进展过快所致的产道损伤,可采用仰卧位分娩。分娩过程是艰苦的,主要是伴随着疼痛,寻找一个舒适的体位来缓解分娩疼痛引起了重视[3-4]。大量研究表明,在整个产程中应用不同体位更有助于产程进展。
2 不同体位在产程中的应用
聂津等[5]对360例初产妇开展了不同分娩体位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产程中应用不同体位可降低剖腹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产妇舒适度,减少产后出血。
2.1坐位 坐位使提肛肌向下及两侧扩展,胎儿纵轴与产轴相一致,胎先露下降,同时可缩短产程。坐位可以减少骨盆倾斜度,有利于胎头入盆和分娩机转顺利完成,胎儿容易娩出。此卧位也可以降低胎儿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降。缺点是不便于接生,且因胎头娩出过快易造成会阴裂伤。若分娩时间过长易致外阴水肿。
2.2蹲位 蹲位能更好的用子宫收缩、腹肌和肛提肌的收缩力使胎儿娩出,此卧位最符合生理。缺点是助产士操作不方便。此位也易造成急产,增加了产褥感染率和新生儿坠落伤亡率。因此,目前临床上蹲位分娩较少采用。
2.3侧卧位 侧卧位使胎儿重力方向正好与产道平面垂直,临产后,让枕横位或枕后位的孕妇取对侧卧位,能使已入盆的胎头退出骨盆,再随着有效的宫缩,重新以正常的胎方位入盆,但是,长时间的侧卧位也易致产妇疲劳,使产程延长。
2.4站立位 李晶等[6]对320例初产妇开展了站立式分娩体位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体位相比,站立位可增加骨盆出口径线,使胎位朝着最有利于分娩的枕前位方向旋转。使第二产程明显缩短23min,同时,增加了胎盘供血量,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
2.5屈腿半卧位 屈腿半卧位时产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约50°,产妇双手抱大腿或膝盖,配合宫缩用力[7]。张文[8]对300例初产妇进行屈腿半卧位与传统卧位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屈腿半卧位使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缩短26min,试验组顺产率为95%,比对照组高16%,在产后出血率、尿潴留、会阴肿痛、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这种体位也有利于助产士更好地保护产妇会阴[9-10],然而此体位易造成胎儿胎盘供血不足。由此可见,虽然此卧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2.6手膝位 手膝位是让产妇双膝着地(戴上护膝),身体向前倾屈,双手掌或者双拳着地支撑自己,膝下需放置垫子。研究[11]证实,此体位可减轻胎儿对产妇腰骶部压迫的疼痛感,方便医护人员进行阴道检查,有利于枕后位胎儿的旋转,增进产妇舒适感。
2.7自由体位 李新景[12]采用隨机对照实验将自由体位和仰卧位运用于初产妇的第二产程,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剖腹产率降低2.13%,第二产程时间缩短(21.28±3.31)min,产妇分娩满意度增加。
3 小结
综上所述,不同体位在分娩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也存在自身局限性。当然,产时自主体位选择应注重个性化,产程中注意补充营养和休息,密切观察先露下降及会阴情况,一旦胎头拨露即改变体位并准备接生。对有急产倾向、子宫收缩较强及胎儿较小的产妇,为避免产程进展过快所致产道损伤,宜采用仰卧位分娩。因此,如何在各产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体位的优势,减少其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探索出更为人性化、行之有效的正常分娩服务模式,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助产护理发展领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HO/FRH/MSM.Care in normal birth:a practical guide.1996[EB/OL].[2012-12-17].
[2]周肖郁,叶小青,黎佩兴,等.坐位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13):1164-1165
[3]荣利.孕妇在产程中采取不同体位对分娩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82-1484
[4]黄雪玉,钟惠章,梁满平等,产程不同阶段实施体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60-62
[5]聂津,解素勇.产程中不同分娩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5):65-67
[6]李晶,纪艳洁.立式位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25.
[7]Simkin P,Ancheta R.The Labor progress handbook[M].陈改婷,张宏玉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224-225
[8]张文.半卧位屈大腿法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分析[J].应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3):162
[9]李德霞.产程中体位疗法的临床意义[J].工企医刊,2010,23(3):43
[10罗庆平,郑玲,曾学燕.产妇第二产程,适时特殊体位分娩效果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12):1089
[11]任辉,常青,刘兴会,等.助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34-236.
[12]李新景.第二产程分阶段体位管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91.
【关键词】不同体位;产程;应用;研究进展
一直以来,产妇在各产程中的体位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产科医学的发展和产时服务模式的改变,产妇已从单一体位发展为多种体位相结合。目前常用体位有半卧位、蹲位、仰卧位、膀胱截石位和自由体位等。WHO于1996年[1]提出,自由体位分娩能使产妇更加舒适,有利于自然分娩,国外已有许多医院让产妇自主选择舒适的分娩体位分娩。我国学者对站立式体位、卧位、蹲位、手膝位、等新型分娩体位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探索,效果明显[2]。现就不同体位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体位在产程中的应用
一直以来,产妇进入临产后多采取传统体位——仰卧位,在第二、第三产程,多采取仰卧膀胱截石位,此卧位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普遍采用的分娩体位。此体位便于助产士观察产程、听胎心音和操作,也有利于显示手术视野,方便助产士在突发情况下的抢救。但长期临床应用发现此体位最不符合生理要求。长时间应用此体位易造成:第一产程时间延长、胎儿缺氧、难产机会和会阴侧切率增加、发生继发性宫缩乏力和胎儿窘迫的概率增加。但是,当产妇子宫收缩较强、胎儿较小时,为避免产程进展过快所致的产道损伤,可采用仰卧位分娩。分娩过程是艰苦的,主要是伴随着疼痛,寻找一个舒适的体位来缓解分娩疼痛引起了重视[3-4]。大量研究表明,在整个产程中应用不同体位更有助于产程进展。
2 不同体位在产程中的应用
聂津等[5]对360例初产妇开展了不同分娩体位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产程中应用不同体位可降低剖腹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产妇舒适度,减少产后出血。
2.1坐位 坐位使提肛肌向下及两侧扩展,胎儿纵轴与产轴相一致,胎先露下降,同时可缩短产程。坐位可以减少骨盆倾斜度,有利于胎头入盆和分娩机转顺利完成,胎儿容易娩出。此卧位也可以降低胎儿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降。缺点是不便于接生,且因胎头娩出过快易造成会阴裂伤。若分娩时间过长易致外阴水肿。
2.2蹲位 蹲位能更好的用子宫收缩、腹肌和肛提肌的收缩力使胎儿娩出,此卧位最符合生理。缺点是助产士操作不方便。此位也易造成急产,增加了产褥感染率和新生儿坠落伤亡率。因此,目前临床上蹲位分娩较少采用。
2.3侧卧位 侧卧位使胎儿重力方向正好与产道平面垂直,临产后,让枕横位或枕后位的孕妇取对侧卧位,能使已入盆的胎头退出骨盆,再随着有效的宫缩,重新以正常的胎方位入盆,但是,长时间的侧卧位也易致产妇疲劳,使产程延长。
2.4站立位 李晶等[6]对320例初产妇开展了站立式分娩体位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体位相比,站立位可增加骨盆出口径线,使胎位朝着最有利于分娩的枕前位方向旋转。使第二产程明显缩短23min,同时,增加了胎盘供血量,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
2.5屈腿半卧位 屈腿半卧位时产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约50°,产妇双手抱大腿或膝盖,配合宫缩用力[7]。张文[8]对300例初产妇进行屈腿半卧位与传统卧位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屈腿半卧位使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缩短26min,试验组顺产率为95%,比对照组高16%,在产后出血率、尿潴留、会阴肿痛、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这种体位也有利于助产士更好地保护产妇会阴[9-10],然而此体位易造成胎儿胎盘供血不足。由此可见,虽然此卧位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2.6手膝位 手膝位是让产妇双膝着地(戴上护膝),身体向前倾屈,双手掌或者双拳着地支撑自己,膝下需放置垫子。研究[11]证实,此体位可减轻胎儿对产妇腰骶部压迫的疼痛感,方便医护人员进行阴道检查,有利于枕后位胎儿的旋转,增进产妇舒适感。
2.7自由体位 李新景[12]采用隨机对照实验将自由体位和仰卧位运用于初产妇的第二产程,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剖腹产率降低2.13%,第二产程时间缩短(21.28±3.31)min,产妇分娩满意度增加。
3 小结
综上所述,不同体位在分娩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也存在自身局限性。当然,产时自主体位选择应注重个性化,产程中注意补充营养和休息,密切观察先露下降及会阴情况,一旦胎头拨露即改变体位并准备接生。对有急产倾向、子宫收缩较强及胎儿较小的产妇,为避免产程进展过快所致产道损伤,宜采用仰卧位分娩。因此,如何在各产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体位的优势,减少其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探索出更为人性化、行之有效的正常分娩服务模式,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助产护理发展领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HO/FRH/MSM.Care in normal birth:a practical guide.1996[EB/OL].[2012-12-17].
[2]周肖郁,叶小青,黎佩兴,等.坐位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13):1164-1165
[3]荣利.孕妇在产程中采取不同体位对分娩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2):1482-1484
[4]黄雪玉,钟惠章,梁满平等,产程不同阶段实施体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60-62
[5]聂津,解素勇.产程中不同分娩体位对分娩效果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5):65-67
[6]李晶,纪艳洁.立式位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25.
[7]Simkin P,Ancheta R.The Labor progress handbook[M].陈改婷,张宏玉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224-225
[8]张文.半卧位屈大腿法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分析[J].应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3):162
[9]李德霞.产程中体位疗法的临床意义[J].工企医刊,2010,23(3):43
[10罗庆平,郑玲,曾学燕.产妇第二产程,适时特殊体位分娩效果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12):1089
[11]任辉,常青,刘兴会,等.助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34-236.
[12]李新景.第二产程分阶段体位管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