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宁波市某社区18岁以上居民脑卒中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对卒中事件的识别能力。方法随机抽取宁波市鄞州区年龄18岁以上的社区居民546人,进行高血压、脑卒中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对不同人群进行对比。结果社区人群脑卒中的防治知识得分,男性为(41.03±13.92)分,女性为(37.94±14.2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文盲组与高中以上组得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健康人群得分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卒中危险因素认知上,“高血压”为79.23%,“高血脂”为51.36%、“吸烟饮酒”为49.25%,“糖尿病”为48.74%,“冠心病”为46.72%,“动脉硬化”为37.57%等。在院前卒中事件识别上,“正确识别”的占54.40%,“部分识别”的占37.36%,识别“完全错误”的为8.24%,患者人群和健康人群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波市某社区居民脑卒中的认知和识别能力普遍较低,脑卒中的防治知识有待提高。
[关键词]社区人群;脑卒中;知识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4_0312_03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如何有效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宁波市社区居民的脑血管病防治常识以及评估其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为今后开展脑血管病的社区防治提供参考,我们对宁波市某社区18岁以上居民进行了脑血管病防治常识的问卷调查,现将问卷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5月期间,我们把宁波市鄞州区联升社区居民纳入研究,根据居民楼门牌号随机抽样,对18岁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防治知识与院前卒中事件的问卷调查,完成问卷总计553份,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总有效率98.73%。
1.2调查问卷的内容和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健身习惯以及疾病史等。第二部分是高血压相关知识。第三部分是脑卒中防治知识。高血压、脑卒中知识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式[2],分为“非常不了解、不了解、无所谓、了解、非常了解”5个等级,分别计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得越好。对脑卒中的态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式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非常同意”5个等级,分别评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态度越积极。对脑卒中的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式分为“从来不、偶尔、有时、经常、一直”5个等级,分别计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相关行为越好。本研究所引用的“患者人群”系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卒中之一的人群。“健康人群”是指被调查时否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卒中的人群。
1.3问卷相关知识参考标准:高血压的参照标准为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所制定的诊断标准。脑卒中的知识参考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所制定的诊断预防知识[1,3,4]。
1.4质量控制:调查前进行问卷设计工作,在正式调查开始前对部分受访者进行预调查,修正问卷内容,使之内容全面,设计更合理,易操作,能较好地体现本次调查的目的。调查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对当天完成的问卷进行核查,保证问卷的质量,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实行双重录入和检错。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群一般情况:本次纳入的有效研究对象是546人,其中男259(47.44%)人,平均(46.27±11.72)岁,女287(52.56%)人,平均(44.35±9.36)岁;此次调查前已知患有高血压病58例(10.62%),患有糖尿病18例(3.29%),有脑卒中病史25例(4.58%),见表1。
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识别上,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认知度最高,79.23%的人认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他如“高血脂”为51.36%、“吸烟饮酒”为49.25%,“糖尿病”为48.74%,“冠心病”为46.72%,“年龄”为49.03%,“动脉硬化”为37.57%,认知度也相对较高;而对“性别”因素11.71%,“心理行为”因素11.74%,“天气环境”16.85%等危险因素认知度普遍较低。在脑卒中预防方面,控制高血压的认知度最高,控制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的认知度其次,饮食、心理行为改变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关于脑梗死的预防药物,只有2.05%的被调查者知晓脑梗死一线预防药物“阿司匹林”。在脑卒中的后遗症问题上,68.05%的人认为得了脑卒中后会留下后遗症。
2.3院前卒中事件识别情况:让被调查人群根据问卷所设计的各种常见临床症状做出判断,完全正确识别脑卒中事件的为54.40%,部分正确识别的占37.36%,识别完全错误的为8.24%,提示大多数人对脑卒中事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其中,各年龄组人群脑卒中事件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人群脑卒中事件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人群与健康人群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研究显示,18岁以上社区居民对高血压、脑卒中的防治知识普遍掌握不足,特别是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脑卒中的含义认知度很低,对脑卒中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不能正确理解脑卒中的含义,年轻人群尤为突出。大部分人群已经认识到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可以促进脑卒中的发生,但是对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心理因素、环境、饮食等因素的认知度并不高,提示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及脑卒中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脑卒中认知力度。这与周成业等[5]研究报道基本一致。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性格情绪、饮酒、高脂血症和职业等诸多危险因素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多数都是可以干预和预防的,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将有积极作用[1,3,6]。 本研究中大多数人群都认同测量血压及脑卒中早期预防的必要性,但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及心脏病等的得分较低,在日常行为和习惯上不够重视,发病才去咨询,不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还增加人力和物力负担。另外,曾经患病的人群,对高血压、脑卒中知识的得分相对比较高,在态度行为上也比较积极,这可能与其直接或间接受到医学知识的影响有关。本研究中,低龄组人群脑卒中知识平均得分并不比高龄组人群高,提示青年人群对脑卒中的认知也是不够的,更应该受到重视。我国青年人群脑卒中发病也在逐年增加,这与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7]。刘士礼等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高血压知识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8]。本研究中高血压、脑卒中知识得分越高的人群,对待高血压、脑卒中的态度就越积极,防治高血压、脑卒中的行为就越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高血压发病率的快速递增,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多数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预防保健知识,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3]。所以,加大脑血管病防治和宣传力度,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社区正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建立健全有效的社区预防模式和实施机制,全面开展社区预防,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与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2]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19(2):18-28.
[3]饶明俐.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周成业,邹长林,谷芙蓉,等.脑卒中病人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对照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6(3):217-219.
[6]潘东波,邹长林.温州市鹿城区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4):291-291.
[7]张淑青,包颖颖.131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218-220.
[8]刘士礼,冯玉军,吴士连,等.沂蒙山区高血压人群经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效果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2(2):99-101.
[9]郭吉平,黄久仪.脑卒中的社区预防[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6-157.
(收稿日期:2013_1_4)
[关键词]社区人群;脑卒中;知识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4_0312_03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如何有效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宁波市社区居民的脑血管病防治常识以及评估其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为今后开展脑血管病的社区防治提供参考,我们对宁波市某社区18岁以上居民进行了脑血管病防治常识的问卷调查,现将问卷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5月期间,我们把宁波市鄞州区联升社区居民纳入研究,根据居民楼门牌号随机抽样,对18岁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防治知识与院前卒中事件的问卷调查,完成问卷总计553份,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总有效率98.73%。
1.2调查问卷的内容和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健身习惯以及疾病史等。第二部分是高血压相关知识。第三部分是脑卒中防治知识。高血压、脑卒中知识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式[2],分为“非常不了解、不了解、无所谓、了解、非常了解”5个等级,分别计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得越好。对脑卒中的态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式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非常同意”5个等级,分别评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态度越积极。对脑卒中的行为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式分为“从来不、偶尔、有时、经常、一直”5个等级,分别计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相关行为越好。本研究所引用的“患者人群”系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卒中之一的人群。“健康人群”是指被调查时否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卒中的人群。
1.3问卷相关知识参考标准:高血压的参照标准为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所制定的诊断标准。脑卒中的知识参考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所制定的诊断预防知识[1,3,4]。
1.4质量控制:调查前进行问卷设计工作,在正式调查开始前对部分受访者进行预调查,修正问卷内容,使之内容全面,设计更合理,易操作,能较好地体现本次调查的目的。调查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对当天完成的问卷进行核查,保证问卷的质量,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实行双重录入和检错。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群一般情况:本次纳入的有效研究对象是546人,其中男259(47.44%)人,平均(46.27±11.72)岁,女287(52.56%)人,平均(44.35±9.36)岁;此次调查前已知患有高血压病58例(10.62%),患有糖尿病18例(3.29%),有脑卒中病史25例(4.58%),见表1。
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识别上,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认知度最高,79.23%的人认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他如“高血脂”为51.36%、“吸烟饮酒”为49.25%,“糖尿病”为48.74%,“冠心病”为46.72%,“年龄”为49.03%,“动脉硬化”为37.57%,认知度也相对较高;而对“性别”因素11.71%,“心理行为”因素11.74%,“天气环境”16.85%等危险因素认知度普遍较低。在脑卒中预防方面,控制高血压的认知度最高,控制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的认知度其次,饮食、心理行为改变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关于脑梗死的预防药物,只有2.05%的被调查者知晓脑梗死一线预防药物“阿司匹林”。在脑卒中的后遗症问题上,68.05%的人认为得了脑卒中后会留下后遗症。
2.3院前卒中事件识别情况:让被调查人群根据问卷所设计的各种常见临床症状做出判断,完全正确识别脑卒中事件的为54.40%,部分正确识别的占37.36%,识别完全错误的为8.24%,提示大多数人对脑卒中事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其中,各年龄组人群脑卒中事件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人群脑卒中事件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人群与健康人群识别正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研究显示,18岁以上社区居民对高血压、脑卒中的防治知识普遍掌握不足,特别是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脑卒中的含义认知度很低,对脑卒中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不能正确理解脑卒中的含义,年轻人群尤为突出。大部分人群已经认识到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可以促进脑卒中的发生,但是对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心理因素、环境、饮食等因素的认知度并不高,提示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及脑卒中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脑卒中认知力度。这与周成业等[5]研究报道基本一致。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性格情绪、饮酒、高脂血症和职业等诸多危险因素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多数都是可以干预和预防的,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将有积极作用[1,3,6]。 本研究中大多数人群都认同测量血压及脑卒中早期预防的必要性,但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及心脏病等的得分较低,在日常行为和习惯上不够重视,发病才去咨询,不仅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还增加人力和物力负担。另外,曾经患病的人群,对高血压、脑卒中知识的得分相对比较高,在态度行为上也比较积极,这可能与其直接或间接受到医学知识的影响有关。本研究中,低龄组人群脑卒中知识平均得分并不比高龄组人群高,提示青年人群对脑卒中的认知也是不够的,更应该受到重视。我国青年人群脑卒中发病也在逐年增加,这与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7]。刘士礼等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高血压知识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8]。本研究中高血压、脑卒中知识得分越高的人群,对待高血压、脑卒中的态度就越积极,防治高血压、脑卒中的行为就越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高血压发病率的快速递增,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多数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预防保健知识,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3]。所以,加大脑血管病防治和宣传力度,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社区正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建立健全有效的社区预防模式和实施机制,全面开展社区预防,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与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2]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19(2):18-28.
[3]饶明俐.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5]周成业,邹长林,谷芙蓉,等.脑卒中病人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对照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6(3):217-219.
[6]潘东波,邹长林.温州市鹿城区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4):291-291.
[7]张淑青,包颖颖.131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3):218-220.
[8]刘士礼,冯玉军,吴士连,等.沂蒙山区高血压人群经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效果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2(2):99-101.
[9]郭吉平,黄久仪.脑卒中的社区预防[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6-157.
(收稿日期:2013_1_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