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根据新理念的要求,充分理解旧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渗透“四式”,加强训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巧设“悬念式”问题激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时机,有目的地通过设置疑问造成悬念,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一上课就出示教具,一个圆柱形水桶,一盆水,一把米尺,学生看到教具时,个个很奇怪,这时我就说:“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水桶,一盆水,不论同学们倒多少水到桶里,只要告诉我这个圆柱水桶的底面半径或直径和水的高度,我就能很快就算出水桶里的水有多重。不信,试试看。”结果一一准确算出。这时,学生更好奇,这里面有什么“决窍”呢?这样引入新课。又如,学习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出示18、369、1773、975、6987这五个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或5整除,我接着问,谁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老师一看就知道这五个数都能被3整除,请每人选其中一个尝试,其中的奥秘明天我们学习,今晚自己先去探索一下吧!这样,不论是课前还是在课后,我巧设“悬念式”问题,让学生去猜,去看书,去查有关资料,去请教别人寻找有关的答案,在这种创新性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从而激发创新。
二、创设“实践式”操作引导创新
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创设学生动手、动脑的情境,通过实践来证明,学习新知,引導学生“走入”新思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操作,看谁发现得快而准。小组合作操作后得到:一组:我们用一根绳子围绕圆周长走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到。二组:我们将圆在纸上滚动一周,在纸上滚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通过不同的圆在滚动,并且将得到的周长与原圆的直径对比得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三组:我们通过实践,看书学到:求圆的周长只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了,用圆的直径乘一个固定值(圆周率)就可以求出周长。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将全班分为8个组,有5个组分别给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另3个小组,一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各一个,一组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各一个,让学生先组内操作,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组与组之间交流,看看发现什么?结果学生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明确 的意义。通过“实践式”的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还促使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新。
三、鼓励“求异式”问题诱发创新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保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同时,我也设置一些“障碍”使学生能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滋味。这样不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而且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一个人上山每小时走2千米,下山每小时走6千米,求他的平均速度。”许多同学不加思索就算出:(2+6)÷2=4(千米),有的同学却产生怀疑,我对提出的怀疑表示赞同,并鼓励学生由果塑因,启发学生用假设去验证,当发现刚才的的做法是错误时,诱发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小组合作议疑,很快就想出:(1+1)÷( + )=3(千米)。我对这种敢于创新的解法表示赞赏,并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质疑,敢于从多角度去寻求解答。如:教学“容积”后,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纸,要求学生用它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形无盖纸盒(厚度、粘贴处不计),做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有几种方法?如何设计才能使纸盒的容积最大?通过剪、拼、粘、算发现: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然后把其中一个正方形作盒底,另一个正方形则分成四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分别作长方体的侧面,纸盒容积最大。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增强创新
传统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练习,都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过程确定的一类。老师一般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我在设计练习时,摆脱传统数学习题的束缚,改造原有的习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完百分数的知识后,设计一道行程问题: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全程的20%,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还要几小时?学生分析题目后能沿不同的方向去考虑,寻求多种解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同学想出五种想法之多:900÷(900×20%÷3);3×[900÷(9×20%)];正比例:900∶X=900×20%∶3;1÷(20%÷3);3÷20%。又如,练习:一个长方体,底面边长5厘米,高3厘米,用刀切成相等的四小块,有几种切法?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五种简单的切法:纵向垂切3刀;按上面对边中点垂切2刀;按上面对角垂切2刀;横向平切3刀;先横后纵各一刀。其中第三种方法较佳,这样,设计“开放式”练习,训练了学生创造思维方式的灵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巧设“悬念式”问题,创设“实践式”操作,鼓励“求异式”问题,设计“开放式”练习,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一、巧设“悬念式”问题激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时机,有目的地通过设置疑问造成悬念,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一上课就出示教具,一个圆柱形水桶,一盆水,一把米尺,学生看到教具时,个个很奇怪,这时我就说:“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形水桶,一盆水,不论同学们倒多少水到桶里,只要告诉我这个圆柱水桶的底面半径或直径和水的高度,我就能很快就算出水桶里的水有多重。不信,试试看。”结果一一准确算出。这时,学生更好奇,这里面有什么“决窍”呢?这样引入新课。又如,学习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我出示18、369、1773、975、6987这五个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或5整除,我接着问,谁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老师一看就知道这五个数都能被3整除,请每人选其中一个尝试,其中的奥秘明天我们学习,今晚自己先去探索一下吧!这样,不论是课前还是在课后,我巧设“悬念式”问题,让学生去猜,去看书,去查有关资料,去请教别人寻找有关的答案,在这种创新性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从而激发创新。
二、创设“实践式”操作引导创新
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创设学生动手、动脑的情境,通过实践来证明,学习新知,引導学生“走入”新思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操作,看谁发现得快而准。小组合作操作后得到:一组:我们用一根绳子围绕圆周长走一周,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得到。二组:我们将圆在纸上滚动一周,在纸上滚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通过不同的圆在滚动,并且将得到的周长与原圆的直径对比得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三组:我们通过实践,看书学到:求圆的周长只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了,用圆的直径乘一个固定值(圆周率)就可以求出周长。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将全班分为8个组,有5个组分别给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另3个小组,一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各一个,一组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各一个,让学生先组内操作,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后,组与组之间交流,看看发现什么?结果学生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明确 的意义。通过“实践式”的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还促使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新。
三、鼓励“求异式”问题诱发创新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保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同时,我也设置一些“障碍”使学生能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滋味。这样不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而且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一个人上山每小时走2千米,下山每小时走6千米,求他的平均速度。”许多同学不加思索就算出:(2+6)÷2=4(千米),有的同学却产生怀疑,我对提出的怀疑表示赞同,并鼓励学生由果塑因,启发学生用假设去验证,当发现刚才的的做法是错误时,诱发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小组合作议疑,很快就想出:(1+1)÷( + )=3(千米)。我对这种敢于创新的解法表示赞赏,并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质疑,敢于从多角度去寻求解答。如:教学“容积”后,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纸,要求学生用它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形无盖纸盒(厚度、粘贴处不计),做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有几种方法?如何设计才能使纸盒的容积最大?通过剪、拼、粘、算发现: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然后把其中一个正方形作盒底,另一个正方形则分成四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分别作长方体的侧面,纸盒容积最大。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增强创新
传统数学教学中所出现的练习,都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过程确定的一类。老师一般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我在设计练习时,摆脱传统数学习题的束缚,改造原有的习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完百分数的知识后,设计一道行程问题: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全程的20%,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还要几小时?学生分析题目后能沿不同的方向去考虑,寻求多种解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同学想出五种想法之多:900÷(900×20%÷3);3×[900÷(9×20%)];正比例:900∶X=900×20%∶3;1÷(20%÷3);3÷20%。又如,练习:一个长方体,底面边长5厘米,高3厘米,用刀切成相等的四小块,有几种切法?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五种简单的切法:纵向垂切3刀;按上面对边中点垂切2刀;按上面对角垂切2刀;横向平切3刀;先横后纵各一刀。其中第三种方法较佳,这样,设计“开放式”练习,训练了学生创造思维方式的灵活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巧设“悬念式”问题,创设“实践式”操作,鼓励“求异式”问题,设计“开放式”练习,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