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成长性环保企业——凯迪电力
方光辉
起步
1992年春,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年仅32岁的陈义龙同我国电厂化学专业奠基人之一钟金昌教授激烈地讨论着:如何利用自己刚发明的新工艺和研制的新产品——燃煤电厂灰管及热力系统在线高效除垢剂,使现有的校办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管理体制的股份制企业。
带着创业的冲动和激情,陈义龙和另外几名电力学科的年轻人完善了不停运在线清洗技术。此项技术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燃煤电厂的大难题:当时的燃煤电厂输灰管道结垢后,不但要停产而且除垢效果很差。
北京中联动力化学公司看准了这些年轻人的实力,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凯迪科技开发公司等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成立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2月,凯迪电力悄然揭牌,陈义龙出任总经理。一年后,凯迪的系列高效清洗除垢剂、灰水阻垢剂产品,占领国内电力系统90%的市场,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奖。
1996年,公司注册资金由3060万元跃升5800万元,并相继成立6个控股子公司。
发展
1999年9月23日,凯迪电力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代码000939)。上市后,凯迪公司迅速向以环保为核心的产业转轨,致力于环保产业、新能源及电力工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主要经营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洁净煤燃烧技术及工程、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火力发电厂凝结水精处理工程、锅炉补给水工程、冲灰水及其回水除垢防垢工程的设计、成套、施工、安装、调试、培训等工程总承包业务。
2001—2003年的3年时间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由42299万元增长到90952万元,年均增长38%,业务利润由14219万元增长到17836万元,累计实现净利润24231万元,平均每年实现净利润8077万元。
(一)曲线发展国家支持的产业和技术不一定就是赚钱,但一定存在着很大的赚钱机会,公司以环保产品为概念,争取政策;以环保工程创利润,扩大市场;以工程总包,带动环保装备生产。
将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有限、拓展困难的产品盈利机会融入到系统工程承包,延伸了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增值空间,有效地形成技术和规模最大化、双赢化的局面。
(二)战略转型
集团公司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公司把产品开发与企业转型相结合,由生产型向工程型转变,从掌握一项初级脱硫技术,到利用募集资金加快、加深脱硫技术开发,最终实现向脱硫工程总承包的角色转换,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熟练的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从事脱硫产业的一家工程承包类型的专业化大公司。
凯迪电力从1999年9月上市至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1999-2000年期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以火力发电厂、水处理工程和计算机销售为主,其中水处理工程收入占主导地位。
2001—200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已经不见了计算机销售收入,同时水处理工程收入从2000年的1.71亿元骤降至2001年的7351万元,而洁净煤燃烧工程收入、烟气脱硫工程收入和污水治理工程收入開始大幅增加。其中,洁净煤燃烧工程收入一枝独秀,2001年与2002年洁净煤燃烧工程分别实现收入2亿元和3.95亿元,分别占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47.4%和71%。
2003年第一季季报,烟气脱硫工程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11%上升至43% ,而洁净煤燃烧工程的收入从上年末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1%下降至51%。
子公司着力打造核心生产力,凯迪系皱形初现。
全资子公司:武汉凯迪动力化学有限公司、 武汉凯迪测控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凯迪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凯迪环球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控股子公司:武汉凯迪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凯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京中电联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凯迪英泰计算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联凯迪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凯迪常青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武汉长凯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分宜凯迪发电有限公司、杭州华俊龙技术有限公司。
(三)股东设计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公司引入战略股东,产权变革与研发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等外取资源紧密结合。
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构成:
1.北京中联动力化学公司,原名北京中联动力化学技术实业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1380万股,占总股本的23.79%,主要经营电站水处理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其配套进口产品的销售。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是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该股东的加盟,代表着电力行业协会的支持,能尽快得到政策层面的信息。
3.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800万股,占总股本的13.79%,主要经营电力项目开发、运行、管理、技术咨询、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等业务。
4.洋浦新华能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505.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72%,注册资本1900万元,主要经营电力工业产品进出口业务。
5.江西省电业开发总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5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62%,该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经营电力开发、电力设备检修安装、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和安装、科技开发、咨询。
6.湖北省电力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3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该公司注册资本31500万元,主要经营电力生产及销售、电力建设、电力项目开发、电力设备制造。
7.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 现持有本公司股份3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该公司注册资本46211.5万元,主要经营水利电力生产建设所需的设备、材料的销售及进出口贸易。
8.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持有本公司股份4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28%,是隶属国家电力公司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已入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
9.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持有本公司股份3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注册资本2700万元,主营冶金、热电建筑工程勘测、设计、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咨询。
10.武汉经济技术市场发展中心,持有本公司股份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45%,是隶属于武汉市经济委员会从事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的事业法人单位。
11.西南电力设计院,持有本公司股份16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8%,是国家电力公司直属的从事电力工程与工业民用建筑勘测设计、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咨询单位。这些代表行业的技术权威,对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具有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市场资源的这些股东是公司宝贵的战略资源,是今后若干年内需要联合的战略伙伴、同盟,也是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四)高效团队
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专家化的决策层和高级管理人员队伍是凯迪公司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的基础。成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保障。环保企业的发展应该是通过以技术为先导,以资本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整合社会资源和环保产业链来实现的,以技术为先导,可以实现低成本经营,以资本为依托,可以实现产融结合,以服务为宗旨,可以实现市场规模。整合社会资源与环保产业链是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战略联盟的竞合关系。基本前提是自身的社会知名度高、企业市场品牌形象好、企业的经营规模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强、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企业的技术水平先进、企业的资本实力雄厚。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和知名的品牌形象,在形式上与技术、资本、服务等机构合作,以寻求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二阶段,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个集团下的控参股关系和同一个产业中的上下游关系。整合产业链,一是通过技术入股达到控股或参股;二是通过资本入股达到控股或参股。通过资产的重组或者联合,将技术、资本、服务等优势企业整合在一起,并以技术为先导、资本为依托、服务为宗旨。只有经过社会资源的整合,才能够发展整合环保产业链。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一种产权的整合,或者说是产融结合,是通过一种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将处于不同产业环节的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统一的资源调配过程中,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启示
(一)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行政资源整合成股东资源
产权变革及股份制改造与企业“资源外取战略”紧密结合,使公司原有资源效益快速放大。大力引进战略股东,是因为它们的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市场资源是公司的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公司在今后若干年内需要联合的战略伙伴、同盟,也是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二)主导企业、配套企业,上、中、下游企业,生产要素关联企业整合成集群
所谓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构成自发性企业群落,通过衍生、扩张、拓展为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之所以采取集群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因为它具备成本、创新、市场、扩张四个优势。
(三)把核心能力、核心业务、核心优势,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股权流动,不断吸引战略投资者企业的产权变革不仅仅是产权明晰,还包括产权结构合理化、产权流动化,公司的产权,不断分散、不断流动,使企业在国际视野和国际市场范围内生产经营,同时也要接受来自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监督;产权主体多元化,可集中多个股东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五)组织虚拟,形成规模优势
中小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专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虚拟公司模式与网络制组织模式,这种由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公司,易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具有灵活的经营优势。同时,虚拟公司能够动员众多的成员企业加盟,迅速融通巨额资金,综合成员企业各具优势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组成阵容强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力量,从而又具有整体经营的优势,可以取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达到能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效果。
(六)项目运作模式,快速产品、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发展模式,是借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业务、新定单等进行“项目”管理,待时机成熟后再“轉制”为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企业发展模式,既可以屏蔽外部风险,也可以增加企业的发展能力。
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并重 促进煤炭行业安全科技进步
黄声树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煤矿安全工程中心)是依托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以下简称重庆分院)建设的煤炭行业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在促进煤炭行业安全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建设后期,正是煤炭行业整体复苏及对煤矿安全技术和装备急需之时。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建立完善了符合行业和自身特点的、具有自我投入、自我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及时组织开发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利用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建成的研究转化条件进行产业化转化,大力开拓市场。把以系统集成(研究开发、灾害治理工艺技术、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工程咨询,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销售与市场服务为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成龙配套技术广泛服务于煤炭企业。既有力地促进了煤矿安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煤炭安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培育和壮大了安全产业,使安全产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职工 人均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同时,培养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综合性企业团队。实现了向工业安全技术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使煤矿安全工程中心进入了科研开发投入—优质的技术和产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更多的科研开发投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经济收入由建设期初(1997年)的4961万元增长到建设期末(2002年)的13058万元,增长163%;2004年实现总收入2.9亿元。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与运行,持续不断地为煤矿提供了成套工程化研究成果和高技术安全产品,适应了近几年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我国大、中、小型煤矿企业对安全技术与产品的迫切需求。研究开发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在国有煤矿的辐射面达95%以上,地方中小煤矿的辐射面达到了30—40%左右,市场占有率总体上达到25%左右。同时,又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分院的改革和发展,加速了向现代企业转制的步伐,使重庆分院步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了煤矿安全工程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转移为主要任务的建设目标,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在研究开发、国际合作、承担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技术推广与技术转移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绩。作为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煤矿安全工程中心自建立以来始终承担着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艰巨任务,并起到了领头羊作用。目前已研究出了完善的瓦斯、粉尘、爆炸、火灾、通风等成龙配套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提升了整个行业安全科技进步。
煤矿安全工程中心把科研开发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围绕煤炭行业安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研究,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主要目标。自2001年以来通过组织争取和承担国家有关部委科技计划项目、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大型煤炭企业横向科技项目,先后开发完成了5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取得煤矿瓦斯灾害防治、井下煤层气规模开发、矿井通风、粉尘防治、火灾防治及瓦斯煤尘爆炸防治等重大科研成果4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项。这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大部分通过煤矿安全工程中心进行成果转化,应用于淮南、平顶山、晋城、松藻、阳泉、西山等重点矿区,辐射到全国90%以上的国有煤矿,为推动煤矿安全状况的好转发挥了作用。
当前,为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国家和煤矿企业将投巨额资金加大安全技术、装备及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场急需大批煤矿灾害预防与监控技术装备。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继续支持下,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安全产业,以充分发挥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在煤炭安全行业的研究开发和中试转化基地作用。为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方光辉
起步
1992年春,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年仅32岁的陈义龙同我国电厂化学专业奠基人之一钟金昌教授激烈地讨论着:如何利用自己刚发明的新工艺和研制的新产品——燃煤电厂灰管及热力系统在线高效除垢剂,使现有的校办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管理体制的股份制企业。
带着创业的冲动和激情,陈义龙和另外几名电力学科的年轻人完善了不停运在线清洗技术。此项技术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燃煤电厂的大难题:当时的燃煤电厂输灰管道结垢后,不但要停产而且除垢效果很差。
北京中联动力化学公司看准了这些年轻人的实力,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凯迪科技开发公司等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成立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2月,凯迪电力悄然揭牌,陈义龙出任总经理。一年后,凯迪的系列高效清洗除垢剂、灰水阻垢剂产品,占领国内电力系统90%的市场,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奖。
1996年,公司注册资金由3060万元跃升5800万元,并相继成立6个控股子公司。
发展
1999年9月23日,凯迪电力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代码000939)。上市后,凯迪公司迅速向以环保为核心的产业转轨,致力于环保产业、新能源及电力工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主要经营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洁净煤燃烧技术及工程、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火力发电厂凝结水精处理工程、锅炉补给水工程、冲灰水及其回水除垢防垢工程的设计、成套、施工、安装、调试、培训等工程总承包业务。
2001—2003年的3年时间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由42299万元增长到90952万元,年均增长38%,业务利润由14219万元增长到17836万元,累计实现净利润24231万元,平均每年实现净利润8077万元。
(一)曲线发展国家支持的产业和技术不一定就是赚钱,但一定存在着很大的赚钱机会,公司以环保产品为概念,争取政策;以环保工程创利润,扩大市场;以工程总包,带动环保装备生产。
将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有限、拓展困难的产品盈利机会融入到系统工程承包,延伸了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增值空间,有效地形成技术和规模最大化、双赢化的局面。
(二)战略转型
集团公司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公司把产品开发与企业转型相结合,由生产型向工程型转变,从掌握一项初级脱硫技术,到利用募集资金加快、加深脱硫技术开发,最终实现向脱硫工程总承包的角色转换,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熟练的项目管理人员、主要从事脱硫产业的一家工程承包类型的专业化大公司。
凯迪电力从1999年9月上市至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1999-2000年期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以火力发电厂、水处理工程和计算机销售为主,其中水处理工程收入占主导地位。
2001—200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已经不见了计算机销售收入,同时水处理工程收入从2000年的1.71亿元骤降至2001年的7351万元,而洁净煤燃烧工程收入、烟气脱硫工程收入和污水治理工程收入開始大幅增加。其中,洁净煤燃烧工程收入一枝独秀,2001年与2002年洁净煤燃烧工程分别实现收入2亿元和3.95亿元,分别占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47.4%和71%。
2003年第一季季报,烟气脱硫工程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11%上升至43% ,而洁净煤燃烧工程的收入从上年末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1%下降至51%。
子公司着力打造核心生产力,凯迪系皱形初现。
全资子公司:武汉凯迪动力化学有限公司、 武汉凯迪测控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凯迪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凯迪环球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控股子公司:武汉凯迪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凯迪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南京中电联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凯迪英泰计算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联凯迪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凯迪常青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武汉长凯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分宜凯迪发电有限公司、杭州华俊龙技术有限公司。
(三)股东设计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公司引入战略股东,产权变革与研发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等外取资源紧密结合。
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构成:
1.北京中联动力化学公司,原名北京中联动力化学技术实业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1380万股,占总股本的23.79%,主要经营电站水处理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其配套进口产品的销售。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是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该股东的加盟,代表着电力行业协会的支持,能尽快得到政策层面的信息。
3.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800万股,占总股本的13.79%,主要经营电力项目开发、运行、管理、技术咨询、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等业务。
4.洋浦新华能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505.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72%,注册资本1900万元,主要经营电力工业产品进出口业务。
5.江西省电业开发总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5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62%,该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经营电力开发、电力设备检修安装、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和安装、科技开发、咨询。
6.湖北省电力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3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该公司注册资本31500万元,主要经营电力生产及销售、电力建设、电力项目开发、电力设备制造。
7.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 现持有本公司股份3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该公司注册资本46211.5万元,主要经营水利电力生产建设所需的设备、材料的销售及进出口贸易。
8.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持有本公司股份4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28%,是隶属国家电力公司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已入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
9.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持有本公司股份3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注册资本2700万元,主营冶金、热电建筑工程勘测、设计、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咨询。
10.武汉经济技术市场发展中心,持有本公司股份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45%,是隶属于武汉市经济委员会从事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的事业法人单位。
11.西南电力设计院,持有本公司股份16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8%,是国家电力公司直属的从事电力工程与工业民用建筑勘测设计、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咨询单位。这些代表行业的技术权威,对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具有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市场资源的这些股东是公司宝贵的战略资源,是今后若干年内需要联合的战略伙伴、同盟,也是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四)高效团队
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专家化的决策层和高级管理人员队伍是凯迪公司形成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的基础。成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保障。环保企业的发展应该是通过以技术为先导,以资本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整合社会资源和环保产业链来实现的,以技术为先导,可以实现低成本经营,以资本为依托,可以实现产融结合,以服务为宗旨,可以实现市场规模。整合社会资源与环保产业链是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战略联盟的竞合关系。基本前提是自身的社会知名度高、企业市场品牌形象好、企业的经营规模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强、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企业的技术水平先进、企业的资本实力雄厚。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和知名的品牌形象,在形式上与技术、资本、服务等机构合作,以寻求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二阶段,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个集团下的控参股关系和同一个产业中的上下游关系。整合产业链,一是通过技术入股达到控股或参股;二是通过资本入股达到控股或参股。通过资产的重组或者联合,将技术、资本、服务等优势企业整合在一起,并以技术为先导、资本为依托、服务为宗旨。只有经过社会资源的整合,才能够发展整合环保产业链。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一种产权的整合,或者说是产融结合,是通过一种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将处于不同产业环节的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统一的资源调配过程中,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启示
(一)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行政资源整合成股东资源
产权变革及股份制改造与企业“资源外取战略”紧密结合,使公司原有资源效益快速放大。大力引进战略股东,是因为它们的研发能力、资金实力、市场资源是公司的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公司在今后若干年内需要联合的战略伙伴、同盟,也是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二)主导企业、配套企业,上、中、下游企业,生产要素关联企业整合成集群
所谓企业集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构成自发性企业群落,通过衍生、扩张、拓展为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调查发现,中小企业之所以采取集群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因为它具备成本、创新、市场、扩张四个优势。
(三)把核心能力、核心业务、核心优势,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股权流动,不断吸引战略投资者企业的产权变革不仅仅是产权明晰,还包括产权结构合理化、产权流动化,公司的产权,不断分散、不断流动,使企业在国际视野和国际市场范围内生产经营,同时也要接受来自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监督;产权主体多元化,可集中多个股东的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五)组织虚拟,形成规模优势
中小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专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虚拟公司模式与网络制组织模式,这种由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公司,易于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具有灵活的经营优势。同时,虚拟公司能够动员众多的成员企业加盟,迅速融通巨额资金,综合成员企业各具优势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组成阵容强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力量,从而又具有整体经营的优势,可以取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达到能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效果。
(六)项目运作模式,快速产品、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发展模式,是借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业务、新定单等进行“项目”管理,待时机成熟后再“轉制”为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企业发展模式,既可以屏蔽外部风险,也可以增加企业的发展能力。
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并重 促进煤炭行业安全科技进步
黄声树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煤矿安全工程中心)是依托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以下简称重庆分院)建设的煤炭行业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在促进煤炭行业安全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建设后期,正是煤炭行业整体复苏及对煤矿安全技术和装备急需之时。我们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建立完善了符合行业和自身特点的、具有自我投入、自我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及时组织开发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利用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建成的研究转化条件进行产业化转化,大力开拓市场。把以系统集成(研究开发、灾害治理工艺技术、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工程咨询,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销售与市场服务为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成龙配套技术广泛服务于煤炭企业。既有力地促进了煤矿安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煤炭安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培育和壮大了安全产业,使安全产业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职工 人均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同时,培养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综合性企业团队。实现了向工业安全技术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使煤矿安全工程中心进入了科研开发投入—优质的技术和产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更多的科研开发投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经济收入由建设期初(1997年)的4961万元增长到建设期末(2002年)的13058万元,增长163%;2004年实现总收入2.9亿元。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与运行,持续不断地为煤矿提供了成套工程化研究成果和高技术安全产品,适应了近几年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我国大、中、小型煤矿企业对安全技术与产品的迫切需求。研究开发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在国有煤矿的辐射面达95%以上,地方中小煤矿的辐射面达到了30—40%左右,市场占有率总体上达到25%左右。同时,又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分院的改革和发展,加速了向现代企业转制的步伐,使重庆分院步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了煤矿安全工程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转移为主要任务的建设目标,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在研究开发、国际合作、承担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技术推广与技术转移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绩。作为我国煤矿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煤矿安全工程中心自建立以来始终承担着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艰巨任务,并起到了领头羊作用。目前已研究出了完善的瓦斯、粉尘、爆炸、火灾、通风等成龙配套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提升了整个行业安全科技进步。
煤矿安全工程中心把科研开发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围绕煤炭行业安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研究,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主要目标。自2001年以来通过组织争取和承担国家有关部委科技计划项目、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大型煤炭企业横向科技项目,先后开发完成了5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取得煤矿瓦斯灾害防治、井下煤层气规模开发、矿井通风、粉尘防治、火灾防治及瓦斯煤尘爆炸防治等重大科研成果4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项。这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大部分通过煤矿安全工程中心进行成果转化,应用于淮南、平顶山、晋城、松藻、阳泉、西山等重点矿区,辐射到全国90%以上的国有煤矿,为推动煤矿安全状况的好转发挥了作用。
当前,为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国家和煤矿企业将投巨额资金加大安全技术、装备及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场急需大批煤矿灾害预防与监控技术装备。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继续支持下,强化科技创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安全产业,以充分发挥煤矿安全工程中心在煤炭安全行业的研究开发和中试转化基地作用。为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