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研处,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远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湖南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美术项目进行一个综合的介绍,对其发源地,入选国家级传统美术名录情况、目前传承情况,项目特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湖南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代表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传统美术51项,湖南省有四项入列,分别是滩头木版年画、湘绣、隆回县花瑶挑花、宝庆竹刻。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传统美术16项,湖南省有两项入列,分别是溆浦县花瑶挑花和剪纸(踏虎凿花)。本文针对湖南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代表性项目进行综合介绍,对其发源地,入选国家级传统美术名录情况、目前传承情况,项目特点等进行阐述。
一.滩头木版年画
滩头地处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元末明初的时候设的镇,始称“楚南滩镇”。此地民风古朴淳厚,习俗独特,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画街,手工业非常的发达。在滩头年画《老鼠娶亲》的画上就刻有“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的字样,称楚南而不称湖南,可见此为明代所产无疑。
滩头木版年画在湖湘地区文化下有着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其造型古拙、夸张,富于个性,立意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色彩艳丽、润泽,具有独到的湘楚“辣味”,成品整体具有浮雕效果。形态古朴中透着清新,阳刚中兼具阴柔,大气中蕴含细腻,通俗而不低俗,粗放而不粗野,古老而不原始,它比其它地區的民间绘画更显单纯而率直,鲜明而强烈。年画的创作题材内容分为吉祥图案、神像和戏文故事三大类,它从造纸原料选择、纸张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要经过20多道工序。
二.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可称为“有色皆备”。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三.花瑶挑花
花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溆浦、隆回两县接壤地,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花瑶挑花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花瑶挑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有上千种之多。主体图案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以蛇、龙、鹰、虎、狮最为常见。二是植物类,以花草树木为主;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类,主要表现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的“对歌定情”、“ 打蹈成婚”等。
挑花被称为一部穿在花瑶人身上的史书。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起。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今天花瑶女子的服饰正好相同: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在她们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和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除筒裙后片以外,其他地方一般是彩绣。筒裙后片则是在藏青色的直纹面布上用白线挑出各种图案。由于筒裙后片面积较大,大小一般长10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之间,故其挑花图案题材最丰富,主题最突出,反映的文化意识也最鲜明,是花瑶挑花中的精华。
四.宝庆竹刻
宝庆,即今湖南省邵阳市,地处湘西南,盛产楠竹。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宝庆竹刻,以刀代笔,刀简意骇,疏密有致,线条极具金石韵味。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将竹子去青去節,剥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
竹簧雕刻操作简便,便于平面和立体运刀,突破了传统竹刻工艺受圆竹材质的限制,拓展了宝庆竹刻的表现题材。雕刻技艺种类齐全,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20余种。翻簧竹刻替代传统的竹青雕刻和竹蔸雕刻,成为宝庆竹刻的主要产品。
五.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该县踏虎村而得名。踏虎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纹样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凿工精巧,风格灵秀,泸溪踏虎乡黄靠天的凿纸最负盛名,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两千多年来,踏虎凿花艺术经历了由“剪”到“凿”的漫长发展过程,形成了平和实用,线条流畅,细腻甜美的独特艺术风格。 以踏虎为中心的苗族群居地区,凿花艺术代代相传,民间艺人们以此为生,凿花卖花,走乡串寨,服务群众。使凿花艺术这支奇葩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内。
【摘要】: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远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湖南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美术项目进行一个综合的介绍,对其发源地,入选国家级传统美术名录情况、目前传承情况,项目特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湖南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代表性名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传统美术51项,湖南省有四项入列,分别是滩头木版年画、湘绣、隆回县花瑶挑花、宝庆竹刻。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其中传统美术16项,湖南省有两项入列,分别是溆浦县花瑶挑花和剪纸(踏虎凿花)。本文针对湖南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代表性项目进行综合介绍,对其发源地,入选国家级传统美术名录情况、目前传承情况,项目特点等进行阐述。
一.滩头木版年画
滩头地处湖南省隆回县东南部,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元末明初的时候设的镇,始称“楚南滩镇”。此地民风古朴淳厚,习俗独特,历史上曾出现过造纸村,雕刻村,色纸、花纸、香粉纸巷和年画街,手工业非常的发达。在滩头年画《老鼠娶亲》的画上就刻有“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的字样,称楚南而不称湖南,可见此为明代所产无疑。
滩头木版年画在湖湘地区文化下有着浓郁的楚南地方特色,其造型古拙、夸张,富于个性,立意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色彩艳丽、润泽,具有独到的湘楚“辣味”,成品整体具有浮雕效果。形态古朴中透着清新,阳刚中兼具阴柔,大气中蕴含细腻,通俗而不低俗,粗放而不粗野,古老而不原始,它比其它地區的民间绘画更显单纯而率直,鲜明而强烈。年画的创作题材内容分为吉祥图案、神像和戏文故事三大类,它从造纸原料选择、纸张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要经过20多道工序。
二.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可称为“有色皆备”。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三.花瑶挑花
花瑶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溆浦、隆回两县接壤地,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花瑶挑花不用描绘设计,也不用模具做刺绣架,全凭挑花女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构图和对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经纬线进行徒手操作。花瑶挑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有上千种之多。主体图案的题材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以蛇、龙、鹰、虎、狮最为常见。二是植物类,以花草树木为主;三是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类,主要表现瑶族先祖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类,如反映花瑶传统习俗的“对歌定情”、“ 打蹈成婚”等。
挑花被称为一部穿在花瑶人身上的史书。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起。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今天花瑶女子的服饰正好相同: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在她们的头巾、衣领、裙口、绑腿、小孩背带和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除筒裙后片以外,其他地方一般是彩绣。筒裙后片则是在藏青色的直纹面布上用白线挑出各种图案。由于筒裙后片面积较大,大小一般长10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之间,故其挑花图案题材最丰富,主题最突出,反映的文化意识也最鲜明,是花瑶挑花中的精华。
四.宝庆竹刻
宝庆,即今湖南省邵阳市,地处湘西南,盛产楠竹。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宝庆竹刻,以刀代笔,刀简意骇,疏密有致,线条极具金石韵味。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将竹子去青去節,剥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
竹簧雕刻操作简便,便于平面和立体运刀,突破了传统竹刻工艺受圆竹材质的限制,拓展了宝庆竹刻的表现题材。雕刻技艺种类齐全,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20余种。翻簧竹刻替代传统的竹青雕刻和竹蔸雕刻,成为宝庆竹刻的主要产品。
五.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起源于该县踏虎村而得名。踏虎凿花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纹样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凿工精巧,风格灵秀,泸溪踏虎乡黄靠天的凿纸最负盛名,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两千多年来,踏虎凿花艺术经历了由“剪”到“凿”的漫长发展过程,形成了平和实用,线条流畅,细腻甜美的独特艺术风格。 以踏虎为中心的苗族群居地区,凿花艺术代代相传,民间艺人们以此为生,凿花卖花,走乡串寨,服务群众。使凿花艺术这支奇葩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