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语文性,彰显语文自身的魔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实践教学经验,立足于大数据技术背景,就如何提高课堂语文性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此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初中语文;语文性;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常态阶段,初中语文课程在不断推进改革过程中,“人文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围绕如何构建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但是语文课本的 “语文性”被忽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提升语文课堂语文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大数据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大数据又被称之为巨量资料,大数据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并不局限在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通过有效的策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
语文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实践调查目前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过程枯燥、教师教学效率低下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等。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強调“人文”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就实效性而言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人文性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本的本质特点;二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待提高,不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语文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性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在实践中语文课堂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实现二者的本质融合。
二、利用大数据提高课堂语文性的策略
所谓“语文性”,是指在富有情感的课堂情境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内化知识,让学生体验到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通过实践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提升整体语文素养。实践证明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地体现出课堂语文性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帮助教师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课堂教学难点,可以为教师提供准确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化。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课堂真实情境
语文课堂,应该是栖息着无限诗意的课堂。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仅靠语文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又怎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与精髓呢?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营造富有情感的真实情境。如在教授《阿里山纪行》时,利用歌曲《高山青》进行导入,美妙的旋律和歌词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哼唱起来,再配以阿里山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去文中一览阿里山优美风景的兴趣。再如在《汉字专题》的教学时,利用网络技术将汉字的演变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远比拿着课本单纯的讲授要更有效果。可见,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相当于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引发情感共鸣。
(二)利用大数据剖析作品言语魅力
要体现课堂的“语文性”,就必须立足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感觉抽象、难懂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意象,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应用大数据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能化难为易,而且能够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借助大数据,让学生细细观察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画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简单回答林冲一棒把洪教头打得摔出去。于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文本比较,哪些词用得准确。一经比较,学生体会到“一退”“一扫”把林冲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剖析了作品的言语魅力,感受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无疑是对课堂语文性的一种提升。
(三)利用大数据凸显学生个性阅读
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多样化,信息量也空前丰富,实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向大数据时代的新思维方式转变,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式。“个性化阅读”成为趋势,个性化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记,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在网络环境中选择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所以班上的学生看的不仅是本学期的推荐书目《鲁滨逊漂流记》了,他们的阅读已经延伸到丹尼尔·迪福的系列小说《鲁滨逊的沉思集》《辛格尔顿船长》等。班级里还经常开展阅读会,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自制课件,交流阅读心得,书写阅读笔记,每期制作电子阅读小报。“大数据”无时无刻不在充实着我们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的过程。
(四)利用大数据实现课堂多元拓展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封闭课堂”学习方式向“多元网络媒体开放世界”学习方式变革。传统课堂的交流对象、活动范围和学习内容受限,而大数据技术则为语文课堂多元拓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得到无限信息,优质资源的共享,走进与他人、与小组协作的学习中来。如在教《曹刿论战》前,我在班级群里发布诸如“庄公有无远谋?”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探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交流沟通、挖掘文本,辩论得精彩,理由充分,兴趣盎然。又如《黔之驴》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将《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在拓展延伸环节中供学生学习,收获颇丰。又如在教授泰格特的《窗》时,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去查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并与课文《窗》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短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利用“大数据”这个庞大的开放数据,为语文课堂打开一个明亮的世界,彰显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三、结语
利用大数据提升课堂语文性的重要因素就是要让教师树立较强的大数据思维意识,只有教师树立了大数据思维意识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熟练应用大数据技术。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要将大数据与语文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课堂语文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应用大数据工具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新常态发展。实现初中课堂语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生命素养的基础。大数据是提高课堂语文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作为教师必须要树立超前的大数据思维意识,用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利荣.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J].学周刊,2014(9).
[2]刘忠志.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
[3]曹蕾.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性[J].文学教育,2013(7).
[4]邵华中.从学情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1).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大数据;初中语文;语文性;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常态阶段,初中语文课程在不断推进改革过程中,“人文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围绕如何构建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但是语文课本的 “语文性”被忽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提升语文课堂语文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大数据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大数据又被称之为巨量资料,大数据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以及流程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并不局限在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通过有效的策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
语文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实践调查目前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过程枯燥、教师教学效率低下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等。虽然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強调“人文”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就实效性而言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偏重人文性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本的本质特点;二是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待提高,不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语文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性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在实践中语文课堂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认识停留在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实现二者的本质融合。
二、利用大数据提高课堂语文性的策略
所谓“语文性”,是指在富有情感的课堂情境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内化知识,让学生体验到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通过实践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提升整体语文素养。实践证明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地体现出课堂语文性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帮助教师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课堂教学难点,可以为教师提供准确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化。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课堂真实情境
语文课堂,应该是栖息着无限诗意的课堂。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仅靠语文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又怎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与精髓呢?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营造富有情感的真实情境。如在教授《阿里山纪行》时,利用歌曲《高山青》进行导入,美妙的旋律和歌词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哼唱起来,再配以阿里山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去文中一览阿里山优美风景的兴趣。再如在《汉字专题》的教学时,利用网络技术将汉字的演变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远比拿着课本单纯的讲授要更有效果。可见,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相当于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引发情感共鸣。
(二)利用大数据剖析作品言语魅力
要体现课堂的“语文性”,就必须立足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感觉抽象、难懂的课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意象,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应用大数据多媒体技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能化难为易,而且能够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借助大数据,让学生细细观察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画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简单回答林冲一棒把洪教头打得摔出去。于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文本比较,哪些词用得准确。一经比较,学生体会到“一退”“一扫”把林冲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剖析了作品的言语魅力,感受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无疑是对课堂语文性的一种提升。
(三)利用大数据凸显学生个性阅读
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多样化,信息量也空前丰富,实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向大数据时代的新思维方式转变,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式。“个性化阅读”成为趋势,个性化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记,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在网络环境中选择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所以班上的学生看的不仅是本学期的推荐书目《鲁滨逊漂流记》了,他们的阅读已经延伸到丹尼尔·迪福的系列小说《鲁滨逊的沉思集》《辛格尔顿船长》等。班级里还经常开展阅读会,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自制课件,交流阅读心得,书写阅读笔记,每期制作电子阅读小报。“大数据”无时无刻不在充实着我们的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的过程。
(四)利用大数据实现课堂多元拓展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封闭课堂”学习方式向“多元网络媒体开放世界”学习方式变革。传统课堂的交流对象、活动范围和学习内容受限,而大数据技术则为语文课堂多元拓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得到无限信息,优质资源的共享,走进与他人、与小组协作的学习中来。如在教《曹刿论战》前,我在班级群里发布诸如“庄公有无远谋?”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探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交流沟通、挖掘文本,辩论得精彩,理由充分,兴趣盎然。又如《黔之驴》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将《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在拓展延伸环节中供学生学习,收获颇丰。又如在教授泰格特的《窗》时,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去查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并与课文《窗》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短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利用“大数据”这个庞大的开放数据,为语文课堂打开一个明亮的世界,彰显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三、结语
利用大数据提升课堂语文性的重要因素就是要让教师树立较强的大数据思维意识,只有教师树立了大数据思维意识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熟练应用大数据技术。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要将大数据与语文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课堂语文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应用大数据工具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新常态发展。实现初中课堂语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生命素养的基础。大数据是提高课堂语文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作为教师必须要树立超前的大数据思维意识,用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利荣.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J].学周刊,2014(9).
[2]刘忠志.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
[3]曹蕾.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性[J].文学教育,2013(7).
[4]邵华中.从学情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