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国企改革,形成一套日臻完善的工作机制,造就一支有战略眼光、忠于事业、懂专业、会管理、廉洁自律的国资监管和企业经管队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对落实好国有经济近期目标和中长期战略规划,意义重大。实际工作中,要梳理出国企监管工作整体思路,拿出重要办法措施,制定中长期战略目标,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组织体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关键词】国资;国企;工作;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即: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国资部门应围绕上述核心内容开展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依照《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职,逐步建立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引导国企(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下同)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模式,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各级各地实际的国资监管之路。
一、总体工作思路
国企改革不进则退。要把推进国企改革发展放在党委政府对本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股份制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着眼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战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取得新突破,使国企竞争力更强,主业更突出,带动作用更大,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具体办法措施
一是走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跨越式扩张迅速做强做大国企的路子。“微”则不足道,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促进企业发挥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央企、省企、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民营企业参与本地国资调整和国企重组,推进企业核心业务资产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产资本化和证券化率,借力资本市场放大国有经济。既要推进“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又要强化监管,对企业战略投资风险预警和控制,保障企业“走出去,立得住,回得来”。二是协同国资布局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国资平台整合监管企业户数,强强联合增强综合实力,业务关联企业产业链实现协同互补效应,困难、缺乏竞争力企业加快改革重组或有序退出。明确产业类国企主业,确立核心业务和培育业务,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健全国资有序流动机制,向战略、支柱产业聚集,提高国资运营效率。三是支持国企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产业类企业研发投入逐步达到或超过国际同业水平。增加的研发投入在考核中要视同实现利润,并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同业处于技术领先和形成产业规模的实行单项奖励。四是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级国资监管体系。确定产业类、公益性政府投资类、金融服务类等不同类型企业的战略定位,综合国资权重规模、行业地位等因素,分别实施不同监管方式,分类分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管控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五是逐步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分类确定考评内容和指标,提高考评的科学性,发挥导向作用,合理运用结果,作为薪酬激励和任用的重要依据。调控过高收入,规范企业职务消费。逐步对市场化选聘的经营者实行市场化薪酬。根据不同企业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中长期激励办法,促进经营管理行为长期化。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统筹处理好企业领导人员激励与职工收入分配关系,调动和保护企业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健全国资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大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施力度
一是对经营性国有资本进行整合,将其集中到基础资源能源、国计民生领域,集中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战略产业,形成合理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引导推进产业类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打造国资监管的标志性上市企业。摒弃“大而全,办社会”的传统模式,实行“主辅分离,集中一贯”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重点企业完成对非主业资产的调整、剥离和整合。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中符合国家政策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和部分经营性国资剥离实行公司制改造。三是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培养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能支撑和引领本地产业升级发展的重量级大型企业集团,放大本地比较经济优势,择机整合本区域内、国内资源,并实施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博弈能力和话语权地位。四是着力营造“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夯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五是参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建立一套规范、透明、高效的国资监管制度,形成“关系理顺、覆盖全面、分类监管、权责一致、管控有力”的国资监管运行机制。
四、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以人为本,视人才为重要战略资源,打造职业素质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决策者、经营者、审计师、会计师、律师和销售、公关、技术等多层次复合型人才。三是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内在要求选择直管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四是取消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行政级别,加大公选和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经营者能上、下、进、出的流动机制。五是选择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竞争较激烈的企业开展董事会选聘经理试点,探索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路子。
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优化国资管控模式。一是当地党委政府建立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协作机制,明确所属各级各类国资的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制定国资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由政府批准实施。国资部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推进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行业主管部门与国资部门互相协作配合,依照职责分工,共同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合力。企业业绩评价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意见。三是要共同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法人财产权,不干预正常经营活动。四是企业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和引导职工参与改革,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稳定,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五是国企收益的收缴既要考虑当地党委政府全局性谋划,也要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经济日报》经济大讲堂讲话)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8〕71号)
【关键词】国资;国企;工作;思路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即: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国资部门应围绕上述核心内容开展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依照《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职,逐步建立健全国资监管体系,引导国企(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下同)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模式,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各级各地实际的国资监管之路。
一、总体工作思路
国企改革不进则退。要把推进国企改革发展放在党委政府对本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来谋划。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股份制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着眼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战略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取得新突破,使国企竞争力更强,主业更突出,带动作用更大,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具体办法措施
一是走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跨越式扩张迅速做强做大国企的路子。“微”则不足道,没有规模,就没有话语权。促进企业发挥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推进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央企、省企、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民营企业参与本地国资调整和国企重组,推进企业核心业务资产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产资本化和证券化率,借力资本市场放大国有经济。既要推进“走出去”国际化战略,又要强化监管,对企业战略投资风险预警和控制,保障企业“走出去,立得住,回得来”。二是协同国资布局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国资平台整合监管企业户数,强强联合增强综合实力,业务关联企业产业链实现协同互补效应,困难、缺乏竞争力企业加快改革重组或有序退出。明确产业类国企主业,确立核心业务和培育业务,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健全国资有序流动机制,向战略、支柱产业聚集,提高国资运营效率。三是支持国企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产业类企业研发投入逐步达到或超过国际同业水平。增加的研发投入在考核中要视同实现利润,并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同业处于技术领先和形成产业规模的实行单项奖励。四是建立和完善分类分级国资监管体系。确定产业类、公益性政府投资类、金融服务类等不同类型企业的战略定位,综合国资权重规模、行业地位等因素,分别实施不同监管方式,分类分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管控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五是逐步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分类确定考评内容和指标,提高考评的科学性,发挥导向作用,合理运用结果,作为薪酬激励和任用的重要依据。调控过高收入,规范企业职务消费。逐步对市场化选聘的经营者实行市场化薪酬。根据不同企业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实际的中长期激励办法,促进经营管理行为长期化。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统筹处理好企业领导人员激励与职工收入分配关系,调动和保护企业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健全国资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大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施力度
一是对经营性国有资本进行整合,将其集中到基础资源能源、国计民生领域,集中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战略产业,形成合理区域经济布局。二是引导推进产业类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打造国资监管的标志性上市企业。摒弃“大而全,办社会”的传统模式,实行“主辅分离,集中一贯”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重点企业完成对非主业资产的调整、剥离和整合。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中符合国家政策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和部分经营性国资剥离实行公司制改造。三是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培养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能支撑和引领本地产业升级发展的重量级大型企业集团,放大本地比较经济优势,择机整合本区域内、国内资源,并实施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博弈能力和话语权地位。四是着力营造“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夯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五是参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建立一套规范、透明、高效的国资监管制度,形成“关系理顺、覆盖全面、分类监管、权责一致、管控有力”的国资监管运行机制。
四、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和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以人为本,视人才为重要战略资源,打造职业素质一流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决策者、经营者、审计师、会计师、律师和销售、公关、技术等多层次复合型人才。三是改革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内在要求选择直管企业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四是取消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行政级别,加大公选和市场化选聘力度,建立经营者能上、下、进、出的流动机制。五是选择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竞争较激烈的企业开展董事会选聘经理试点,探索经营者市场化、职业化路子。
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优化国资管控模式。一是当地党委政府建立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协作机制,明确所属各级各类国资的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制定国资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由政府批准实施。国资部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推进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行业主管部门与国资部门互相协作配合,依照职责分工,共同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合力。企业业绩评价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意见。三是要共同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法人财产权,不干预正常经营活动。四是企业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和引导职工参与改革,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稳定,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五是国企收益的收缴既要考虑当地党委政府全局性谋划,也要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经济日报》经济大讲堂讲话)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