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变迁 谁主沉浮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ianxuey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下杭里的闽商往事
  这里北接鼓楼,南临仓山,闽江穿流而过,是福州重要的交通枢纽,沉淀在历史长河的商业脉络,从古至今万商云集,千年繁华盛景,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
  “近市鱼盐干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台江商圈,历来是福州商品批发的主要集散地,很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在福州城的历史记载中,台江因为傍依水路交通发达的闽江,很早以前开始就成了闽江流域的货物集散地,明末清初,风光旖旎的台江码头商业繁荣,码头沿线至苍霞洲,系通往闽江上下游重要航道。闽江上下游商品易于在此集散,街市兴盛,旅社、茶馆、酒家、戏场沿江排开极尽繁华。商业繁荣,曾以天华剧院、台江影院、台江百货、台江广场、华联商厦的聚集而闻名。这个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曾是福州唯一商业:中心的商埠区。
  半个世纪前,台江就是福州的金外滩,有江就有码头,有码头大抵有客商,台江当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或停留、或暂住,曾经的台江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景象。
  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开埠后,南通台江码头、水运便捷的双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发展成为辐射全省、沟通省外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2006年出版的《福州双杭志》,其卷首有一幅已故的林祥彩老先生绘制的“民国时期上下杭街商行店铺分布图”,直观显示了当时上下杭商号云集的盛况。分布图显示,当时的上下杭,有商行23家、京果行12家、布行14家、颜料行12家、国药行8家、银行和钱庄8家、进出口公司6家、溪行4家、糖行6家、海味干货行9家、茶行3家、红曲行7家、纸行6家、船务行3家、鞭炮行4家、汽车运输行3家;此外,尚有洋行、保险公司、邮电局、商会、商事研究所、同业公会、救火会和学校以及名人故居、会馆、庙坛、祠堂、菜馆……
  商贸的发达,也使这里成为富商巨贾的汇集地,成为闽商的发祥地之一。民国时期福州的四大富豪罗(罗金城、罗勉侯父子)、尤(尤恒盛家族)、刘(电光刘)、黄(黄占鳌、黄占鸿兄弟)中,就有三家(罗、尤、黄)在上下杭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福州十大富豪中,有八家在上下杭。
  进入明清时期,尽管“海丝之路”因海禁而逐步衰落,但此前奠定的便利水路交通基础,却让上下杭进一步成为当时的物产集散枢纽和商业繁荣区域。
  明末福州地区自然寄泊码头由洪塘移至上下杭,上下杭商业全面崛起;清道光24年,福州成为“五口通商”之一,对外开放商业繁荣,至民国达到顶峰。
  此后,随着城市开发重心的北移,上下杭一度蓬勃的商业逐渐萧条,最终成为今天的旧城改造区。
  但干百年来由闽商文化和海洋文明带来的商道印记,却是永未磨灭,随着上下杭进入全新的开发阶段,这块八闽商道正脉的“老根”,又将焕发出全新枝叶,再创“海丝”辉煌。
  台江打造“海西第一商圈”
  地处中心城区,又拥有深厚的商贸底蕴,台江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现代服务业,这也是台江区增强城区服务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11年,政府出台的《福州市构建海峡两岸区域陛金融服务中心专项规划》,海峡金融商务区作为福州打造海西金融集聚区的重点区域,成为福州市未来发展的金融中心。
  据介绍,3年来,海峡金融商务区产业集聚初显。
  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进出口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海峡银行、招商银行福州分行、福州农村商业银行、渤海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兴业银行等10多家金融机构阵容强大,有的兴建总部大楼,有的入驻高端写字楼。还有保险、基金、典当等知名机构抢滩跟进。
  至此,海峡金融商务区吸引了23个金融项目落户,业界称其为“福州华尔街”。已建成的升龙汇金中心、申发大厦、世纪百联大厦、宇洋中央金座、华班大厦、恒丰大厦等6栋商务楼宇共入驻企业160家。
  海峡金融商务区充分发挥滨江临水优势,将建筑景观延伸至闽江边,旨在营造丰富多彩的滨水岸线空间,使之与现代性、开放性的城市环境和谐共生。
  行走在海峡金融商务区,仰望高达208米升龙汇金中心会让你迷幻。而住在这区域的人还可以吹嘘“福建高楼看福州,福州高楼看台江”的顺口溜。
  但是,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受最大的则是变化。
  海峡金融商务区,始于福州木材厂地块改造,曾是连片旧屋区,间杂工业仓储用房和低端业态市场,每逢台风暴雨,当地居民饱受内涝之苦。
  但现在,这里更多的是在诠释福州的未来发展态势。
  升龙汇金中心2014年6月交付使用,是该区域最早交付的写字楼项目。2015年1月6日台湾合作金库银行福州分行在此对外营业,实现了台资银行在福州设立分行零突破,也开启了海峡金融商务区新的篇章。
  毋庸置疑,随着海峡金融商务区所有已入驻金融项目的建成开业以及后续项目的洽谈落地,“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将更加丰满充实,成为台江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此外,台江区的电子商务基地异军突起。台江区鳌峰路上的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一批以网络零售、第三方服务平台等为运营模式的新兴电子商务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台江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模,“中央第五街”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一期“电商楼宇拓展工程”也已启动,规划吸纳干家电商企业,目前已吸引腾讯、环球自由港、三特等电商巨头入驻。同时,位于基地一期斜对面的二期项目也在建设,总投资约3.3亿元,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力争2017年3月前建成。
  未来,海峡电子商务基地将被打造成为国内第一个集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物联网商务和电子商务“云”服务等12个公共服务平台、56项重点引导工程、1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150个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体系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产业基地。
  “人指南台山与川,大惊喜气异当年”。台江,以海峡金融商务区为核心的东翼和以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西翼,正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现代产业撬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杠杆,吹响跨越发展的冲锋号角,在这片充满创业激情的热土上,一幅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东街口商圈再崛起
  大型百货商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里最为高端的商业业态。
  凭借着当时福州发展最成熟、档次最高端的商圈,东街口商圈长时间占据着福州商业中心的宝座。
  东百于1957年9月建成开业,东百大楼曾是福州地标性建筑之一,是当时福建省最大的百货商店。
  东百开业当时在福州是件很轰动的事,大家就像过年一样高兴,扶老携幼,呼朋唤友,一起去东百看热闹。据说,当时交通不方便,有不少市民是专程从仓山步行到东街口逛东百的。
  此后,东百大楼于1982年、1985年和1992年进行了3次改扩建,此次是大楼第四次改扩建。每次改扩建,东百的营业面积、经营品种均大幅度增加,是福州“高大上”的理想购物点。历史上,东街口也因拥有东街口百货大楼而贵为福州第一黄金商圈。
  让位福州地铁建设,东街口商圈近年来一直处于“半工地”状态。而在业内看来,作为福州的老商圈,即便没有地铁建设,由于多商圈兴起,自身硬件跟不上时代,加之电商冲击,也急需寻求整体转型提升之路。
  福州地铁1号线部分路段预计2015年内通车,尘封了四年多的东街口商圈,在这一契机面前,已在酝酿全面提升。
  津泰路建“骑楼”、安泰中心进行立面改造、安泰河规划建设水街……此前,东街口商圈在景观改造方面可谓大刀阔斧。
  如今,在八一七路津泰路段附近,几处融合老福州历史文化以及西方建筑特色的建筑已然呈现。
  与此同时,安泰中心也完成了新一轮的景观改造,两幢楼之间的通道将改成现代风格的商业街,并取消了定位低端的夜市。
  不仅如此,位于商圈内的东百大厦,也已准备启动扩建工程。“按规划,东百大厦B楼地下将挖3层,其中地下二楼将与1号线地铁出入口直接连通。”东百集团相关人士称,重建后的东百大厦总营业面积近7万平方米。同时,商场停车位将由现在的210个增至550个。在功能方面,除了现有的购物功能外,将与酒店、写字楼等共同组成集商务、休闲、娱乐、文化、餐饮、购物等一站式的综合商业大楼。
  目前,东百、大洋百货未来调整的方向就是增加休闲、餐饮、儿童娱乐及教育等业态;八一七路北段计划打造成中端精品家居家具零售为主;三坊七巷南街段主打休闲元素,例如加入轻食、轻时尚、概念书店等;大洋晶典周边则打造福州最高端消费区。
  “安泰中心未来的方向是集青春、潮流、体验、互动的体验聚集地。”据知情人士透露,计划在新华图书城内,引进动漫周边相关产业,将安泰中心打造成展示福州动漫形象的展销基地。
  而冠亚广场及周边,除了打造一站式婚庆广场外,目前还有想法布局一个境外商品展示区。
  对于整个商业带之间的初步定位,打造景点式商业街的同时,也开始存在差异化,除了南街打造成综合旅游商业街外,吉庇路和朱紫坊则是文化休闲街、津泰路为中高端购物街、南后街为历史文化商业街、达明路为美食街、鼓西路为民俗街、地下商业街则计划成为时尚潮流聚集地。
  此外,作为老字号聚春园大酒楼则已在动工增设5700平方米的佛跳墙博物馆,未来将向市民集中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制作技艺。
  寻求文化与商业最佳结合点
  同时,东街口商圈的崛起,更需要承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东街口商圈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提升项目的前期策划构想中,三坊七巷的作用就不容小觑。为此,相关部门也对其在东街口商圈发挥作用寄予厚望。
  三坊七巷南街段、安泰中心,将对聚集南街中段客流发挥关键作用。
  “以三坊七巷为重要载体,寻求文化和商业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旅游、商业、文化共生。”据知情人士称,对于如何将客流从三坊七巷引入到商业区,除了提出标识引导外,还有想法是打造东街口智能商圈APP及电子显示屏。
  据介绍,例如可以通过APP引导停车、导游、查找商家优惠信息、公共卫生间、预约商家排队、点餐等。
  除了三坊七巷,在东街口商圈的影响核心范围内,还有乌山、乌塔、白塔、于山、孔庙等文化资源。
  而将这些串点成面的,相关部门则计划借助街道及雕塑标示牌、坐椅等城市小品进行串联。
  对于之前拆除的东街口人行天桥,未来是否重建还未确定,但有关策划建议有必要设置标志性雕塑。
  同时,南门兜的老城墙,可结合目前的老城墙遗址,在乌山路口大榕树附近设置城墙主题雕塑。
  不仅如此,在寻求“文脉”与“商脉”方面,相关部门在未来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例如中秋摆塔、捏泥人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
  作为福州商业孤本,东街口商圈整体发展受到规模和交通限制,但未来如何,其商业老大的位置是否能回归并难以撼动,仍需多方共同发力。
其他文献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
期刊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
期刊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
期刊
国务院发布的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赋予了福建全新的使命。借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强劲东风,福建掀起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的发展热潮,海洋产业乘风破浪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的“耕海牧渔”图景正徐徐展开。  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
期刊
“喝好茶,秋白露”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
期刊
宋代杰出的书画家、鉴赏家米芾,性极旷达,举止散淡不羁。此人富于收藏,宦游行止处,以船载书画自娱,大书“米家书画船”一旗于船头。虽说诗句中的米家船早已难觅踪迹,可就在福州南后街仍有这么一艘“米家船”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满载三坊七巷的人文底蕴游曳于繁华市井之上。  “米家船”裱褙店的历史应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福州近郊手艺人林金师慧眼相中今南后街32号这块宝地,不惜倾囊以购,开起一家裱褙店。林金
期刊
每到周末,福州于山公园门口被中老年人挤得水泄不通,路旁的行道树用铁丝牵了线,上面挂满了写着征婚信息的红纸条。不少人驻足翻阅,也有人三五成群地聊着天。十来个婚介摊位前人头攒动,就连“周易卜卦、算命抽签、摸手骨、青蛙精看姻缘”等摊位也都围满了人。每逢周三、周六、周日上午,福州于山公园浩然亭附近就有这样一场由市民自发组织的相亲会。  刚接近人群,记者就被婚介摊主以及大妈大叔们热情招呼,询问年龄、工作和电
期刊
宁化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浙江瑞安的东源村和福建宁化县。  活字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泥活字印刷。之后,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创制木活字。“木活字”是用山梨木、荷树等雕成单字,因取材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