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配方 拉伸过程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学习与应用配方法有障碍,教师需要进行分析与思考,组织学生拉伸配方过程,放大、放慢配方步调,领悟其本质与属性,提升学生的学力.
  【关键词】 配方法;教材编排;教学处理
  
  配方法是中学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最先出现;它是一种恒等变形,背后隐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学生学习它有障碍、影响大,值得教师分析与思考. 一、配方法的编排与分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主要呈现的数学方法是配方法. 它出现的背景是合理的,分为两个阶段:
  1. 背景、描述性概念与应用
  上册,学完利用平方根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后,配方法在教材的P30-34通过一系列的安排,最终以带描述性的概念形式出现——先思考“设法把x2 + 6x - 16 = 0化为具有(x + n) 2 = p或(mx + n)2 = p(p ≥ 0)的形式”;接着通过直观、程序化的思维“框图”(移常数项→配方→改写→降次→求解)引领学生利用配方(使左边配成x2 + 2bx + b2形式)降次求根;然后思考:“为什么要在方程x2 + 6x - 16 = 0两边加9?加其他数行吗?”最后归纳:“像上面那样,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之后是举例与练习.
  2. 在二次函数中的再应用
  下册P11-12,配方法的再应用以跨越式出现——先思考“我们知道,像y = a(x - h)2 + k这样的函数,容易确定相应抛物线的顶点为(h,k),二次函数y = ■x2 - 6x + 21也能化成这样的形式吗?”接着省略配方过程,“配方可得:y = ■(x - 6)2 + 3”;然后归纳:“一般地,我们可以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 = ax2 + bx + c(a ≠ 0)的顶点与对称轴. ”最后是相关练习.
  可见,教材以降次解方程为主线,以程序化、规范化的解答模式为母体重点介绍配方法解方程,对学习解方程无疑具有最明了的示范作用;对于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以及推导顶点坐标公式,教材刻意省略. 这种编排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拓展性.
  就解方程而言,学生有教材中的框图模仿,解类似x2 + bx + c = 0或ax2 + bx + c = 0(a ≠ 0)的方程不难学;就推导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而言就难了. 因为配方法不只是用来解方程,它用在求抛物线的顶点与最值时的思路、步骤、程序与解方程有明显的差别,学生找不到相应的配方过程或框图作参考,一头雾水. 说明解方程时设定的思维框图和程序化的步骤容易掩盖配方的本质、淡化配方的重点,学生的配方方法与思路受束于起初的、程序化的、解方程的步骤. 这种编排也有一定的断裂性、局限性.
  二、学生学习配方法的状况
  1. 学生解形如ax2 + bx + c = 0(a ≠ 0)的一元二次方程,容易习惯性地移项后就直接配方(没有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或二次项系数化为1时漏除常数项.
  2. 学生解形如(ax)2 + 2ax + c = 0(a ≠ 0)的方程,往往仍然按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配方等程序进行(学生对那种解答程序的记忆太深).
  3. 学生解决形如(mx + n)2 = p(p < 0)的方程,错解为mx + n =±■;很难进行求根公式的推导,容易错把■等成2a.
  4. 配方法求最值或推导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公式,思维和表达方式混乱.
  5. 其他的配方恒等变形,配方的综合能力弱.
  三、配方法的教学处理
  其实,配方的核心是从不是完全平方的代数式或等式的一边中,选定要配的对象(要有两个),通过恒等变形,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配方的原则是维持数式的恒等(代数式不存在移项或两边加配问题). 为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利用完全平方与二次根式的非负性等功能规避配方法解方程过程中的错误外,更需要根据教材编排,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拉伸配方学习的过程,放大配方的切入点,放慢配方思维的步调,使之领悟配方的思路,突破配方的重点,理清配方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处理方式一:通过置换系数、改变形态,从特殊到一般去理解配方. 例如设计带梯度的组题:①x2 + 8x - 1 = 0;② x2 - bx = 4;③ 2x2 - 2 = 3x;④ 3x2 + bx = c;⑤ ax2 - bx + 4 = 0……实现从单一的数字系数逐步过渡到字母系数的置换,使学生深刻领悟配方的过程与核心,走出程序化的困扰——解决配方应用在解方程的难点问题.
  处理方式二:以方程的一边的恒等变形为抓手,改换解题的思路与程序,换种形式来配方. 例如从方程的左边看,x2 + 8x - 1 = 0可以变形为(x + 4)2 - 16 - 1 = 0;3x2 + bx = c可以变形为3x2 + ■x + ■ - ■ = c……引导学生统一方程中的变形程序与二次多项式的变形程序,超脱解方程的配方框图——解决配方的过程与形式问题.
  处理方式三:以配方的对象作为切入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拓展配方学习. 如对于任意的a,b,当a2 + b2用(a + b)2 - 2ab配方,当ax2 + bx用ax2 + ■x + ■ - ■配方——解决配方的本质与思路问题.
  处理方式四:列举配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其他应用. 如:①判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 - 1)x2 - 2kx + 3 = 0的根的情况;②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 + y2 - 2x - 4y + 16总是正数;③已知实数x,y满足x2 + 3x + y - 3 = 0,求x + y的最大值等——解决配方用途与蕴含的数学思想问题.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创造性地设计好数学的感知、理解、思考与拓展过程,通过放大、拉伸、放慢等处理方式,“延伸知识的发现与领悟的链条,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达到绿色的教学追求,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力”.
其他文献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他对三个儿子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 ”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 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三儿子得九分之一. 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按照父亲的遗嘱,每个人得到的马都不是整数. 大儿子得八又二分之一匹,二儿子得
期刊
【摘要】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验证、抽象概括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在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关键词】 活动经验;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策略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远离实际生活,学生不感兴趣.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执教的苏教版八上第二章“勾股定理的应用”一课,立足从生活出发,以南京之行为主线,适当拓展、演变,使其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而又自然的教学情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应用意识,其应用的广
期刊
【摘要】传统的定理教学,教师更多是把数学定理直接呈现给学生,重结论、轻过程,导致学生没有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研究过程,不利于学习能力的自然生成,不能培养“会学”的能力.如何在定理教学上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理解,享受发现的快乐?这使我在进行“余弦定理”的教学时面临挑战.  【关键词】余弦定理;教学评价  2011年陕西省高考文理科都有一道解答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将“数感”列为十大概念核心之首,因此,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数的认识”教学就承载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任务. 江苏省特级教师苏瑜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认数11~20”这一课,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估测、交流和反思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数的体验和感悟,有效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现择录几个教学片段以飨同仁.  【片段一】“做”中感知,
期刊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做到适时择机地应用反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数学性质,验证数学猜想;将错就错,弥补教师自身的失误;顺势延伸,鼓励学生乘胜追思.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 数学课堂;智慧  一、巧用反例,发现规律  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是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一个侧面抓住数学概念或规则的本质,弥补正面教学的不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七年多了,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 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这七年多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今年我教初一年级数学,虽然是农村中学,但我认为教师只要在课堂上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其中课堂提问便是我注重的地方.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见,兴趣是数学活动赖以产生、发展和强化的动力源泉. 实践证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数学学习,知识就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所以,想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激发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人
期刊
【摘要】 导学案式教学是在新课改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先学”基础上“后教”,对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学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导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渐得到应用,但因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对导学案教学模式认识不足,常常出现课堂中学生活跃而效果不佳的现象. 文章立足于
期刊
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五章“一次函数”章节最后安排了一节数学活动课“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 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类实际问题. 针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状况的现状,基于教学器具的限制,本人在教学时参照南京教研室编写的《初中数学学习评价手册》,对两者加以整合,选择了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且更方便农村中学操作的教学素材,重新设计出本节数学活动课“鞋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