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晚期癌症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令患者痛苦不堪。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对106例晚期癌症病人癌性疼痛采用硬外镇痛(简称EA),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镇痛期间护理非常重要,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6例癌症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35例,年龄40~78岁,心功能Ι~ΙΙ级,肺癌46例,胃癌36例,乳癌15例。前列腺、直肠、子宫颈等部位癌9例,住院期间行化疗或放疗。
镇痛方法:由麻醉师根据病变部位行硬外穿刺,成功后固定牢硬外导管,然后注入负荷量吗啡1.5~2mg+氟哌啶1~1.5mg+0.125%布比卡因共5ml,再接入镇痛泵,泵内一般为0.005%吗啡+0.005%氟哌啶+0.125%布比卡因150ml~200ml,可以分为硬外自控镇痛(PCEA)或连续硬外注药镇痛(CCEA)。
并發症:尿储留71例,恶心、呕吐及腹胀43例,呼吸抑制5例,皮肤瘙痒32例,便秘6例。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镇痛泵的管理护理人员必须向麻醉医师了解镇痛术的全过程,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注意事项,要求病人在下床活动和翻身时注意保护好镇痛泵及硬外导管,以防脱出,可以让患者自己携带镇痛泵。穿刺处应保持清洁干燥,每三天换药一次,夏天更应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敷料清洁,预防感染(故应及时观察体温变化,并与癌性发热区别开来),以便使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减少患者多次穿刺之痛和经济负担。
2.2 及时实施心理护理癌症患者对疼痛极为敏感,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病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的照料。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安慰支持病人,主动接近病人,让病人起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应用EA后,此时更应加强心理护理,并详细向病人解释此方法的优点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信任,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实施EA后患者应去枕平卧6小时,并严密观察病人的Bp、P、R、T的变化,应随时巡视病人,尤其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碍者,有条件者可行持续心电监护直至生命体征平稳为止。
2.4 临床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 呼吸抑制在CCEA方式中负荷量吗啡可使脑脊液中达到一定镇痛浓度,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而引起镇痛,亦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在高位硬膜外时表现较为明显,如乳癌、肺癌等。一般多发生在负荷量3小时左右,故应随时观察呼吸幅度、频率、SpO2变化,对于肺功能差及年老体弱者可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防引起缺氧和一氧化碳潴留。而PCEA应用于老年人更为安全。
2.4.2尿潴留常见于给药后24~48小时,吗啡或布比卡因可减弱膀胱平滑肌收缩或抑制排尿反射,而引发尿潴留,故应及时鼓励患者一旦有便意应及时小便,并于负荷量吗啡后多饮水,经常活动,以促进小便。或经常观察患者膀胱充盈情况,若发生尿潴留,首先要安定病人的情绪,焦急、紧张更会加重括约肌痉挛,使排尿困难。可采用热敷下腹部并轻轻按摩、温水冲洗会阴、让病人听流水声,以促进排尿,亦可用新斯的明肌注或足三里穴位封闭,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应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给予导尿,如尿量超过500ml可留置导尿管1~2日,有利于膀胱壁的迫尿肌恢复收缩力。
2.4.3 恶心、呕吐及腹胀、便秘由于吗啡的副作用和化疗药物均可引起恶心。呕吐及纳差,且两者起协同作用。氟哌啶可有效治疗吗啡引起的中枢性呕吐,但其与吗啡有协同镇静作用,年老体弱患者往往嗜睡,故应让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引起误吸。若氟哌啶仍然不能起效,可能为化疗药物所致,应及时报告医师进一步处理,由于吗啡可引起便秘,故应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2.4.4 低血压常见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在年老体弱、恶病质及纳差患者,由于吗啡可促进组胺释放,引起外周容量血管扩张,协同布比卡因阻滞引起血管扩张而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4.5 皮肤搔痒文献报道[1]搔痒是吗啡使组胺分泌增多的一种表现,出现于给药后3小时左右,应注意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处理。
2.4.6预防褥疮低位硬外镇痛的患者,如膀胱癌、直肠癌等,不疼时一般不愿下床活动,加之0.125%布比卡因,对于体质敏感及体弱者来说有可能浓度较高而出现下肢麻醉或皮肤感觉减退,若长期卧床,容易压迫局部皮肤引起缺血坏死,故应及时督促患者翻身,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总之EA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从身心两方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安慰,但应掌握了解EA的过程及镇痛药物的并发症,尤其是CCEA方式。而PCEA相对安全,尤其适用于老年自控镇痛[2]。镇痛期间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要与癌症及其它合并症之相似症状区别开来,以便及时通知医师或进行预先处理。
参考文献
[1] 罗爱伦,主编,病人自控镇痛—镇痛治疗新概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73~212
[2] Macintyre PE.Safety and efficacy of 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J]. Br J Anaesth,2001,87(1):36~46
作者单位:261200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仁康医院
1 临床资料
106例癌症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35例,年龄40~78岁,心功能Ι~ΙΙ级,肺癌46例,胃癌36例,乳癌15例。前列腺、直肠、子宫颈等部位癌9例,住院期间行化疗或放疗。
镇痛方法:由麻醉师根据病变部位行硬外穿刺,成功后固定牢硬外导管,然后注入负荷量吗啡1.5~2mg+氟哌啶1~1.5mg+0.125%布比卡因共5ml,再接入镇痛泵,泵内一般为0.005%吗啡+0.005%氟哌啶+0.125%布比卡因150ml~200ml,可以分为硬外自控镇痛(PCEA)或连续硬外注药镇痛(CCEA)。
并發症:尿储留71例,恶心、呕吐及腹胀43例,呼吸抑制5例,皮肤瘙痒32例,便秘6例。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镇痛泵的管理护理人员必须向麻醉医师了解镇痛术的全过程,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注意事项,要求病人在下床活动和翻身时注意保护好镇痛泵及硬外导管,以防脱出,可以让患者自己携带镇痛泵。穿刺处应保持清洁干燥,每三天换药一次,夏天更应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敷料清洁,预防感染(故应及时观察体温变化,并与癌性发热区别开来),以便使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减少患者多次穿刺之痛和经济负担。
2.2 及时实施心理护理癌症患者对疼痛极为敏感,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病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的照料。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安慰支持病人,主动接近病人,让病人起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应用EA后,此时更应加强心理护理,并详细向病人解释此方法的优点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信任,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
2.3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实施EA后患者应去枕平卧6小时,并严密观察病人的Bp、P、R、T的变化,应随时巡视病人,尤其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碍者,有条件者可行持续心电监护直至生命体征平稳为止。
2.4 临床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 呼吸抑制在CCEA方式中负荷量吗啡可使脑脊液中达到一定镇痛浓度,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而引起镇痛,亦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在高位硬膜外时表现较为明显,如乳癌、肺癌等。一般多发生在负荷量3小时左右,故应随时观察呼吸幅度、频率、SpO2变化,对于肺功能差及年老体弱者可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防引起缺氧和一氧化碳潴留。而PCEA应用于老年人更为安全。
2.4.2尿潴留常见于给药后24~48小时,吗啡或布比卡因可减弱膀胱平滑肌收缩或抑制排尿反射,而引发尿潴留,故应及时鼓励患者一旦有便意应及时小便,并于负荷量吗啡后多饮水,经常活动,以促进小便。或经常观察患者膀胱充盈情况,若发生尿潴留,首先要安定病人的情绪,焦急、紧张更会加重括约肌痉挛,使排尿困难。可采用热敷下腹部并轻轻按摩、温水冲洗会阴、让病人听流水声,以促进排尿,亦可用新斯的明肌注或足三里穴位封闭,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应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给予导尿,如尿量超过500ml可留置导尿管1~2日,有利于膀胱壁的迫尿肌恢复收缩力。
2.4.3 恶心、呕吐及腹胀、便秘由于吗啡的副作用和化疗药物均可引起恶心。呕吐及纳差,且两者起协同作用。氟哌啶可有效治疗吗啡引起的中枢性呕吐,但其与吗啡有协同镇静作用,年老体弱患者往往嗜睡,故应让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引起误吸。若氟哌啶仍然不能起效,可能为化疗药物所致,应及时报告医师进一步处理,由于吗啡可引起便秘,故应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2.4.4 低血压常见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在年老体弱、恶病质及纳差患者,由于吗啡可促进组胺释放,引起外周容量血管扩张,协同布比卡因阻滞引起血管扩张而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4.5 皮肤搔痒文献报道[1]搔痒是吗啡使组胺分泌增多的一种表现,出现于给药后3小时左右,应注意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处理。
2.4.6预防褥疮低位硬外镇痛的患者,如膀胱癌、直肠癌等,不疼时一般不愿下床活动,加之0.125%布比卡因,对于体质敏感及体弱者来说有可能浓度较高而出现下肢麻醉或皮肤感觉减退,若长期卧床,容易压迫局部皮肤引起缺血坏死,故应及时督促患者翻身,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总之EA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从身心两方面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安慰,但应掌握了解EA的过程及镇痛药物的并发症,尤其是CCEA方式。而PCEA相对安全,尤其适用于老年自控镇痛[2]。镇痛期间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要与癌症及其它合并症之相似症状区别开来,以便及时通知医师或进行预先处理。
参考文献
[1] 罗爱伦,主编,病人自控镇痛—镇痛治疗新概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73~212
[2] Macintyre PE.Safety and efficacy of 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J]. Br J Anaesth,2001,87(1):36~46
作者单位:261200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仁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