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培养学习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仅以该课文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借助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作者通过颜色、排列、动态美等方面的描写,给我们勾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爬山虎绿叶图”。教学时,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爬山虎叶子的视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并说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紧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说说大家可以从几方面来观察。然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说说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样,先通过视频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传神的再现,激发学生观察与表达的兴趣,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方法与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学生对作者是怎样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展开有序描写的不仅了然于心,而且印象深刻。
  二、图像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着重讲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在学生通过读书初步了解了该段大意后,教师出示三幅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分别描画得有错误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比较图片说说:三幅图片中,爬山虎的脚画得对不对?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出错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细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读书、观察中,很快就理解了作者是怎样从位置、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而又逼真的描写的。
  三、巧借视频,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第三节之后,教师提出:“真正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看看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视频,但却没有配声音。哪位同学通过再读课文能准确地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或能背诵出这段课文,就能当小小配音师!”这一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复述,试背诵的兴趣。学生通过自由练读,指名练说及试背这一系列有梯度的读背练习,很快就产生了“最佳小小配音师”。最终,当真实的画面通过视频再现,并配以解说后,学生不仅对描写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内容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这段课文的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来设计的,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也使这种设计成为可能。
  四、动画配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学文找出重点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由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该段文字,因此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反复阅读并找出该段中最能体现爬山虎向上爬的关键词语“触”“巴”“拉”“贴”后,教师相机在白板上点出这些词,然后通过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flash动画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多种媒体配合使用,“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一教学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五、板画补充,激发学生的思维乐趣
  在课文的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将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而把紧紧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蛟龙的爪子。同是爬山虎的脚,却比作了不同的事物,体现出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师可以板画出刚长出的爬山虎的脚及蜗牛的触角和紧紧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及蛟龙的爪子。当抽象的语言被直观的板画代替,并对爬山虎的脚从形状、力度等方面加以描述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板画牵引,很快就能悟出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时再相机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深入观察、细致描写事物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将多种媒体运用于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多媒体的潜力,悉心探究使用方法,就一定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苏派的于永正,浙派的王崧舟和京派的窦桂梅都曾执教过。笔者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试着对同课异构的课例进行比照,试图找出不同名师派别之间相通或传承之处,以给予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育理念的追求一点启示。  [关键词]真语文;同课异构;眷注生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80-
[摘 要]“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快乐;浸染;成长;识字教学;随文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
[摘 要]阅读教学既要关注“写什么”,又要训练“怎么写”。教师要依据目标,遵循规律,基于文本、学情和练习,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读写结合;文本;学情;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62-0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广大教师已形成共识:阅读课既要关注
[摘 要]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课堂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如何巧妙地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以小学二年级语文《葡萄沟》一课为例,首先,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描述,场景呈现出课堂的不足之况;然后,在且教且思中,诊断与分析课堂的尴尬之扰;最后,在感悟与收获中,提出了有效教学之策。  [关键词]语文课堂;且教且思;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探讨作文教学绕不开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属于课程内容问题,怎么教属于教学方法问题。要素作文教学实验重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不断总结适合于学生运用的写作知识、方法,精选出小学作文最常用的五类写作知识,二十多种作文方法,以及五种写作技能,并形成序列,然后融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解决了作文教学“教什么”这一最核心的问题,破解了困扰我国语文教育界多年来的难题。  [关键词]要素
[摘 要]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快乐写话最重要。由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探讨低年级作文教学策略:一、兴趣引路,奠定基础,让孩子们想写、乐写;二、由扶到放,循序渐进,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材,引导他们布局谋篇,提醒他们遣词用句;三、展现个性,与众不同,让文字拥有鲜活的生命。  [关键词]兴趣;引领;个性;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具备反思意识。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但不在故事里打转;认识人物,但不在描写中纠结;梳理主题,但不在表象里徘徊。教师要教会学生既会看“热闹”又会看“门道”,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7  俗话说:“外行看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搭石》,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故事。教学时,要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中所流淌的美,就要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导”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片段一:整合单元,激情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古诗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突出了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使习作的目标更为明晰有序,指导方法更为具体。教材编者力图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大疑难问题。这样,使教材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的学本。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目标明晰;知识关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01-04 
[摘 要]语文教学在引领孩子们感悟名著课文“篇”的魅力之余,还应激发起他们对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从单篇文章阅读走向长篇作品的阅读。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一是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层层深入地体味文本内涵,学习巴金语言平实的特点;二是适度拓展资料,丰满人物形象;三是略读《家》的几个片段,带着学生走进这本小说,从作品中寻找作者的影子,让学生产生进一步阅读小说的兴趣。  [关键词]单篇课文;名著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