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仅以该课文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借助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作者通过颜色、排列、动态美等方面的描写,给我们勾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爬山虎绿叶图”。教学时,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爬山虎叶子的视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并说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紧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说说大家可以从几方面来观察。然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说说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样,先通过视频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传神的再现,激发学生观察与表达的兴趣,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方法与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学生对作者是怎样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展开有序描写的不仅了然于心,而且印象深刻。
二、图像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着重讲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在学生通过读书初步了解了该段大意后,教师出示三幅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分别描画得有错误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比较图片说说:三幅图片中,爬山虎的脚画得对不对?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出错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细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读书、观察中,很快就理解了作者是怎样从位置、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而又逼真的描写的。
三、巧借视频,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第三节之后,教师提出:“真正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看看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视频,但却没有配声音。哪位同学通过再读课文能准确地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或能背诵出这段课文,就能当小小配音师!”这一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复述,试背诵的兴趣。学生通过自由练读,指名练说及试背这一系列有梯度的读背练习,很快就产生了“最佳小小配音师”。最终,当真实的画面通过视频再现,并配以解说后,学生不仅对描写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内容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这段课文的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来设计的,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也使这种设计成为可能。
四、动画配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学文找出重点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由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该段文字,因此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反复阅读并找出该段中最能体现爬山虎向上爬的关键词语“触”“巴”“拉”“贴”后,教师相机在白板上点出这些词,然后通过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flash动画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多种媒体配合使用,“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一教学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五、板画补充,激发学生的思维乐趣
在课文的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将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而把紧紧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蛟龙的爪子。同是爬山虎的脚,却比作了不同的事物,体现出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师可以板画出刚长出的爬山虎的脚及蜗牛的触角和紧紧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及蛟龙的爪子。当抽象的语言被直观的板画代替,并对爬山虎的脚从形状、力度等方面加以描述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板画牵引,很快就能悟出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时再相机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深入观察、细致描写事物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将多种媒体运用于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多媒体的潜力,悉心探究使用方法,就一定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责编 刘宇帆)
一、借助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作者通过颜色、排列、动态美等方面的描写,给我们勾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爬山虎绿叶图”。教学时,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爬山虎叶子的视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并说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紧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说说大家可以从几方面来观察。然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说说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和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样,先通过视频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传神的再现,激发学生观察与表达的兴趣,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方法与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学生对作者是怎样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展开有序描写的不仅了然于心,而且印象深刻。
二、图像激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着重讲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在学生通过读书初步了解了该段大意后,教师出示三幅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分别描画得有错误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比较图片说说:三幅图片中,爬山虎的脚画得对不对?为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出错的画面,可以激发学生细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读书、观察中,很快就理解了作者是怎样从位置、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而又逼真的描写的。
三、巧借视频,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第三节之后,教师提出:“真正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看看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视频,但却没有配声音。哪位同学通过再读课文能准确地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或能背诵出这段课文,就能当小小配音师!”这一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复述,试背诵的兴趣。学生通过自由练读,指名练说及试背这一系列有梯度的读背练习,很快就产生了“最佳小小配音师”。最终,当真实的画面通过视频再现,并配以解说后,学生不仅对描写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内容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这段课文的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来设计的,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也使这种设计成为可能。
四、动画配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学文找出重点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由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该段文字,因此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反复阅读并找出该段中最能体现爬山虎向上爬的关键词语“触”“巴”“拉”“贴”后,教师相机在白板上点出这些词,然后通过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flash动画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多种媒体配合使用,“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一教学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五、板画补充,激发学生的思维乐趣
在课文的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将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而把紧紧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蛟龙的爪子。同是爬山虎的脚,却比作了不同的事物,体现出作者观察描写的细致。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师可以板画出刚长出的爬山虎的脚及蜗牛的触角和紧紧巴住墙的爬山虎的脚及蛟龙的爪子。当抽象的语言被直观的板画代替,并对爬山虎的脚从形状、力度等方面加以描述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板画牵引,很快就能悟出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时再相机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深入观察、细致描写事物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将多种媒体运用于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信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多媒体的潜力,悉心探究使用方法,就一定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