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学课文散识字字字都入孩童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快乐;浸染;成长;识字教学;随文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91-02
  斯霞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笔者多年来,一直在摸索随文识字这一方法的实践操作,让自己的识字教学伴随着快乐的体验,浸染着语言的熏陶,伴随着心智的发展,散發着幽幽的汉字清香。现就执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一课时中,随文识字的具体实践操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识字与快乐齐飞
  在课始,揭示课题之后,教者是这样教学的:
  1.教学生字“盲”
  板书:目。“目”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生答。
  出示课件(美景、音乐)。是啊,眼睛可以帮我们读书、写字、玩耍,还能让我们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可是有一位婆婆,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在“目”上加上“亡”),变“盲”了,失明了。学生齐读“盲”。
  利用“盲”字的构字特点,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教学生字“婆”:
  我们一般称什么样的人为“婆婆”?(奶奶;姥姥;妈妈称奶奶为“婆婆”)
  识记“婆”。你发现“婆”有什么特点吗?
  指名说。
  交流:婆婆,都是女性,所以是女字底,上面的“波”表示它的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在《识字4》当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形声字。
  “温故而知新”,充分利用已学的形声字知识,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婆”,快捷而高效。
  教师范写“婆婆”,强调“女”字的中间一横要写长,以托起上面的“波”。学生书写。
  齐读“盲婆婆”,强调后一个“婆”轻声。
  出示书中插图“盲婆婆”,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婆婆,她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多可怜哪!轻轻地再读词语——“盲婆婆”。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也是有温度的,有灵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讓字词活起来,一同与孩子们感受人间冷暖,与字词交朋友。
  如此轻松的导入,让识字不再枯燥、单调,而是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求知欲的探索的过程,让儿童动态、立体地识字,而不是静态、孤立地识字,悄然地打开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之窗。
  二、识字共表达浸染
  1.读通第一小节,学习生字“滋”。
  指名读课文。
  小男孩是怎样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
  相机教学生词“喜滋滋”,表演一下“喜滋滋”“乐呵呵”的表情。
  乐呵呵、喜滋滋地读一读这两个词。
  点评:
  ①今天是高高兴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有笑容哦。我怎么看不到你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
  ②一张甜甜的笑脸,我能看出你是喜滋滋的。我听出乐呵呵的心情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重视在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如运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喜滋滋”、“乐呵呵”的感觉,注重帮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含义,并通过恰如其分的点评,让孩子理解字义词义。
  2.教学“难忘”“童年”,指导读好第三段
  想听听“蝈蝈”的歌声吗?闭上眼睛,一起来听。(PPT播放蝈蝈图片以及乡村的夜晚蝈蝈齐鸣的音乐。)
  你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你最想干什么?
  这就是童年(出示词卡:童年,齐读),这就是令人难忘的童年(出示词卡:难忘,齐读)。
  是啊,盲婆婆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能读好这一段吗?
  在设计第三段朗读教学时,笔者立足文本,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自由想象在蝈蝈的歌声度过的快乐的童年,再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她仿佛听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她仿佛回到了往日童年的欢乐”等,然后再让学生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由此有效地促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之美。
  三、识字伴心智成长
  最让人欣喜的是随课文分散识字还改变着儿童课堂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刺激和引导着儿童心智自由而生动地发展。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1.读通第二小节,学习生字“替”“您”
  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邻居家盲婆婆蝈蝈呢?自由练读第二小节。
  交流汇报。相机教学“替”。
  你能给“替”找些朋友吗?(代替、兴替、替身)
  范写“替”,注意上面第一个“夫”的捺变成点,下面是“日”。
  学生书写。
  教学“您”。出示字卡:你、您。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它是前鼻音,要读准了!
  相机引导:平时生活中,我们会称呼谁为“您”呢?指名说。
  总结:“你”的下面放个“心”,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教师范写“您”,学生书写。
  2.读通第三小节,学习生字“领”
  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自由练读。指名读。
  范读,标出停顿符号。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再指名读。齐读。
  教学“领”。
  自主比较:“邻”与“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交流:
  读音方面:“邻”是前鼻音,“领”是后鼻音。
  字形方面:都有“令”,偏旁不同,所以意思也不一样。“邻”是双耳旁,表示与地域有关,而“领”,页字旁,表示与头有关,原来的意思是脖子。
  分别给“邻”与“领”找朋友,再次辨析。
  活用《识字4》儿歌记忆:“邻”和“领”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
  总之,“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是斯老师矢志不渝的教育立场,随文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且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儿童诗是儿童言语与精神的美丽栖居。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儿童诗创作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  一、缘起:一次儿童诗接龙的尝试  周二,我将教学沙白的小诗《秋》。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只有二十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清新雅致,是不可多得的积累佳篇。可一节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害怕说话,畏惧交际的情况,语文教学应立足口语交际课,进行系统训练,切实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立足课堂;实物图画;实践活动;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95-02  许多农村小学生害怕说话,畏惧交际,面对交际情境能躲就躲,缺乏应对的自信。然而农村小学生和城市
[摘 要]随着国内外教学交流的深入,西方“体验式”的教学,尤其是以教育戏剧为代表的教学策略正逐步走进国内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应让学生明确其内涵与目的,并落实戏剧化课堂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戏剧;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68-01  教育戏剧的
[摘 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其可贵精神,引申为宋庆龄高贵的人格品质。在“活动单”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关键词]樟树 人格 蓬蓬勃勃 伟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69  【设计理念】 
[摘 要]与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海滨老师同课异构《草船借箭》,课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张老师的课注重一课一得。他将“关联”做足,做透,让学生关联着看,关联着想,关联着找,关联着读,引领学生通过触摸诸葛亮的思维去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不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确实是教学生需要的语文。  [关键词]关联;思维;阅读;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选编该篇课文的初衷,与课文构成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些课后习题,迅速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渐进的朗读训练,展开多样的字词教学,创设有趣的说写环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课后习题“大有作为”。  [关键词]课后习题;字词教学;说写环境;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高度,就必须要对教材有精准的定位和个性化的解读;要有科学恰当的切入,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扎实而充分的教学活动;要有适度的拓展,就必须拓宽语文的视野,从课堂走向广阔的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取;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63-02  区域刚刚进行了一场青年教师的教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课改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给学生思想松绑的作用。但是,学生只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对别人发言、对文本的仔细倾听,而“趁机作乱”的也不在少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热闹背后被忽视的“倾听”值得每一个语
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获得了发展。因此,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换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师生对话,使学生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教学的碰撞中身心得到发展。要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所斩获,必须要遵守童真、童趣的年龄特征,通过改善外在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师生之间通过情感沟通,增进课堂交流,满足学生的认识发展需求
[摘 要]《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苏派的于永正,浙派的王崧舟和京派的窦桂梅都曾执教过。笔者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试着对同课异构的课例进行比照,试图找出不同名师派别之间相通或传承之处,以给予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育理念的追求一点启示。  [关键词]真语文;同课异构;眷注生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