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都是我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孩子们这句经常脱口而出的话肯定非常熟悉。这句话反映出了孩子们的独占意识,即不懂得分享。现代社会,学会分享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么,教师该如何帮助孩子,让分享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呢?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争抢东西或不懂分享的情况经常发生,总喜欢把“这些都是我的”这句话挂在嘴边。比如,在进行小班主题活动“神奇的轮子”时,我请孩子们把家中的玩具车带来,放在活动区中进行观察。轩轩正想拿玩具柜上自己带来的小火车时,可可走到他旁边,一把将小火车夺了过去。轩轩想夺回来,于是两人开始争抢玩具,互不相让。再比如,在区域活动“多变的积木”中,子涵和佳佳都想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子,可是三角积木都被子涵“占据”着,于是佳佳就不管不顾地抢了过来,子涵大哭着找我解决问题。
“分享”是指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其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能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所以,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使孩子学会并乐于与他人分享。
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是幼儿最好的榜样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幼儿园的孩子经历了从家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教师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可以说,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接受,并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在一次晨间入园时,欣欣抓着妈妈的手不放,陈老师走过去对他说:“昨天我们不是约好了吗?今天老师把家里的遥控汽车带来了,等会儿和你一起玩,好吗?”欣欣一听,马上拉着老师的手,安静地进了活动室。另外,教师也会把在家制作的小玩具带到幼儿园,当作小礼物送给孩子们,并告诉孩子们会分享的人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而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斥。在玩玩具时,我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玩,这对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分享有了一定的认识,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哭,就会走上去说:“你别哭了,明天我把我的奥特曼带给你玩,我的奥特曼很厉害的。”还有的小朋友会把玩具带来幼儿园,和班上的孩子一起讨论玩具的玩法,大家一起想出了很多花样,玩得很开心。还有的孩子会把遇到的有意思的事和老师及伙伴分享,比如邻居家的小狗是多么有意思等等,这些小小的举动使幼儿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识。
二、利用主题分享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我园每周五会开展一次“分享日”活动。比如在“图书分享日”这天,每个幼儿都会从家里带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活动时,先让幼儿讲讲书中的内容,精彩的内容往往会让孩子们对分享产生期待,接下来的交换图书活动就顺理成章了。遇上这些活动,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他们都体验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此外,还有“零食分享日”“玩具分享日”等,在这些分享日活动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零食和玩具,每一个孩子都大方地将自己的食物、玩具分享给其他孩子,他们知道了与别人一起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通过幼儿园的分享活动,幼儿在实际体验中初步学会了分享。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幼儿之间的情感,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渐渐学会为别人考虑,形成“换位”的意识,从而改变自私等不良习惯,形成与人合作、分享的精神。
三、利用外部激励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有一天,我发现爱抢小朋友玩具的芃博有进步,于是我就在班上说:“芃博小朋友以前总爱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到自己身边玩,今天,我发现芃博不再护着一堆玩具,而是在看到杨杨没有玩具玩的情况下主动分给他一些玩具,杨杨非常高兴,老师也非常高兴,我要奖励芃博一个小贴画。如果你们向芃博学习,也会有奖励的,老师期待你们的分享。”当孩子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获得愉悦和满足,从而维持和加强自己的分享行为,并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和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借力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分享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园共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对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意义重大。
大志刚刚入园时,别的小朋友碰他一下都不行,他的东西更是谁也不准动,包括老师。通过了解得知,大志是奶奶带大的,老人觉得什么都应该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都给孩子一个人。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老人不答应,孩子就又哭又闹。这种环境渐渐使孩子不懂得合作、分享与谦让,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这类孩子“霸道”地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六个大人看一个孩子,所以这些往往都是小朋友的通病。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邀请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分享日活动,家长可以在活动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对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亲身的体验,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转变了育儿观念。我们还通过家长教育园地、班级QQ群和家长一起分享教育信息和理念,让家长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学会一些分享教育的方法,使家长对幼儿的分享教育重视起来,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21世纪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分享的良好品质,要想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分享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提高认识,共同努力,抓住幼儿关键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最终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在分享中快乐成长。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争抢东西或不懂分享的情况经常发生,总喜欢把“这些都是我的”这句话挂在嘴边。比如,在进行小班主题活动“神奇的轮子”时,我请孩子们把家中的玩具车带来,放在活动区中进行观察。轩轩正想拿玩具柜上自己带来的小火车时,可可走到他旁边,一把将小火车夺了过去。轩轩想夺回来,于是两人开始争抢玩具,互不相让。再比如,在区域活动“多变的积木”中,子涵和佳佳都想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子,可是三角积木都被子涵“占据”着,于是佳佳就不管不顾地抢了过来,子涵大哭着找我解决问题。
“分享”是指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其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能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所以,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使孩子学会并乐于与他人分享。
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是幼儿最好的榜样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幼儿园的孩子经历了从家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教师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可以说,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接受,并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在一次晨间入园时,欣欣抓着妈妈的手不放,陈老师走过去对他说:“昨天我们不是约好了吗?今天老师把家里的遥控汽车带来了,等会儿和你一起玩,好吗?”欣欣一听,马上拉着老师的手,安静地进了活动室。另外,教师也会把在家制作的小玩具带到幼儿园,当作小礼物送给孩子们,并告诉孩子们会分享的人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而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斥。在玩玩具时,我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玩,这对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分享有了一定的认识,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哭,就会走上去说:“你别哭了,明天我把我的奥特曼带给你玩,我的奥特曼很厉害的。”还有的小朋友会把玩具带来幼儿园,和班上的孩子一起讨论玩具的玩法,大家一起想出了很多花样,玩得很开心。还有的孩子会把遇到的有意思的事和老师及伙伴分享,比如邻居家的小狗是多么有意思等等,这些小小的举动使幼儿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识。
二、利用主题分享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我园每周五会开展一次“分享日”活动。比如在“图书分享日”这天,每个幼儿都会从家里带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活动时,先让幼儿讲讲书中的内容,精彩的内容往往会让孩子们对分享产生期待,接下来的交换图书活动就顺理成章了。遇上这些活动,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他们都体验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此外,还有“零食分享日”“玩具分享日”等,在这些分享日活动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零食和玩具,每一个孩子都大方地将自己的食物、玩具分享给其他孩子,他们知道了与别人一起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通过幼儿园的分享活动,幼儿在实际体验中初步学会了分享。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幼儿之间的情感,也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渐渐学会为别人考虑,形成“换位”的意识,从而改变自私等不良习惯,形成与人合作、分享的精神。
三、利用外部激励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有一天,我发现爱抢小朋友玩具的芃博有进步,于是我就在班上说:“芃博小朋友以前总爱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到自己身边玩,今天,我发现芃博不再护着一堆玩具,而是在看到杨杨没有玩具玩的情况下主动分给他一些玩具,杨杨非常高兴,老师也非常高兴,我要奖励芃博一个小贴画。如果你们向芃博学习,也会有奖励的,老师期待你们的分享。”当孩子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获得愉悦和满足,从而维持和加强自己的分享行为,并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和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借力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分享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园共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对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意义重大。
大志刚刚入园时,别的小朋友碰他一下都不行,他的东西更是谁也不准动,包括老师。通过了解得知,大志是奶奶带大的,老人觉得什么都应该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都给孩子一个人。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老人不答应,孩子就又哭又闹。这种环境渐渐使孩子不懂得合作、分享与谦让,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这类孩子“霸道”地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六个大人看一个孩子,所以这些往往都是小朋友的通病。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邀请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分享日活动,家长可以在活动中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对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亲身的体验,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转变了育儿观念。我们还通过家长教育园地、班级QQ群和家长一起分享教育信息和理念,让家长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学会一些分享教育的方法,使家长对幼儿的分享教育重视起来,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21世纪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与人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分享的良好品质,要想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分享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提高认识,共同努力,抓住幼儿关键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最终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在分享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