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这里我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学生对哪一项感兴趣就让查找哪一项。他们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搜集活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明确课文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体会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
生乙:“我喜欢议花生这个部分,文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了教育。”
生丙:“我喜欢吃花生这个部分,它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因为文中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通过学生的个性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部分,这恰好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我从中找到了教学突破口,收到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多动、多说、多思、多听,尽情舒展个性和生命活力。
教学《落花生》一课,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自己读书学习,接着把读懂的内容小组内交流,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现在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新课标突出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尽情表现,解放学生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价值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人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华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己。”
生3:“我觉得桃子它们没有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也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己做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现代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他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各抒己见的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华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课后拓展延伸,再让学生读几篇许地山的文章,思维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花生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学生对哪一项感兴趣就让查找哪一项。他们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搜集活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明确课文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体会精彩纷呈。
生甲:“我喜欢种花生这个部分,因为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
生乙:“我喜欢议花生这个部分,文中父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了教育。”
生丙:“我喜欢吃花生这个部分,它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因为文中父亲说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通过学生的个性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部分,这恰好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我从中找到了教学突破口,收到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实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多动、多说、多思、多听,尽情舒展个性和生命活力。
教学《落花生》一课,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自己读书学习,接着把读懂的内容小组内交流,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之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现在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新课标突出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尽情表现,解放学生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价值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生1:“我认为课文中不是在比较它们谁的用处大,而是重点在说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不像桃子它们那样挂在枝头上,让人一看就喜欢。”
生2:“我觉得课文中还是含有对桃子、石榴的批评。因为作者自己的笔名叫落华生,他一定很喜欢花生果实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不喜欢桃子、石榴把果子挂在枝头炫耀自己。”
生3:“我觉得桃子它们没有什么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长的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你能说是炫耀吗?”
生4:“我就比较喜欢苹果、桃子,它们既好看又好吃,还富有营养。”
生5:“我也喜欢苹果、桃子、石榴。它们外表美,挂在枝头为自己做广告,有什么不好呢?”
生6:“现代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苹果他们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
……
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各抒己见的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体悟情感,给学生课外延伸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笔名“落华生”的含义后,我让学生也为自己起个笔名并说说含义,学生又一次热情高涨,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课后拓展延伸,再让学生读几篇许地山的文章,思维有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