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课外拓展资料相当丰厚,但是我们不能将这些“原始资料”一股脑儿都倒给学生,面对如此丰厚的课外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精心“酿蜜”,拓展、取舍教学资源必须考虑它的必要性、合理性。
一、拓展补白,回应文本,张扬主题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买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6~15节,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读懂了这个少年很热情,“我”不能带大象墩回国,他特意送来一个拳头大的小象墩。
生:我们读懂了少年把中国人当朋友,才想方设法送这个小象墩的。
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特意送小象墩,还不收钱?
师:问得好!是啊,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朋友呢?读书贵在有疑问。有疑问不要紧,我们来读读这些资料。出示拓展资料四份:(引用这四份材料时要编辑,表述尽量简洁)援建坦赞铁路的;派遣医护队;派遣救援队的;其他经济援助的。
师:阅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国家给非洲人民许多帮助,他们把我们当朋友。
师:现在,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能说说这两个“遗憾”的不同含义吗?
生:我知道“我”的遗憾:象墩让我爱不释手,可是行李已经超重,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象墩带回中国。
师:是啊,这个遗憾有点“可惜的味道,有点不舍得的味道”。
生:现在,我明白了少年为什么遗憾了。他想起了有这么多的中国朋友无私地帮助过他们,今天,一位中国夫人很喜欢他的象墩,却因为象墩太大,太沉了而无法满足她小小的愿望,他感到有点自责,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中国夫人。
师:老师觉得你好像就是这位卖木雕的少年,他的心理你揣摩得很正确。少年望着失望而归的“我”,他怎么想,怎么做?请描述一下这个情景。
(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课外资料才能成为课程教学资源?我觉得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课文中的空白之处,不详之处的拓展补白内容,而且必须是可以与课文形成回应,完全可以张扬文本的核心之处的。也就是说,当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或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内涵很单薄,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时,这时就需要我们适当拓展相关资料。
课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热情,没有阐述少年为什么会这样,正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特意送小象墩,还不收钱?如果不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学生不仅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单单认为非洲人们很热情好客。拓展补充中国支援非洲的四份材料,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的无私援助,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我们中国无私地支援、帮助非洲人们,才赢得非洲百姓的尊敬和热爱。就像感悟、理解《再见了 亲人》一文中朝之间的友谊一样。这样,学生的描述才会言之有物,合情合理,显得有血有肉,如一学生这样描述:听爸爸说,由于中国人无偿援建坦赞铁路,我们镇才兴旺起来,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了,我们家也开始卖起了木雕,生活改善了很多;想那年,我妈妈得了重病,幸亏医术高明的中国医生抢救,否则,我们就永远失去了妈妈。可是,今天,我却无法满足一位中国朋友的一个小小愿望,难道真让这位夫人带着遗憾回国吗?不,不行,我得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可怎么办呢?……对了,邻居家不是有个拳头大的象木雕吗?我去跟他们要,他们肯定会答应送给中国朋友的。
这段补白描述不仅很好地回应了隐含在课文背后的空白情景——少年如何想方设法搞到小象墩以满足“我”的愿望,而且还丰满了文本,张扬了“中非之间的国际友谊”这一主题,达到了拓展资料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功效。
二、旁征博引,发展语言,厚实文本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片段
在整体感知课文第3、4、5节的基础上
师:(出示几张描绘钱江大潮的图片和一个录像资料),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语句为这些图片配上介绍语,并读好这些语句,读出大潮的气势。
生:读课文中的对应语句。
师:多么令人震撼的钱江大潮啊!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来,我们来读读这些诗句。
出示:描写大潮的名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谁能为这些诗句找到相对应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课文语句大致解说一下这些诗句。
生:我为“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找的课文语句是“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意思是说,白色的浪潮横贯江面,像一堵白色的墙,又像一条白色的玉带,很是壮观!
生: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找的课文语句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着这句诗,眼前好像有汹涌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让人心惊肉跳。
……
(教学反思)
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闻名遐迩。从汉魏六朝起,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引入,不仅可以很好地渲染钱塘江大潮奔腾咆哮,山崩地裂的恢弘气势,丰富“天下奇观”的感性想象素材,丰满文本,而且又能让学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涵泳;同时这些铿锵凝练,韵味十足,极富美感的古诗句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例材料,对启迪想象,促进理解,发展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大潮时,个个激情荡漾,语言丰富、饱满。如一学生描述的钱江大潮:当海潮从远处海口出现的时候,就像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白链似的潮峰慢慢逼近,白浪立于江面,像白玉砌成的城堡,又似白雪堆成的山岭,汹涌澎湃,铺天盖地,似乎要吞没了太阳,冲洗了蓝天。一眨眼,奔至眼前的潮峰,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奔腾而去,但轰鸣声依旧震天动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吟诵起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滩似雪堆”。
很显然,引入的这些课程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宽了文本资源,促使学生披文入境,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既创造出丰满的意境,又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涵养,厚实了文本。
三、文体相符,难度适宜,拓展有机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此话也传到了廉将军的耳朵里——生接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师:课文写得比较简单。来,咱们把它扩容改编一下,来听一听廉将军自己的想法![播放京剧片段(时间约两分钟)]
京剧中廉颇的唱词:廉颇闻一言暗自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抗强秦。我好比禁地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独白语:哎呀!倘若秦贼乘虚而入,我这无谋的老朽死不足兮。可叹那千千万万老百姓哪!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难免遭受刀兵之苦,问心何安,于心何忍?
师:从这段唱词和独白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将相不和,难抗强秦。
生:将相不和,就会导致秦国入侵,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生灵遭受涂炭。
师:“生灵涂炭”这词用得真好。是啊,原来自己的言行关乎国家和百姓的存亡,廉将军认识到了。所以他唱词、独白时是那么的——
生:难过、懊悔。
生:很后悔,很自责,很愧疚。
生:很自责,很内疚,十分的后悔。
师:体会得不错呀!这是一段京剧的独白语,独白时要字正腔圆。来,小廉将军们,带上刚才体悟到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京剧的独白语。
师:深深的愧疚,声声的自责啊!读得真不错。廉将军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
生接读:“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中国古典历史故事,“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虽然呈现了“和”的结果,但这部分内容文本叙述得比较简单单薄,本课拓展补充了“廉颇内心独白”这段京剧录像资料。其实能扩容这部分文本的内容挺多的,比如《战国策》中的一段话也可以,但文字太晦涩,学生难以读通读懂;而京剧有声有色,唱词和独白语的文字也接近现代文,通俗易懂,而且京剧的语言和文本的语言风格很吻合,有其适合根植的土壤,因此拓展资源与文本衔接自然流畅,把它整合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比较合理了。
这段唱词和独白很直观地展示了廉将军知错就改的直爽性子。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深深地体会廉颇明白道理后的这种自责、后悔、羞愧的心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到廉颇也是位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的好将军,这是将相和好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原因。再通过有感情地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再说学习是一个费神费力的过程,课间插入一段京剧欣赏的片段,让孩子适当地触摸一下中国国粹,来一个挺有趣的京剧独白的尝试,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调节课堂气氛很有好处。但如果把蔺相如的京剧唱词也引入进来,把学习的核心文本替换成京剧材料,那我认为就是败笔了。如果是现代文,引入京剧也可能会很不协调了。所以说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做到文体相符,难度适宜,拓展有机。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浓缩,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我们拓展引入的课程资源要植根于教材,让学生积极建构、厚实甚至创造文本,使学生享受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获得语言发展,增加文化积淀。
一、拓展补白,回应文本,张扬主题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买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6~15节,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读懂了这个少年很热情,“我”不能带大象墩回国,他特意送来一个拳头大的小象墩。
生:我们读懂了少年把中国人当朋友,才想方设法送这个小象墩的。
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特意送小象墩,还不收钱?
师:问得好!是啊,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朋友呢?读书贵在有疑问。有疑问不要紧,我们来读读这些资料。出示拓展资料四份:(引用这四份材料时要编辑,表述尽量简洁)援建坦赞铁路的;派遣医护队;派遣救援队的;其他经济援助的。
师:阅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国家给非洲人民许多帮助,他们把我们当朋友。
师:现在,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能说说这两个“遗憾”的不同含义吗?
生:我知道“我”的遗憾:象墩让我爱不释手,可是行李已经超重,不能把自己喜欢的象墩带回中国。
师:是啊,这个遗憾有点“可惜的味道,有点不舍得的味道”。
生:现在,我明白了少年为什么遗憾了。他想起了有这么多的中国朋友无私地帮助过他们,今天,一位中国夫人很喜欢他的象墩,却因为象墩太大,太沉了而无法满足她小小的愿望,他感到有点自责,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位中国夫人。
师:老师觉得你好像就是这位卖木雕的少年,他的心理你揣摩得很正确。少年望着失望而归的“我”,他怎么想,怎么做?请描述一下这个情景。
(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课外资料才能成为课程教学资源?我觉得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课文中的空白之处,不详之处的拓展补白内容,而且必须是可以与课文形成回应,完全可以张扬文本的核心之处的。也就是说,当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或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内涵很单薄,学生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时,这时就需要我们适当拓展相关资料。
课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热情,没有阐述少年为什么会这样,正如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少年把中国人当做朋友,特意送小象墩,还不收钱?如果不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学生不仅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会曲解文本主题,单单认为非洲人们很热情好客。拓展补充中国支援非洲的四份材料,多角度、多方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的无私援助,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我们中国无私地支援、帮助非洲人们,才赢得非洲百姓的尊敬和热爱。就像感悟、理解《再见了 亲人》一文中朝之间的友谊一样。这样,学生的描述才会言之有物,合情合理,显得有血有肉,如一学生这样描述:听爸爸说,由于中国人无偿援建坦赞铁路,我们镇才兴旺起来,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多了,我们家也开始卖起了木雕,生活改善了很多;想那年,我妈妈得了重病,幸亏医术高明的中国医生抢救,否则,我们就永远失去了妈妈。可是,今天,我却无法满足一位中国朋友的一个小小愿望,难道真让这位夫人带着遗憾回国吗?不,不行,我得想办法满足她的愿望!可怎么办呢?……对了,邻居家不是有个拳头大的象木雕吗?我去跟他们要,他们肯定会答应送给中国朋友的。
这段补白描述不仅很好地回应了隐含在课文背后的空白情景——少年如何想方设法搞到小象墩以满足“我”的愿望,而且还丰满了文本,张扬了“中非之间的国际友谊”这一主题,达到了拓展资料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功效。
二、旁征博引,发展语言,厚实文本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片段
在整体感知课文第3、4、5节的基础上
师:(出示几张描绘钱江大潮的图片和一个录像资料),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语句为这些图片配上介绍语,并读好这些语句,读出大潮的气势。
生:读课文中的对应语句。
师:多么令人震撼的钱江大潮啊!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来,我们来读读这些诗句。
出示:描写大潮的名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谁能为这些诗句找到相对应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课文语句大致解说一下这些诗句。
生:我为“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找的课文语句是“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意思是说,白色的浪潮横贯江面,像一堵白色的墙,又像一条白色的玉带,很是壮观!
生: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找的课文语句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着这句诗,眼前好像有汹涌的大浪铺天盖地涌来,让人心惊肉跳。
……
(教学反思)
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闻名遐迩。从汉魏六朝起,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了这奇特而恢弘的壮观场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引入,不仅可以很好地渲染钱塘江大潮奔腾咆哮,山崩地裂的恢弘气势,丰富“天下奇观”的感性想象素材,丰满文本,而且又能让学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与涵泳;同时这些铿锵凝练,韵味十足,极富美感的古诗句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范例材料,对启迪想象,促进理解,发展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大潮时,个个激情荡漾,语言丰富、饱满。如一学生描述的钱江大潮:当海潮从远处海口出现的时候,就像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白链似的潮峰慢慢逼近,白浪立于江面,像白玉砌成的城堡,又似白雪堆成的山岭,汹涌澎湃,铺天盖地,似乎要吞没了太阳,冲洗了蓝天。一眨眼,奔至眼前的潮峰,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奔腾而去,但轰鸣声依旧震天动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吟诵起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滩似雪堆”。
很显然,引入的这些课程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宽了文本资源,促使学生披文入境,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既创造出丰满的意境,又获得了丰富的语言涵养,厚实了文本。
三、文体相符,难度适宜,拓展有机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此话也传到了廉将军的耳朵里——生接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师:课文写得比较简单。来,咱们把它扩容改编一下,来听一听廉将军自己的想法![播放京剧片段(时间约两分钟)]
京剧中廉颇的唱词:廉颇闻一言暗自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抗强秦。我好比禁地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独白语:哎呀!倘若秦贼乘虚而入,我这无谋的老朽死不足兮。可叹那千千万万老百姓哪!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难免遭受刀兵之苦,问心何安,于心何忍?
师:从这段唱词和独白语你读懂了什么?
生:将相不和,难抗强秦。
生:将相不和,就会导致秦国入侵,老百姓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生灵遭受涂炭。
师:“生灵涂炭”这词用得真好。是啊,原来自己的言行关乎国家和百姓的存亡,廉将军认识到了。所以他唱词、独白时是那么的——
生:难过、懊悔。
生:很后悔,很自责,很愧疚。
生:很自责,很内疚,十分的后悔。
师:体会得不错呀!这是一段京剧的独白语,独白时要字正腔圆。来,小廉将军们,带上刚才体悟到的心情来读一读这段京剧的独白语。
师:深深的愧疚,声声的自责啊!读得真不错。廉将军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
生接读:“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中国古典历史故事,“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虽然呈现了“和”的结果,但这部分内容文本叙述得比较简单单薄,本课拓展补充了“廉颇内心独白”这段京剧录像资料。其实能扩容这部分文本的内容挺多的,比如《战国策》中的一段话也可以,但文字太晦涩,学生难以读通读懂;而京剧有声有色,唱词和独白语的文字也接近现代文,通俗易懂,而且京剧的语言和文本的语言风格很吻合,有其适合根植的土壤,因此拓展资源与文本衔接自然流畅,把它整合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就比较合理了。
这段唱词和独白很直观地展示了廉将军知错就改的直爽性子。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深深地体会廉颇明白道理后的这种自责、后悔、羞愧的心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到廉颇也是位以国家、百姓利益为重的好将军,这是将相和好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原因。再通过有感情地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再说学习是一个费神费力的过程,课间插入一段京剧欣赏的片段,让孩子适当地触摸一下中国国粹,来一个挺有趣的京剧独白的尝试,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愿望,调节课堂气氛很有好处。但如果把蔺相如的京剧唱词也引入进来,把学习的核心文本替换成京剧材料,那我认为就是败笔了。如果是现代文,引入京剧也可能会很不协调了。所以说引入的课程资源应该做到文体相符,难度适宜,拓展有机。
语文是人类生活的浓缩,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我们拓展引入的课程资源要植根于教材,让学生积极建构、厚实甚至创造文本,使学生享受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获得语言发展,增加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