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人曾说: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學重在“全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系统论启示我们: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要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语文教学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那样体系清晰,因而实际教学中往往陷入一种不可知论,有人还美其名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取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研究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与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②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对它们的研究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研究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与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应着重于工具性,而到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衔接工作。如教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了解书法家练字的经过;另外,背诵默写等也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也曾对语文学习中的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的一个佳话。发现了两个大纲的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真正做到对大纲的异同心中有数,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的益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现阶段,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的内容,初中甚至高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若要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学大纲明显地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与想象,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各有侧重,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初中、小学之间学习内容重复的不正常现象。这正如新教学大纲所说:“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教学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只有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19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所使用的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现行的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更重要的是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三个阶段由简及繁,由浅入深,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并将之实施于教学备课中。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学改革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它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相关联。新教学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教学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要研究好各阶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包括制约学生发展的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教育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给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阶段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好衔接工作。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对中、差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对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教师训练学生必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紧密起来,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总之,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
系统论启示我们: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要把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语文教学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那样体系清晰,因而实际教学中往往陷入一种不可知论,有人还美其名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取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研究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与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②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对它们的研究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研究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与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应着重于工具性,而到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衔接工作。如教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了解书法家练字的经过;另外,背诵默写等也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也曾对语文学习中的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的一个佳话。发现了两个大纲的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真正做到对大纲的异同心中有数,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的益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现阶段,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的内容,初中甚至高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若要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学大纲明显地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与想象,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各有侧重,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初中、小学之间学习内容重复的不正常现象。这正如新教学大纲所说:“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教学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只有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19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所使用的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现行的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更重要的是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三个阶段由简及繁,由浅入深,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并将之实施于教学备课中。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学改革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它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相关联。新教学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教学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要研究好各阶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包括制约学生发展的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教育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给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阶段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好衔接工作。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对中、差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对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教师训练学生必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紧密起来,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总之,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